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01日11:01 來源:新華網
這是金海教授帶病堅持給研究生講授歷史課程(2008年5月9日攝)。新華社發
新華社呼和浩特3月31日電(記者朱文哲)“我要把自己的知識和研究成果盡可能地多留給國家和民族,留給學生,讓幾代人為之努力的事業能夠薪火相傳。”這是金海生前常說的一句話。
金海,蒙古族,1955年出生于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的普通牧民家庭, 1982年在內蒙古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一直從事內蒙古近現代歷史文化、中日關系史等研究與教學工作,生前系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中國少數民族史專業博士生導師。
從踏上講臺的那天起,金海始終以強烈的事業心與責任感,把全部精力都傾注在科研與教學工作中。
1999年,金海開始了自己博士學位的學習,他的事業發展也迎來上升期。也是在這一年,金海被確診患了上頜竇腺癌。“在他確診患癌的時候,我幾乎要崩潰了,但是金海很堅強,也很冷靜。”金海的妻子林娜回憶說。
患病后的金海接受了大大小小共9次手術,多次的手術讓金海的右上頜骨被切除,右眼眼球被摘除,膽囊被切除,嗅覺、味覺全部喪失,右耳聽力銳減。
在妻子林娜眼中,金海是一個把學術研究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的人。“在我的記憶中,我們一家人出去游玩不多于三次,其中有一次還是在離家不遠的公園。”林娜說,“當年我做好早餐后去上班,金海起床吃過早飯后就開始搞學術研究,他在寫字臺前一坐就是一天。”
人們都說金海的身體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是“草原上的保爾”。即便是生病治療期間,他仍一直堅持給學生上課,自己的博士學業和學術研究從來沒有停歇。
金海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參與了10余項國家和自治區的科研項目,出版專著6部、合著14部、發表學術論文47篇,主編3部史料匯編和6部編(譯)著,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患病以來,金海抱病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日本在內蒙古的殖民統治研究》,填補了我國日本侵華歷史研究的一項空白,得到專家學者高度評價。他參與和主持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日本侵略內蒙古史》和《內蒙古通史》等一系列研究項目。
2008年,金海被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09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0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2011年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2011年,金海因病去世。年近九旬的內蒙古大學著名蒙古族歷史學者郝維民教授是金海的老師。時至今日,回憶起自己的學生金海,郝維民教授都難掩悲傷之情。“金海是我最優秀的弟子,憑借他的學術研究能力,他完全有機會成為一名走向世界的學者,可無情的病魔奪去了他的生命。”郝維民說。
內蒙古大學原副校長齊木德道爾吉說:“人的生命有長有短,但生命的維度和寬度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金海的生命雖然短暫,但他掌握了自己的生命寬度,他用努力與堅持完成了寶貴的學術研究,是后輩學習的榜樣。”
習近平: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過程中,污染防治和環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關口。這段話出自2019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發表的講話。
新中國70年來,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成為幾代中國人心靈深處的情感記憶。連日來,內蒙古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中山大學等50多所高校師生及校友自發地通過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互動傳遞,共同唱響《我的祖國》,引發各地師生積極響應。
7月16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內蒙古大學,走進圖書館同學生們親切交談。習近平總書記鼓勵大家要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學好知識,打好基礎,增長才干,將來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題:心系北疆 情滿草原——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回訪記 進社區、入林場、訪農村、到高校……7月15日至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并指導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16日上午,正在內蒙古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內蒙古大學,走進圖書館同學生們親切交談。大家要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學好知識,打好基礎,增長才干,將來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建校典禮上,烏蘭夫說:“內蒙古大學的建成,是祖國大家庭各民族親密團結、友愛合作的結果。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18樓的黨員活動室,調研指導自然資源廳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走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詢問社區基層黨建、民族團結融合等情況,察看少數民族服飾、用品展示,同孩子們和社區居民親切交流。在博物館二層,習近平總書記觀看了古典民族史詩《格薩(斯)爾》說唱展示,并同《格薩(斯)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親切交談。
16日上午,習近平來到內蒙古大學。他勉勵青年學生:“只要看到我們年輕人健康,聰明,而且都是蒸蒸日上,正能量,我就高興。” (央視記者 申勇 史偉 李錚 邢彬 偉明 哈男 鵬飛)
正在內蒙古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16日上午來到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內蒙古大學,了解學校建設發展歷史、教學科研工作情況,參觀蒙古文古籍展閱室,并看望師生代表。(央視記者 申勇 李錚 史偉 邢彬 石偉明 王哈男 荊偉 段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