2020年03月26日13:17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近日,農業農村部印發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高質量發展規劃(2020—2022年)》,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發展作出具體規劃,提出了五大支持政策和四大保障措施。
據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快速發展。截至2019年底,全國家庭農場超過70萬家,依法注冊的農民合作社220.1萬家,從事農業生產托管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數量42萬個。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僅是主要農產品供給主體,同時還是社會化服務主體。”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表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最顯著特點不是經營規模化,而是服務規模化,即通過社會化服務帶動小農戶,提升規模經營水平和農業現代化水平。
孔祥智表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對各地春耕生產造成了較大影響,但凡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發育良好,且充分發揮作用的地方,疫情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就較小。山東、山西、安徽等地的合作社還利用農機設備為防疫作出了重要貢獻。
如何進一步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高質量發展?《規劃》具體部署了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質量提升工作。要引導返鄉勞動力、有意愿回到農村就業的大學生在農業領域創新創業,通過流轉土地創辦家庭農場,提升農業發展的整體質量;各地要建立完整的家庭農場名錄管理制度,對納入名錄的家庭農場給予貸款、保險、用地、用電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家庭農場之間聯合與合作。
要大力促進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規劃》指出:“按照主體多元、形式多樣、服務專業、競爭充分的原則,加快培育各類服務組織,充分發揮不同服務主體各自的優勢和功能。”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契機,推動村組集體經濟發展,增強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服務能力;鼓勵農民合作社為非成員提供社會化服務,增強其帶動成員的能力;支持家庭農場發揮社會化服務功能,提供服務提高收入。
要進一步完善落實各類支持政策。包括完善新型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財政支持體系。鼓勵金融機構建立新型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信用名錄,給予信貸支持;充分利用發揮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和地方政府擔保體系的作用,創新擔保品種;推動溫室大棚、養殖圈舍、大型農機、土地經營權依法合規抵押融資;建立健全農業保險體系,不斷提升新型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的風險保障水平。
孔祥智說,各地應將農業種植養殖配建的保鮮冷藏、晾曬存貯、農機庫房、分揀包裝、廢棄物處理、管理看護房等輔助設施用地納入農用地管理,保障新型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的合理用地需求。鼓勵地方以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解決新型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的財會人員短缺問題;推動地方職業學校和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培養培訓家庭農場經營者、合作社理事長和主要經營管理人員、服務企業經營管理人員,不斷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喬金亮)
10月15日,保山市隆陽區西山紅甜柿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工人在采摘甜柿。截至2020年9月,全區種植甜柿面積達4萬畝,投產面積3.2萬畝,年產量達4.5萬噸,實現平均畝產值1萬元以上。截至2020年9月,該區種植甜柿面積達4萬畝,投產面積3.2萬畝,年產量達4.5萬噸,實現平均畝產值1萬元以上。
8月9日,總臺央視記者從云南省委宣傳部了解到,聶耳故鄉玉溪市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效,12萬貧困人口如期實現脫貧,76.4%的貧困戶從產業扶貧中獲得了收入。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79戶,共有557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產業扶貧,帶動有產業發展條件的貧困人口7.09萬人,實現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全覆蓋。
6月29日,工作人員在吳興區湖東街道的“水上稻田”插秧。今年以來,浙江湖州吳興區湖東街道開始在轄區河道大規模推廣“水上稻田”新型農業項目,利用浮島進行特種水稻種植,既能凈化水體,又能產出生態稻谷。
6月29日,工作人員在吳興區湖東街道的“水上稻田”插秧。今年以來,浙江湖州吳興區湖東街道開始在轄區河道大規模推廣“水上稻田”新型農業項目,利用浮島進行特種水稻種植,既能凈化水體,又能產出生態稻谷。
5月8日下午,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舉行第93場新聞發布會,解讀《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紓困的通知》,從金融、財稅、保險、用地、項目建設等十個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具體、可量化的政策,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支持。
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指出,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面對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雙重任務,必須穩下心、沉住氣,精細化運作,才能攻下脫貧攻堅的最后山頭,結結實實打贏這場硬仗。
江蘇對2020年3月至6月間發放的“新農菁英貸”實行優惠,貸款利率不超過人民銀行公布的同期同檔次貸款基準利率。2019年,江蘇團省委聯合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等12家單位聯合制定出臺“新農菁英”培育發展計劃,聚力打通農村創業青年貸款“最后一公里”,培養人才。
王蘊認為,建設城鄉融合消費網絡,不僅能有效激發農村市場消費潛力,更有助于提升強大國內市場發展的持續性,有力支撐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線上教育、線上辦公、線上問診等消費新業態發展勢頭強勁…… “意見提出構建‘智能+’消費生態體系,正是適應現階段智能、在線消費的發展趨勢。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做好農村創業創新這篇大文章,對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農村創業創新不僅促進了農民就業增收,也成為了落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
記者從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獲悉,今年以來,這個省深入推進“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民生工程,截至9月,完善建設貧困村農業特色產業扶貧園區2997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42.2萬戶,開展自種自養的貧困戶50.1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