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自产拍免费视频,中文精品字幕电影在线播放视频,亚洲自国产拍,欧美 国产日韩 综合在线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春光無限看阜陽】脫貧路上,土豆很“忙”——脫貧攻堅調研(三)

2020年04月23日15:59  來源:央廣網

5034

  央廣網阜陽界首4月23日消息(記者趙家慧)安徽省界首市陶廟鎮有個趙莊村,村支部書記名叫趙子銀,由于種得一手好土豆,人稱“趙土豆”。2019年10月底,“趙土豆”正式變成了注冊商標,趙莊村的土豆事業又登上了一個新臺階。

  土豆大棚里的趙子銀(央廣網發 趙家慧攝)

  土豆+香菇,“錯茬”模式有新意

  趙莊村園區的大棚里,土豆已進入收獲季。農戶們正一刻不歇地清理著土豆上的泥塊準備裝箱,批發商就等在一旁,以2.5一斤的價格全包了這個棚里的土豆,“這里的土豆拿出去好賣得很。”

  趙莊村種植土豆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只是那時,土豆豐收季可沒有這般好光景。村民王雷感嘆道,“小時候家里種土豆是露天的,質量不行,快爛了都賣不出去,哪像現在,根本不愁銷。”

  清理干凈正在裝箱的土豆(央廣網發 趙家慧攝)

  從幾十年前的無人問津,到如今獲得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趙莊村的土豆經歷了一個“大翻身”。2017年,趙莊村成為界首市陶廟鎮農村“三變”改革試點村,2018年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第八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一路走來,“趙土豆”采取的“土豆+香菇”的“錯茬”種植模式功不可沒。趙子銀告訴記者,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培育、種植土豆的時候,這茬收完了,4-10月就輪到香菇了。

  通過農村“三變”改革,趙莊村厘清了村級資產,讓村民成為了股民,于2019年8月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從最初的20畝到如今的3000畝,大棚面積在不斷擴展。同時,趙莊村與宣城市寧國億農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展技術合作,投資500萬,建設100萬棒香菇種植,企業保障每棒香菇不少于1元的基礎收益,超過部分村與企業按7:3的利潤分成,可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00萬元以上。

  實現立體培育的食用菌棒(央廣網發 趙家慧攝)

  趙子銀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年租賃大棚的收入有近70萬,培育食用菌棒這塊兒有100萬,再加上土豆深加工制成的淀粉、粉絲等產品,又有6、70萬的收入,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可達200萬元。 ”

  產業園的土豆種植帶動全村200多人實現家門口就業,以及周邊800多人就近務工。通過在園區打工、土地流轉費、入股分紅等形式,貧困戶平均增加收入3200元。股份經濟合作社還舉辦各種類型的培訓班,促進大家拓寬視野,更新觀念。

  今年,通過與界首市徽記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趙子銀計劃要延長香菇的產業鏈,“香菇脫水做成的香菇脆,現在市場情況很好。菌柄還可以研磨成粉,沖茶喝。廠房已經建好,預計年底就可以投產。”

  土豆+紅薯,“兩薯”并重齊發力

  除了和香菇“攜手”致富,在中原地區最大的設施大棚馬鈴薯種植基地——界首市泉陽鎮現代農業示范園,馬鈴薯和甘薯也是一對致富好“幫手”。

  一座座鋼構大棚內,農民正在忙著采撿第二茬的甘薯種苗,負責產業園運營的安徽豐絮現代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艷杰介紹道,“這些水肥一體化的鋼構大棚每座造價6萬余元,園區目前有1000多座。里面不用人工施肥澆水,工人只負責采摘和捆扎。”

  泉陽鎮現代農業示范園的鋼構大棚(央廣網發 趙家慧攝)

  泉陽鎮現代農業示范園建于2017年10月,兩期項目總投資3億元。第一期項目已經完成核心區3700畝鋼構溫室建設。

  受疫情影響,示范園于2月19日正式復工。王艷杰告訴記者,園區計劃完成800畝脫毒甘薯苗繁苗種植和238畝脫毒甘薯薯種繁苗下種,“眼下正是甘薯種苗繁育的高峰期,每天都有100多人在大棚里忙碌,按計件工資,每人每天收入70-80元。”

  正在整理甘薯種苗預備捆扎的當地村民(央廣網發 趙家慧攝)

  馬鈴薯和脫毒甘薯種苗是園區的主要產業。畝產馬鈴薯5000-7000斤,每年5月1日前后上市,畝產值1萬元左右。脫毒甘薯種苗畝產30萬株種苗,每棵0.15元,畝產值4.5萬元。

