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8日10:11 來源:人民日報
二十三個部門聯合出臺十九條舉措
加快釋放需求 擴大居民消費(政策解讀)
人民日報記者 李心萍
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宣部、財政部等23個部門日前聯合印發《關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19條舉措,從市場供給、消費升級、消費網絡、消費生態、消費能力、消費環境等6個方面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助力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擴大消費是對沖疫情影響的重要著力點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間的消費產生了沖擊,尤其是購物、餐飲、旅游、文化、教育、娛樂等領域受到很大影響。
“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需求釋放出來,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培育壯大起來,使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得到回補,是對沖疫情影響的重要著力點之一。”國家發改委就業收入分配和消費司副司長常鐵威說,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促進消費擴容提質意義重大。
去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消費政策,各地陸續推出了一批有針對性的措施,比如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通過培育夜間經濟構建消費升級新平臺。
“《意見》是對之前政策的承接和發展。”常鐵威說,既承接了之前的更新消費和文旅消費等政策導向,又融入了當前新型消費發展中的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
擴大消費,關鍵要順應居民消費升級趨勢,打通消費領域的“堵點”“痛點”,破除制約消費的體制機制障礙,提升消費領域治理能力。《意見》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抓住最具潛力的消費領域著力提升供給,不斷完善消費政策、優化消費環境、穩定消費預期。
常鐵威介紹,《意見》在消費類型方面更加注重服務消費;在消費時間方面突出假日和夜間消費;在消費模式方面加快培育線上線下融合等新模式;在消費區域方面重點發動縣域消費引擎;在消費群體方面著重增強中低收入群體消費能力,力促廣大城鄉居民能消費、愿消費、敢消費。
●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智能+”消費生態體系
云健身、云逛街、云買菜、云讀書……疫情發生以來,“云上生意”發展迅猛。“手機下單、配送到家”成為百姓宅家期間采買生鮮、藥品等生活必需品的首選方式。
“以網絡購物為代表的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在這次疫情中展示出強勁的發展潛力。”常鐵威說,2019年我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0.70%,約為8.52萬億元,預計今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有望突破10萬億元。
“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我國消費市場將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的機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說,特別是在娛樂、教育、醫療等領域出現的線上創新服務模式,已經為消費者認可和接受,將極大地促進新業態、新模式的進一步完善,帶動更多服務消費線上化。
《意見》提出4條具體措施培育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構建“智能+”消費生態體系。
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5G網絡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商用步伐。
鼓勵線上線下融合等新消費模式發展。完善“互聯網+”消費生態體系,促進線上線下互動、商旅文體協同。
鼓勵消費者使用綠色智能產品。鼓勵企業利用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各類電子產品智能化升級,加快發展虛擬現實、可穿戴設備等新型信息產品。
大力發展“互聯網+社會服務”消費模式。各部門將促進教育培訓、醫療保健、養老服務、嬰幼兒照護、體育賽事等服務消費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意見》提出構建‘智能+’消費生態體系,適應現階段智能、在線消費的發展趨勢。在推動消費擴容提質的同時,更好地引領產業向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促進產業和消費雙升級。”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王蘊說。
●持續提升消費能力,建設城鄉融合消費網絡
消費模式有線上線下,消費空間有城有鄉,消費提質擴容還得實現城鄉市場的協調和互動發展。打通城鄉消費融通、擴大基層和農村消費,還有哪些“硬骨頭”要啃?
“當前消費基礎設施仍存在‘卡脖子’環節。”常鐵威說,比如服務消費基礎設施不完善,部分新興城鎮地區、農村地區消費設施短板問題突出,城鎮商業設施分布不合理等。
王微表示,要建設城鄉融合消費網絡,一方面,應促進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加快促進中高端消費、服務消費市場發展,形成一批具有較大消費規模、較強消費輻射帶動作用、突出的消費創新引領能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成為我國消費提質擴容的引領示范基地。
《意見》提出進一步完善免稅業政策,改善進口商品供給。支持中心城市做強“首店經濟”和“首發經濟”,鼓勵國際知名品牌在中國市場首發或同步上市新品,同時調整優化部分消費稅品目征收環節。
“另一方面,我們應加快消費市場下沉,構建互聯網企業與貧困地區合作交流平臺,促進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助推農村地區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特色優勢農產品銷售,更好地滿足農村市場消費需求和深入開展消費扶貧。”王微說。
居民的收入水平直接關系居民的消費能力,消費擴容提質離不開消費能力的提升。
“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應重視以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收入能力和增強基本保障為重點,推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王微說,暢通低收入群體向上流動渠道,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努力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加快健全面向知識型、技能型和創新型勞動者的收入激勵機制。
新華社發 需要明確的是,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一個重大戰略調整,并非短期權宜之計,不可能一蹴而就。新華社發 必須認識到,能否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是影響到能否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以及國內國際雙循環能否相互促進的關鍵所在。
省統計局昨日發布10月份全省經濟運行分析。分析指出,10月份,我省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積極成效持續顯現,生產穩中有升,需求持續回暖,物價總體平穩,全省經濟運行延續穩定恢復態勢。
10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0.5%,漲幅比9月份回落1.2個百分點,環比下降0.3%;1-10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漲幅比1-9月份回落0.3個百分點;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576億元,同比增長4.3%,比9月份加快1個百分點,餐飲收入4372億元,同比增長0.8%,增速年內首次轉正;
(記者吳秋余、葛孟超)記者從中國人民銀行獲悉:11月11日,人民銀行指導網聯、銀聯、主要商業銀行及非銀行支付機構周密準備、穩妥實施,成功完成“雙11”網絡支付清算業務高峰保障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這一重大戰略決策,具有極其重大的戰略意義。加快完善科技和產業創新體制機制,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高質量實體經濟供給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前三季度經濟數據的報告,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7227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0.7%。相比工業方面,普通民眾更加關注第三產業,三季度,服務業增加值增長4.3%,增速比二季度加快2.4個百分點。
關于中國經濟數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太部副主任肯尼斯·康近日表示,中國經濟迅速恢復增長主要得益于兩個因素,一是疫情防控措施,二是支持復蘇的宏觀經濟政策措施。在今天(22日)下午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趙立堅就此表示,關于中國前三季度經濟數據,我這兩天已經多次介紹了情況。
法國主流財經媒體《回聲報》在19日發文稱,當歐洲因為第二波疫情而擔憂經濟再次下滑的時候,中國經濟正在加速回升。文章指出,中國嚴格的防控舉措使得疫情得以控制,工廠得以復工,中國政府還采取了有針對性的經濟刺激措施。
今天上午10點,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統計局發布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前三季度,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3%,漲幅比上半年回落0.5個百分點。在食品煙酒價格中,糧食上漲1.2%,鮮菜上漲6.1%;豬肉價格上漲82.4%,比上半年回落21.9個百分點。
其他主要行業中,價格漲幅回落的有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上漲1.3%,回落0.2個百分點;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上漲0.7%,回落2.3個百分點;農副食品加工業,上漲0.2%,回落0.4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