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1日15:34 來源:央廣軍事
央廣網6月10日消息(徐明遠 應梓威 韓誠 桑建功 楊立保)額爾齊斯河發源于新疆阿爾泰山南麓,橫跨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兩國邊境,是我國唯一一條流入北冰洋的內流河,獨特的水域生態環境,養育了河鱘、江鱈、銀鯽等30多種特有魚類。2019年以來,額爾齊斯河水域實施了全年禁漁政策。
巡邏艇行進在額爾齊斯河上
駐守這里的新疆阿勒泰軍分區北灣邊防連官兵除了在陸地巡邊外,還擔負著額爾齊斯河的水上邊境巡護任務。他們被稱為守護在額爾齊斯河畔的“額河衛士”。
近日,連隊官兵們乘艇對額爾齊斯河和39號界碑進行巡邏。上午10時,官兵們穿上救生衣,乘坐巡邏艇駛離碼頭。
進入夏季以來,額爾齊斯河碧波蕩漾,波光粼粼,水面看似平靜,水下卻遍布暗礁淺灘。船艇行駛在河上,隨時都有可能擱淺,經驗豐富的駕駛操作手李振盛不時改變駕駛路線。
李振盛駕駛著巡邏艇
“河水隨著季節變化會有一定漲幅,水情比較復雜,船艇在行駛過程中非常容易發生擱淺,必須要時刻保持警惕。”艇班班長李振盛介紹。
作為一名有著11年兵齡的老兵,李振盛每次出船執勤,依舊會像第一次一樣謹慎小心,認真觀察著河面情況,根據水深不時調整航向。
在巡邏艇上觀察河面情況
額爾齊斯河每年封凍期長達5個多月,全長4248公里,在中國境內有546公里,是新疆第二大河,雖然現在已經全年禁漁,但是仍有一些不法分子抱著僥幸心理抵邊捕撈。每到汛期,連隊的邊境管控壓力都會增大。這個時候,正在甲板上進行觀察的四級軍士長吳春思發現了一張漂在河面上的漁網。
將漁網拉起來后,連長余翔兵決定靠岸行駛,沿邊觀察河面上是否還有其他違規漁具。
靠岸前,船艇操作手李振盛拿出船上的繩子,測量出當前水深不宜再向岸邊靠近。官兵們立即返回碼頭改乘快艇,沿著河邊一路行駛,即將抵達中哈39號界碑的淺灘附近。
官兵換乘快艇靠近河岸
“接上級通報,39號界碑附近發現兩名非法捕撈人員,各小組注意,提高警惕,迅速下船處置。”來不及反應,連長余翔兵出了一個模擬特情。
聽到特情,駕駛員李振盛迅速調轉船頭,駛向河岸,官兵們迅速進行搶灘登陸。沿著淺灘,官兵們一路向界碑挺進,一處茂密的草叢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搶灘登陸
因為漲水的原因,捕撈人員撒下的漁網已經遠離河岸,但眼尖的官兵還是看到河岸不遠處有一段繩狀物體,經驗豐富的吳春思一眼就判斷出是固定漁網的繩子。
吳春思收起漁網,將魚小心翼翼地從漁網上取下,全部放回了河里。近年來,連隊積極改善額爾齊斯河的生態環境,曾經因水土過度開發而導致的魚類繁衍環境惡化、種群規模萎縮的情況也得到遏制,多年未見的東方歐鳊、白斑狗魚等珍貴魚類再現蹤跡。
抵達界碑
處置完特情,官兵們也到達了39號界碑。界碑旁,官兵拿出紅漆,一筆一筆,開始莊嚴地為39號界碑描紅。
官兵為界碑描紅
“每一次執勤都是一次戰斗,執勤過程中隨時都有可能發生預想不到的情況,必須保持高度警惕,高標準完成我們‘額河衛士’衛國戍邊的使命,讓祖國和人民放心。”連長余翔兵對官兵們鄭重地說道。
黃河從青藏高原北麓發端,一路九曲跌宕奔騰萬里,從孟津出峽谷一瀉千里,造就了廣袤的黃淮海沖積扇大平原。滎陽,正處于峽谷至平原的過渡地帶,是中國地形西高東低三級階梯中的二、三級過渡帶。
土旦旺久介紹,昆木加哨所海拔4900多米,常年高寒缺氧、風雪肆虐,他和戰友一年四季巡守10余個風雪山口、雪山界碑。國慶前夕,南疆軍區某邊防團克克吐魯克邊防連指導員李建陽,帶領官兵向著海拔5420米的某點位挺進。
這些規定直面互聯網時代公民個人權利面臨的現實挑戰,表達了新時代中國民法典對人格權保護的鮮明態度。彰顯中國底色、傳承中華文化的精神氣質,是民法典草案的重要特征。恪守法律秩序和公序良俗,是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的原則和底線,也是民法典編纂的重要思路。
茫茫雪原,漫漫邊防線,“90后”劉鄭伊接力守護邊疆,將新疆伊犁當作自己的故鄉。懷著對守邊事業的無限熱愛,爺爺劉水信將兒子劉獻偉(劉鄭伊的父親)也送到了新疆伊犁邊防,一待就是27年。
她叫劉鄭伊,是新疆伊犁軍分區某邊防部隊的一名排長。隨著劉鄭伊漸漸長大,劉獻偉明白,邊防像一個烙印刻在女兒的心上,她認準的事兒,“十頭牛也拉不回來”。一周后,劉獻偉和戰友一行10人,再次搭乘直升機,將界碑、沙石、鋼筋、水泥等物資,運送到上次勘察好的界標點上。
11月上旬,記者翻達坂越冰河來到這里,近距離感受昆侖水兵的風采。
這是新中國的第一塊界碑——中緬1號界碑,被稱為“共和國1號碑”。幾十年來,一代代的界務員們接力巡邊護碑,默默奉獻在邊疆的崇山峻嶺中,像山間的野百合,默默開放,悄然芬芳。
(記者 康彥龍 朱春燕 李姍珊 張莉 樊帆 邢明)很多人向往遠方,以為那里有詩,但有人向往遠方,是因為那里有祖國的界碑。” 魯周揚駐守的塔克遜哨所位于喜馬拉雅山北麓,我國西藏崗巴地區,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
新疆阿爾泰山深處,三號界碑執勤哨所是新疆軍區白哈巴邊防連的一個夏季執勤哨所,因駐守在中國與哈薩克斯坦邊境3號界碑而命名。新疆軍區某邊防團白哈巴邊防連上士 舒濤:三號執勤點在大山深處,四周全是山,沒有信號。
1984年,在中國南大門、云南邊境縣的薄竹菁村,硝煙散去不久,犧牲在邊境的烈士長眠于此,墳頭青草剛剛長滿。(王莉莉 攝) 一頂斗笠一個水壺,一根竹杖一把彎刀,這幾乎就是楊天才的所有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