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02日16:01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歷史進程中,培育和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這一精神根深葉茂、源遠流長,隨著時代發展又被不斷賦予新的內涵。這一精神既體現在平時的生產生活中,又體現在抵御災害的斗爭中。改革開放以來的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和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所體現出的精神風貌,都是偉大民族精神在抗擊災害中的具體體現和生動證明。正因如此,歷史長河里無數次的災難打擊,并未能折服中華民族,而是使得中華民族愈加自強不息,數千年綿延不絕。
在斗爭中體現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是與天爭衡的偉大斗爭精神,人生不能任由命運擺布,而是通過斗爭來主宰命運,這種斗爭精神越是危機時刻越能得到激發。面對前所未有的疫情挑戰,中國也是靠人不靠天,疫情擴散快、沒有特效藥、沒有疫苗,中國動員了全黨全國全社會的力量,和時間賽跑,與病毒較量,最終扼住了病毒魔鬼的喉嚨。
這次抗疫斗爭中,涌現出無數這樣的英雄,他們原本只是普通人,熱愛生命、熱愛家庭,但是一旦國家有難,他們義無反顧,成為最美的逆行者,成為整個民族的護衛者。這個民族在其悠久的文化中培育了這樣一種覺悟精神——沒有國就沒有家,為了大家可以舍棄小家,為了大我可以犧牲小我。
中華文化從來就不是個體本位,而是家國本位。這次抗擊疫情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集體主義精神的最好詮釋。每個人都對抗擊疫情負有責任,在前線是戰斗,守在家里不出門也是戰斗,正是這種每個人都對共同體擁有的責任感保護了中華民族,也保護了自己。在疫情面前,中國人表現出了高度的紀律性與服從精神,因為他們深知失去了共同權利與共同自由,個體權利與個體自由只會一錢不值。
集體主義精神是一種團結互助的大局意識。英雄的武漢為了狙擊疫情封鎖了整個城市,這個前所未有的措施,保護了中國其他地區和其他國家。同時,全國對武漢和湖北發起了強大支援,最終也保護了武漢人民。
在擔當中體現民族精神
“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中華民族對待每個生命的態度都是負責任的、都是充滿溫度的??梢圆挥嫶鷥r去保護人民的生命健康,可以不計代價地從死神手里爭奪重癥病人的生命。
“柔弱勝剛強”,中華民族富有韌性精神,危機來臨之前,中國人會未雨綢繆,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在危機來臨的時候,全國一盤棋,上下一條心,勇往直前,不達勝利不罷休。
中華民族是一個心系天下的民族。中華文化歷來主張中國為本、天下為懷,不但為中國謀福祉,還要為世界謀大同?!巴段乙阅咎遥瑘笾原偓帯?,對世界各國的援助知恩圖報,加倍報答。對世界上其他國家遭受的疫情苦難感同身受,在自己仍然困難的時候,就向各國伸出了援手,派出了醫療專家,援助抗疫物資,分享抗疫經驗。
這是一個有著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傳統的民族。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回憶錄中寫道,訪華期間給他留下最震撼的一個印象就是他在中國人身上看到的那種既異常熱烈又高度團結一致的精神。中國人不相信上帝,而是認為人民就是上帝,就是斗戰勝佛,中國人不崇拜超級英雄,而是認為無數的普通人就是超級英雄。一旦這個集體的英雄降臨,任他高山也要夷平,任他洪水也要改道,而瘟神也只好走路了。
這次疫情是中華民族在新時代經歷的一次磨難,抗擊疫情是偉大民族精神的一次錘煉,更是增強民族精神的一次重要契機。戰勝疫情是中華民族的關鍵之戰,這場斗爭實踐,為新時代增強民族精神提供了生動的教科書和歷史啟示錄,也會使中華民族更加堅強和成熟,繼續在前進道路上戰勝新的重大風險挑戰,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鄢一龍 作者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院長)
更多內容,為您推薦
2017年底,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一夜之間火了起來。新華社發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歷經艱苦卓絕的奮斗,通過革命、建設和改革,讓中華民族邁開自信而堅實的步伐走上復興之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歷史進程,也是中華文化守正創新的過程。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的團結各族群眾,共建共享新時代中國發展成果的關鍵路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社會表征,其形成是一種文化融合、同化的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考古工作者十分關心,強調他們“風餐露宿、青燈黃卷,展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堅定的學術志向、頑強的工作作風”,對他們的成就、付出予以充分肯定,并致以誠摯的問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向“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前排右二),“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前排左二)、張定宇(前排右一)、陳薇(前排左一)頒授勛章獎章。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站在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的戰略高度,精辟論述我國考古工作。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斗,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2020年第23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長久積淀的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追夢新時代,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必須做好“傳承”“創新”“交流”三篇文章?!盎ヂ摼W+”時代,借助網絡、手機等載體對鄉賢文化、村規校訓、優秀家風、傳統民俗等進行創造性轉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動能將更加強勁。
”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深情謳歌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立足更深入地認識中國歷史、中華文明發展史、人類發展史,深刻闡明考古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 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雜志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