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1日15:12 來源:環球TIME
執筆/刀賤笑&叨叨姐
“匯豐銀行在香港行駛在危險的水域。”
“匯豐在地緣政治鋼絲上的搖擺。”
……
西方媒體這兩天的類似報道道出了匯豐面臨的困境。
從2018年底被爆“出賣”華為,到今年明確表態支持港區國安立法,匯豐的對華態度出現了蠻大轉變。
一些對華不友好的人和輿論因此不爽,就連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都跳將出來,指著匯豐鼻子罵它“卑躬屈膝”。
匯豐為什么有這樣的轉向?
我們又要不要為此給它一個機會?
1
蓬佩奧對匯豐的指責,帶著強烈的嘲諷意味。
這位被中國網友稱為“全球亂源”的國務卿先生,昨天在美國務院官網上發表聲明,雖然由頭是批評匯豐表態支持涉港國安立法,但真正的主題,還是毫不意外地放在了攻擊中國上。
于是,總共三段、短短200多字的聲明,充滿了北京“脅迫”“欺凌”“攻擊性”的字眼。連標題,都被煞費苦心地拔高到“關于中國試圖脅迫英國”的高度。
聲稱北京“脅迫”英國,有啥證據?
偏偏在這個最見真章的問題上,國務卿先生掉鏈子了,只用了一個“據傳(reportedly)”,含糊帶過。
在蓬佩奧再次拉攏盟友和合作伙伴加入“反華同盟”的呼吁中,匯豐出場了,作為北京“脅迫”的一個警示。
說匯豐遭“脅迫”,國務卿先生是要表示同情嗎?
NO。
通篇聲明,有關匯豐的一個核心評價,就是“卑躬屈膝(kowtow)”。路透社等諸多媒體,都將這個詞放上了標題。
蓬佩奧在聲明中還用了一個反語,說匯豐的“忠誠表現”并沒換來尊重,滿是對這家銀行的嘲諷。
相比而言,來自匯豐總部所在地英國的批評,層級更低,也更“嚴肅”一些。
雖然英國政府也對涉港國安立法有過激烈表態,但作為匯豐的監管方,倫敦到目前為止還沒以官方表態的形式擠兌過自己家的銀行。
但英國其他一些政界人士的唾沫,也夠匯豐喝一壺了。
這兩天已有不少英國議員發聲,要求匯豐和渣打放棄支持涉港國安立法,批評匯豐更親華而非親英國,甚至威脅說匯豐是在支持“北京加強對香港的管控”,是在“燒毀與朋友的橋梁”,等等。
除了美英官方或政界的指責,匯豐支持涉港國安立法,還遭到一些持偏西方立場的客戶甚至自家員工的批評。那些人說,匯豐應該秉持“傳統”,不要就政治問題表達立場。
匯豐“正將自己暴露在美國盛怒的巨大風險中”,彭博社的報道,一語道破了這家銀行遭遇困境的重要根源。
美國為何憤怒?因為蓬佩奧們感覺遭到了匯豐的“背叛”。
過去幾年,至少在他們反華議程的兩件大事上,匯豐表現得都還算不錯。
一件事是阻擊華為。
這段故事,想必很多人都了解了。匯豐銀行出賣華為,向美國FBI提供起訴孟晚舟的所謂“關鍵證據”。
事后證明,匯豐是因為有把柄握在華盛頓手中。
2012年,因涉嫌違反制裁令和洗錢問題,匯豐與美國檢方達成和解協議,接受美司法部和FBI長達5年的監控。正是這種監督,使匯豐有了背后插刀華為的動機。
另一件事就是香港問題。
有關涉港國安立法的決定出來一周后,匯豐銀行的立場大概并不符合蓬佩奧們的期待,但它畢竟沒有明確表示支持。
以致全國政協副主席、前香港特首梁振英5月29日在社交媒體發文,批評匯豐這家英資銀行,說它不能一邊賺中國的錢,一邊跟著西方做損害中國主權、尊嚴和人民感情的事。
2
匯豐估計心里委屈:為了幫你們坑華為,我都把人得罪光了,現在想挽回點名聲,你們還不讓!
它到底做了什么?
