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13日21:54 來源:新華社新媒體
千里江河,萬畝山川,托起億萬生靈,和一個大國。
3月,再訪浙江安吉余村、深入西溪濕地。
4月,走進陜西秦嶺大山,察看生態保護修復情況。
5月,來到山西汾河岸邊,了解“九河”綜治成果。
這個春天,習近平總書記三度“尋山訪水”,一盤大棋,再落一子。
一、守護山水
山河承載歲月,生態需要守護。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的關切歷歷在目:
2012年,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2013年,提出“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2014年,“保護生態環境”列入全面依法治國內容;
2015年,“綠色”列入新發展理念;
2016年,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的立體作戰圖全面繪就,《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審議通過;
2017年,“污染防治攻堅戰”成為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堅戰”之一;
2018年,“生態文明”寫入憲法;
……
前年,湖北,總書記乘船考察長江,并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
去年,河南,總書記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
今年,山西,總書記又來察看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
太原晉陽橋邊,話語意味深長:“治理汾河,不僅關系山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也關系太原乃至山西歷史文化傳承。”
↑2020年5月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太原考察調研。這是習近平在汾河太原城區晉陽橋段向市民揮手致意。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國之大者”,念茲在茲。
年復一年,習近平總書記心中裝著百座“秦嶺”,千條“汾河”,萬畝“濕地”。
在青海,他說要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在云南,他說建設生態文明應“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在甘肅,他說:“祁連山是我們的‘母親山’,我們一定會把這里守護好,為子孫留下青山綠水。”……
他要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對歷史負責、對民族負責。
二、謀劃山水
2005年,習近平在安吉余村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經濟發展VS環境保護,看似“兩難”之中,孕育著一條新的道路。
今年的浙江之行,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安吉余村,見證多年來發展方式轉變取得的成果。
↑2005年,到安吉縣余村考察。(圖片由安吉縣委宣傳部提供)
↑2020年3月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考察,了解該村多年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綠色發展發生的巨大變化。新華社記者 申宏 攝
從柞水木耳到平利茶葉再到大同黃花,皆證明脫貧之計講求量身定制。鄉親們把種什么、養什么,從哪里增收想得明明白白。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因地制宜,依托當地生態條件以“綠”生“金”。
↑這是2020年4月21日拍攝的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的地栽木耳(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昌奇 攝
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一個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好地方正在被激活,奔跑在建設生態文明和脫貧攻堅相互促進的大道上。
我們終將擺脫貧困,卻永遠無法離開自然。優質生態促生優質產品,優質產品才能滿足優質生活的需要。
浙江考察,總書記走進一方“綠意空間”,看生態,也是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游船行駛在浙江杭州西溪濕地水道上(2020年4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以西溪濕地為中心的大西溪經濟圈、文化圈和生活圈雛形初顯,正是自然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注腳。讓城市居民也能擁有對自然的親近感獲得感,方才體現城市建設以人為中心的旨歸。
三、重整山水
生態是人類社會的鏡面,反射著污濁或清澈,映照出荒蕪或繁茂。正如汾河、秦嶺、西溪濕地都曾發出警報:
由于地下水長期超采、煤炭資源大規模開發,汾河流域地下水位曾一度猛降到幾近斷流,而干流劣五類水質比例卻一路飆升到68%;
西溪濕地面積曾一度縮小,變成城市急速擴張“獠牙”前瑟瑟發抖的羊羔;
秦嶺北麓多處邊坡山地、河道灘地曾被扒去綠色的外袍,也曾被別墅砸破山腳。
對自然生態保護這道紅線,習近平總書記從來都是零容忍,哪里拉響了警報,他就要發出警示。
↑拼版照片:上圖為2018年9月,西安市長安區對轄區內東大街道的秦嶺違建別墅“群賢別業”進行拆除(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下圖為2019年7月拍攝的秦嶺違建別墅“群賢別業”拆除后建設的秦嶺和諧森林公園(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從滇池到洱海,從呼倫湖到洞庭湖,從祁連山到秦嶺,從長江到黃河,他始終關注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始終堅持一抓到底,問題解決之后,還經常要到當地“回頭看”。
如今,汾河“九河”綜治已見成效,水量正豐起來、水質正好起來、風光正美起來;
如今,城市退讓,西溪濕地得以休養生息,恢復成為“天堂綠肺”;
如今,秦嶺又綠,千余棟違建全拆,涉事官員盡查;
……
↑拼版照片:上圖為2017年10月5日拍攝的太原市汾河城區段治理美化三期工程施工場景(資料照片);下圖為2020年4月29日無人機拍攝的太原市汾河兩岸景色(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自然生態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態也要山清水秀,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須有一個良好生態。
風清則氣正,氣正則心齊,心齊則事成。決戰決勝沖鋒之時,更需擔當作為的精氣神。
大江大河、城市鄉村、山水林田湖草……生態文明建設為中華民族發展的千年大計。上下同欲,勠力同心,才能使中國美麗、民族永續。
策劃:霍小光
監制:車玉明、鞠鵬
主筆:董博婷
視覺/編輯:苗夏陽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金秋9月,龍城太原涼風習習,汾河兩岸綠草如茵,又到了一年當中最“爽快”的季節。2020年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汾河太原城區晉陽橋段,他指出,“治理汾河,不僅關系山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也關系太原乃至山西歷史文化傳承。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太原汾河沿岸生態環境的滄桑巨變,正是全國各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取得的豐碩成果之一。位于山西靈石縣的兩渡煤業是個1959年的老礦,建于2009年礦井水處理站,按照山西省最新的水污染排放要求,企業排放不能達標,2019年企業投入900萬對礦井水處理站進行升級改造。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太原汾河沿岸生態環境的滄桑巨變,正是全國各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取得的豐碩成果之一。2012年,在對口幫扶部門的帶領下,赤水市的村干部走出去,學習其他地方經驗,尋找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辦法和途徑。
隨后,習近平乘車來到海拔1700米的月亮埡,遠眺秦嶺牛背梁主峰,聽取陜西省吸取秦嶺北麓違建別墅問題教訓、抓好生態保護等工作匯報。要堅持不懈開展退耕還林還草,推進荒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推動黃河流域從過度干預、過度利用向自然修復、休養生息轉變,改善流域生態環境質量。
“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發揚‘右玉精神’,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特別強調要弘揚“右玉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為建設中國人民心向往之的美麗中國指明了方向。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要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在高質量轉型發展上邁出更大步伐,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題:蹚出新路子 書寫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山西考察紀實 ” 12日下午,山西省委主要負責同志向總書記匯報了他們“將產業發展貫穿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和鄉村振興全過程”的發展思路。
5月12日,習近平在山西太原考察調研。站在那高處,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嘩啦啦啦流過我的小村旁……” △山西省太原市汾河兩岸。開展汾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治理,事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實施。
5月12日,習近平在山西太原考察調研。習近平指出,治理汾河,不僅關系山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也關系太原乃至山西歷史文化傳承。開展汾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治理,事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實施。
5月12日,習近平在山西太原考察調研。習近平指出,治理汾河,不僅關系山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也關系太原乃至山西歷史文化傳承。開展汾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治理,事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