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7日14:43 來源:映象網
編者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千百年來,小康生活一直是中國人的美好理想。作為從歷史到現在的農業大省,河南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矢志不渝、砥礪奮進,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即將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轉變。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之年,河南廣播電視臺映象網在2020全國兩會之際,推出“小康成色”特別策劃,深入十八地市的鄉村,將目光投向基層,將腳步走進百姓,以大時代為背景,探尋發生在河南農村的真實的小康故事。
映象網記者 李夢嬌 文/圖
趙有富向記者介紹飼料機的使用方法
【人物名片】
趙有富,73歲,滎陽市崔廟鎮鄭崗村村民,常年以養羊為生。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依憑相關扶持政策,在駐村工作隊以及鎮村領導的支持下,擴大養殖規模,于2018年實現脫貧。
【小康故事】
土坯房、柴灶膛、冬不暖、夏不涼……這就是趙有富曾經的生活環境。而脫貧攻堅的各項幫扶政策,以及駐村工作隊的到來,給他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土坯變平房 生活大變樣
在趙有富家,還留有一個土坯房,在其對面就是新蓋起來的小平房。
卞華鵬(中)、鄭興旺(右)向趙有富了解他的生活近況
“這平房是2018年冬天的時候給蓋的,那時候想著沒啥必要,原來的房子和現在還保留的這個土坯房是在1981年和1983年先后蓋起來的,那時候蓋房可不容易了,有感情,雖然下雨會漏,但住習慣了,也不覺得有什么。”說起原來的土坯房,趙有富雖有不舍,但他說,當時滎陽市教體局駐鄭崗村第一書記卞華鵬和村黨支部書記鄭興旺多次到他家勸說。
“當時他們就給我解釋,說房子年久失修不安全,現在黨和政府有相關政策,就專門針對我這種情況,幫我進行危房改造。”趙有富說,他同意后,僅一個月就給他建出了個小平房,“不僅看著干凈整潔了,住著也舒服了。”
據了解,當年,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還根據老人的實際情況,給他家添置了一系列的家用電器,同時,搭乘“雙替代”的東風,給他家安上了空調,讓趙有富有了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
一兩只羊變羊群 增收有干勁
雖常年養羊,對羊的養殖非常了解,但苦于沒有資金,趙有富每年也就能養一兩只羊,一年下來千百元的收入,連基本的吃喝都捉襟見肘。
趙有富和他的羊群
“2017年的時候,駐村工作隊看到我這情況就給我買了只母羊,現在我已經發展成了有著十幾只羊的羊群,相信以后會有更多。”想著以后的日子,趙有富的眼中仿佛有光。
“還有呀,真的要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還有咱們的駐村工作隊和村干部,前年看我冬天給養弄飼料麻煩,就又給我弄了臺飼料機,給我的生活鼓足了干勁。”
【樸素愿望】
2020年,希望自己能夠身體健康,羊群也能順利養大,再進一步擴大一下養羊規模,爭取今年從十幾只增加到二十多只,明年再增加幾只,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心里話】
“政策好,工作隊和村干部也為咱老百姓考慮,辦了不少事兒,又是修路,又是打井,又是安路燈的,總歸是讓咱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只要我身體健康,就要自己干下去。”
他不甘貧困,在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支持和幫助下,2018年11月開辦了紅現火鍋店,且生意紅火,主動申請脫貧。
57歲的毛振江,是汝州市夏店鎮黃溝村六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12月,自立自強的毛振江參加了該市畜牧局對貧困戶組織的養殖技術培訓,掌握了養殖技術的他對養殖更加熱愛。2016年,毛振江全家年收入40517元,人均純收入6753元,光榮地成為黃溝村2016年度32戶脫貧戶之一。
結束打工生涯、回家務農,他下定了決心,不在家鄉干出一番成績誓不罷休。他在打工時看到過大海中的燈塔,他說家鄉沒有燈塔,但他想用自己的雙手為老百姓樹立一座致富路上的“燈塔”。
今年53歲的王自然是河南省夏邑縣太平鎮孟李莊村土生土長的一員,當了12年村支部書記的他,雖然家境貧寒卻仍然有著一顆向上之心。隨著村里扶貧工作力度逐漸升級,他承包了村里的扶貧就業車間,現如今的他過上了實實在在的小康生活。
李順業,男,漢族,1972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鞏義市站街鎮柏溝嶺村種植專員,主要從事農作物種植嫁接指導工作。作為柏溝嶺村種植致富第一人,李順業積極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帶領大家響應國家好政策,致富鄉鄰帶領貧困戶增收。
編者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千百年來,小康生活一直是中國人的美好理想。作為從歷史到現在的農業大省,河南始終把人民對美
丁慶偉原來是一名貧困戶,在駐村工作隊、幫扶干部和縣、鎮、村各級的幫助下,通過自身勤勞奮斗,在養羊一行闖出了一條致富路,成為村里有名的養羊能手,實現了穩定脫貧。
她童年艱辛,2歲時隨母親改嫁到朱家溝村,兄弟姐妹四個,吃不飽穿不暖。如今,通過辛勤的雙手,她換來年入20萬的成就。致富后的她不忘鄉鄰,免費給鄉親們提供中藥材苗木,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這朵扎根在山溝里的馬蘭花就是洛陽市宜陽縣韓城鎮朱家溝村的“女神”朱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