一是求情。
英國《每日電訊報》6月8日透露,匯豐最近幾周都在唐寧街為華為的事情“奔波求情”。
匯豐主席杜嘉祺還向約翰遜首相的顧問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他希望,倫敦不要禁止華為參與英國的5G建設,否則匯豐在中國可能“將遭到報復”。
二是表態。
6月3日,匯豐公開表態支持港區國安立法。
它在自己微信賬號上以“匯豐銀行亞太地區執行總裁簽署支持新法請愿”為標題發出了一則聲明,文中配發了一張匯豐亞太區行政總裁王冬勝在香港“撐國安立法”接站簽名表示支持的照片。
不過,匯豐的配文略藏機鋒。
它稱: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該公司支持所有能夠振興香港經濟的法律。1997年香港回歸時,北京方面同意香港保持高度自治50年。
而且,王冬勝的簽名既不是在匯豐銀行內部簽名時慣常使用的“Peter Wong”,也不是在香港本地常用的繁體字。媒體報道的時候,尤其提到,“他特意以簡體字的‘勝’來替代通常使用的繁體字”。
媒體也都注意到,匯豐對港區國安立法的表態用的是王冬勝的個人名義,既非匯豐,也非匯豐主席杜嘉祺。
即便如此,這一聲明依然激起千層浪。
它被認為是這家挾洋自重的老牌企業在舊生態和新秩序的沖突中做出的一個艱難抉擇。
據知情人士透露,匯豐多年以來如魚得水地行走各國是秉承了一個老套的策略,那就是公開場合少表態,但私下多做工作,還可向相關政府保證,匯豐的利益與這些國家的經濟成功系于一身。
事實上,2018年12月的華為事件以來,匯豐也是這么做的。
據媒體報道,去年初,匯豐時任總裁范寧曾向中國駐英大使私下表達了歉意。
《金融時報》的報道還更詳細些,據它透露,范寧和幾位匯豐高管在做客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的時候,曾拼命甩鍋美國司法部,表示匯豐實屬被逼無奈之舉。
他們給出的解釋是,美國司法部2017年就要求匯豐提供信息說明其與華為的關系,還向匯豐派駐了一支200到400人的大型監控團隊。匯豐別無選擇,只能配合。
有意思的是,雖然西方對匯豐的表態頗有指摘,但資本市場似乎卻講述了一個不同的故事。
就在匯豐公開表態的第二天,它的股價上揚大約1.83%,遠高于當天香港恒生指數0.17%的上漲幅度。
然而,如果拉長時間來看,自2018年1月末達到78港元的高點后,匯豐控股的股價一直在一路下滑,曾一度跌至33港元的低位。
3
這一兩年,匯豐的日子不太好過。用一名匯豐高管的話說,內部“士氣低落”。
匯豐控股曾是香港人最愛的股票之一,它過去的派息記錄穩定,通常在5%左右。但在今年4月1日這一天,匯豐銀行開了個“愚人節的玩笑”。
按照匯豐自己的說法,它是應英國監管當局的要求,為了應對疫情,取消2019年的第四次派息,同時將在2020年底前暫停派息及回購股份。
雖說匯豐控股的總部在倫敦,它需要考慮英國當局和當地監管機構的要求,但從它的發跡、壯大,一直與中國,尤其是香港市場密不可分,其盈利也主要來自內地及香港。
一間賺盡中國人錢的銀行,現在竟然因為英國經濟受困,就要拿香港股民的錢救火,是不是不太仁義。
匯豐控股股價當日因為這一消息大跌9.51%,也讓香港人對匯豐的分紅“信仰”碎了一地。
匯豐的尷尬不僅于此。
國際化和綜合化是匯豐兩個最突出的標簽,它曾受益于經貿往來、人員流動的全球化。最多時,匯豐的業務網絡曾覆蓋全球88個國家和地區。
《匯豐帝國:全球頂級金融機構的百年傳奇》一書評價稱:匯豐將經營業務拓展至世界各地,最大限度地分散了亞洲金融風暴及香港泡沫經濟破滅帶來的影響,并分享到美歐經濟穩定增長的成果。
然而,好景不長。
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匯豐多元布局后遭遇的第一個重挫。它以148億美元價格收購的美國家庭國際銀行在那一年倒下,成為匯豐全球布局由盛轉衰的關鍵。
此后,壞消息一個接一個地出現。
2012年7月,美國參議院出具了一份長達335頁的報告,詳細描述了販毒分子和與恐怖主義有關聯的團體如何利用匯豐銀行洗錢,并從事非法活動。
2015年又曝出,匯豐瑞士私人銀行在2005年到2007年間曾協助10萬名客戶避稅及隱藏高達千億美元的資產。
……
不斷上升的貿易摩擦和區域整合難題,讓匯豐無力招架,它意識到在全球攤大餅的模式難以為繼。
接下來就是一連串痛苦且漫長的瘦身行動。
今年2月,匯豐宣布,到2022年底前削減風險加權資產總值超1000億美元,3年內裁員3.5萬人,同時整頓歐美業務,必要時可以退出部分市場。
誰也沒想到,新冠疫情來了。
香港的經濟衰退在加深,匯豐銀行也受到很大影響。而且,疫情也打斷了匯豐原定的瘦身步子。
有人因此說,匯豐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
多重壓力之下,匯豐幾乎別無選擇。
中國香港是匯豐最重要的市場。最新的2019年度,中國香港為匯豐貢獻了120.49億美元的除稅前利潤,占匯豐全年利潤的90.27%,包括中國內地在內的亞太其他地區貢獻64.19億美元,占比48.09%。
一位匯豐高管曾直言:“如果疏遠中國當局,將危及匯豐銀行的未來;如果疏遠香港,將冒(失去)目前所有收入的風險。”
他還轉述匯豐主席杜嘉祺的看法說,“別想其他的了,中國當局才代表香港的長遠未來。”
是的。
事實就是,無論現在還是未來,英國綜合實力的持續下降,以及中國的繼續發展都是大概率事件。
就此而言,匯豐時下的轉向,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有網友質疑說,匯豐這樣的舉動就像是連夜繡紅旗,但繡多少也沒用。還有人說,這次能向著我們,下回也能轉向英美,唯利益是也。
不過,即便如此,我們是不是還是可以考慮暫時給匯豐一個機會。
最終如何,當然將取決于匯豐銀行自己的誠意和抉擇。
讓我們拭目以待。
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