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3日10:08 來源:半月談網
據媒體報道,中央文明辦主動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已明確要求不將占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此消息一出,贏得各方點贊。不少網友表示,新規接地氣,惠民生,“城市的煙火氣又要回來了”。
開展文明城市創建,旨在從更高層次、更高水平推動城市發展。“創城”過程中,市容市貌作為城市文明程度的最直觀體現,通常被地方政府置于首要位置。但在具體實踐中,對馬路市場、流動商販的一些“一刀切”執法行為也屢屢引發爭議。
歸根結底,“創城”是為了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疫情之下,受影響最大的是中小微企業和普通就業者,急需要更寬松環境的也是他們。對臨街小店和小商販而言,在允許范圍內擴大經營空間,就能夠獲得更多消費者,同時降低疾病傳播的風險。而城市“煙火氣”的回歸,不僅方便了群眾生活,更能有力促進零售、餐飲、旅游等行業的加快復蘇,進而帶動消費和就業。
目前,包括成都、許昌、杭州等在內的多個城市已經探索出引導和規范商戶室外經營的有效舉措,受到群眾普遍歡迎。民意充分證明,疫情沖擊下,寬政就能寬心。管理方式的人性化,不僅不會減損一座城市的文明色彩,反而與民眾期許、民生需求更加契合,這種契合也將是促進人與城更加文明的強大動力。
城市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在文明城市創建的“指揮棒”下留住“馬路市場”的煙火氣,不應該看成什么權宜之計,而應當視為對城市文明的更高要求。與其說人們討厭占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不如說人們討厭的是這些經營形態對公共秩序、城市環境、食品安全的破壞。既要倡文明也要保民生,對城市管理者而言,這既是挑戰,更是機遇,是檢驗治理水平的一次能力測試。通過合理規劃開放區域和時段、解決小商小販實際經營難題、重新制定規范性制度、強化健康衛生知識宣傳等舉措,把該放開的都放開,該管好的都管好,城市治理的精細化、規范化水平就能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把“人”的發展作為城市治理的根本出發點,我們就能發現規律、看到長遠,進而能夠舉一反三,摸索出更多接地氣、暖人心、惠民生的舉措,讓人與城都更加美好。(楊金志 吳振東)
“非常暖心”“為好辦法點贊”“安全是硬道理”……不久前,云南昆明交警的一個“小巧思”贏得多方叫好:為防控大型車輛右轉時因視線盲區引發事故,當地在具備條件的路口,施劃大型車輛“右轉彎盲區警示帶”,提醒行人注意避讓。城市治理需要繡花精神,通過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細化水平,繡出城市的品質品牌。
原標題:《二七廣場迎來“世紀大手術” 超千米地下隧道已開工,距通車還有不到600天》近日記者來到二七廣場,在周邊看到了施工現場,也看到了之前還存留的部分U形天橋已徹底被拆除,還有部分道路已經封閉。
對建筑垃圾進行資源化處理,不僅解決了建筑垃圾堆放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還可生產再生建材,用于城市建設,減少城市建設對于采砂、采石的需求。 中建八局二公司項目負責人 周承亮:普通混凝土大約500塊錢每立方米,再生混凝土大概450塊錢每立方米,每立方米差了50塊錢。
梳理明確三年開工項目計劃,建設總規模約6000公里,加快建設一批條件相對成熟的城際和市域(郊)鐵路項目。把握好城際鐵路功能定位和建設標準,加強市域(郊)鐵路的統籌規劃和設計建設,實現鐵路建設與城市融合和多網融合,科學規劃項目建設。
近年來,我國各地城市依托黨建引領、社會參與、治理重心下移和智慧治理等方式,探索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作者: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開大學基地研究員,南開大學中國政府聯合研究中心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 吳曉林;
屆中國智慧城市博覽會3日至5日在北京展覽館舉行,本次展會以“人民的城市——融合生長·合作共享”為主題,集中展示智慧城市建設成果、智慧城市示范應用、科技創新成果等內容,為全球城市和科技進步貢獻前沿智慧和解決方案。
不遺余力呵護綠水青山,北京懷柔的藍天,著實是一微克一微克摳出來的。 近年來,懷柔區以突破懷柔科學城為統領,以生態涵養為底線,加快推動會議休閑、影視文化等功能要素融合發展。
一次綁定車牌和支付方式,全城停車都能通用,進出不再需要掃碼支付,開出停車場后自動結算,實現無感支付。貴港市副市長楊紹麗在博覽會上介紹,目前貴港市智慧教育云平臺注冊在線學校1227所,覆蓋4.3萬名教師和82萬名學生,基本實現基礎教育階段全覆蓋。
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位于山東東營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片15.3萬公頃土地創下了我國暖溫帶濕地生態系統三個“最”。行至一處濕地,隨行的保護區科研中心副主任王安東手指離岸不遠的小島:“那個可不簡單,有我們的專利。
“十三五”期間,我國全面推進科學綠化,先后出臺并實施了《關于積極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的意見》《深入推進造林綠化工作方案》《全國造林綠化規劃綱要(2016—2020年)》,以及2016—2018年、2018—2020年營造林三年滾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