  自建成以來,示范園引進了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省農科院園藝所專家團隊在泉陽鎮成立工作站,開展馬鈴薯、甘薯技術研發和技術指導,還引進了中化集團旗下中化現代農業經作MAP中心,開展強強聯合,建立產業共贏模式,對馬鈴薯產前、產中、產后的水肥一體化節水減肥灌溉、技術管控、市場銷售全過程進行對接。

  示范園帶動了胡集社區、張樓村2000多戶近萬人土地流轉、產業轉移、就近就業,先后被評為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安徽省級農業科技園、阜陽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并正在創建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相關閱讀:【春光無限看阜陽】小小襪子,如何從“腳下”到“云上”——脫貧攻堅調研(二)

  相關閱讀:【春光無限看阜陽】一根蘆筍的“跨江”之行——脫貧攻堅調研(一)

文章關鍵詞:三變 電商 阿凡提 貧困戶 脫貧奔小康 大棚 阜陽 春光無限 趙土豆 趙莊村 責編:邵恰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遼寧義縣:“三變”改革“變”出強村富農新天地

    在遼寧省錦州市義縣張家堡鎮官場溝村一家農業企業里,一名工人將收獲的花生裝入分揀機(11月4日攝)。”  遼寧省錦州市義縣張家堡鎮土營子村果農在果園里將采摘的蘋果裝箱(11月4日攝,無人機照片)。

  • 老楊會客廳走進甘肅華池 津甘攜手共話三農新作為

    天津市北辰區、甘肅省華池縣政府代表,探訪團成員及當地新農人代表等參會,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老楊會客廳創始人楊建國擔任主持。北辰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鞠振強,重點介紹了北辰對口幫扶華池縣過程中,打造的扶貧產業協作生態。

  • 老楊會客廳走進甘肅華池 津甘攜手共話三農新作為

    天津市北辰區、甘肅省華池縣政府代表,探訪團成員及當地新農人代表等參會,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老楊會客廳創始人楊建國擔任主持。北辰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鞠振強,重點介紹了北辰對口幫扶華池縣過程中,打造的扶貧產業協作生態。

  • 紅紅小龍蝦 “火”了彭澤農民的日子

    “稻蟹模式、稻蝦模式是利用動物和植物和諧共生,達到穩糧增收的效果,這是一種綠色生態種養新技術。目前彭澤縣已成為江西省最大的蝦蟹產出地,2019年養殖小龍蝦12萬畝,年產量1.5萬噸,年產值6億元左右,預計到2020年底將達到16萬畝以上。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博峪三“變”

    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這是8月13日拍攝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博峪村一景。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這是8月13日拍攝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博峪村一景。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如今,博峪村的旅游業日漸紅火,博峪村也成了甘南州第一批小康村中的旅游專業村。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李子園里“嘿巴適”

    滿載李子的無人駕駛“單軌列車”穿梭在田間,李子在加工車間經過自動化挑選完成裝箱,被快速運往全國各地。仙桃李讓重慶市渝北區古路鎮烏牛村的村民當上了股東,享受分紅,日子越過越紅火。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李子園里“嘿巴適”

    滿載李子的無人駕駛“單軌列車”穿梭在田間,李子在加工車間經過自動化挑選完成裝箱,被快速運往全國各地。仙桃李讓重慶市渝北區古路鎮烏牛村的村民當上了股東,享受分紅,日子越過越紅火。

  • 【你笑起來真好看】雨鞋下崗了 元古堆脫貧了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吃糧靠天,吃水靠挑。不只是郭連兵的雨鞋下崗,元古堆村的13個村民小組共447戶1917人的雨鞋,跟著郭連兵的雨鞋一起下了崗。目前,已經建成特色畜產品生產供應基地、馬鈴薯原種擴繁和綠色無公害當歸(百合)基地,目前正在傾力打造自然生態村休閑旅游基地。

  • 【決勝2020 河南更出彩】商城縣鄢崗鎮:“三變”帶貧創新路 奏響三產融合“致富歌”

    四年前,鄢崗鎮還是遠近聞名的“北大荒”——土地荒、經濟荒、人才荒、思想荒。現如今,再生稻、茭白、芡實等特色產業遍布全鎮,“名譽村長”、成功人士紛紛返鄉發展。昔日的“北大荒”已經變成了“北大倉”,未來鄢崗鎮還要把“北大倉”變成“北大行”。

  • 王東京: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需建立長效機制

    我國脫貧攻堅戰進入收官階段,目前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接近完成,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與從需求側扶貧不同,供給側扶貧主要是幫助貧困人口發展生產,立足于“造血”,并通過發展產業建立脫貧的長效機制。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