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23日09:54 來源:新華社新媒體
在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泉壩鎮(zhèn)大泉村,鄉(xiāng)村公路兩旁到處是編有“身份證號”的樹木。新華社記者汪軍攝
新華社貴陽6月22日電(記者汪軍、吳思)45歲的侯春富上有老下有小,一家7口人的生活主要靠夫妻兩個壯勞力。這兩年,他家多了一筆碳匯交易的收入,駐村干部都說他成了“賣碳翁”。
侯春富的家在貴州省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泉壩鎮(zhèn)大泉村,這是一個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深處的省級深度貧困村。2014年,全村482戶2118人中貧困人口有129戶626人,貧困發(fā)生率超過29%。長期在家務農(nóng)的土家族村民侯春富,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脫貧攻堅開展以來,村里想方設法為侯春富謀致富增收門路。他被聘為村里的生態(tài)護林員,每個月工資有800元;兩畝山林450株杉樹納入碳匯交易,每株每年可以賣出3元。
“在家里主要是照顧孩子讀書,掙錢的門路確實不多,光靠種地只能填飽肚子。”侯春富說。
為了將綠水青山轉(zhuǎn)化為金山銀山,以助推山區(qū)群眾脫貧,貴州于2018年7月啟動單株碳匯精準扶貧項目。通過選取建檔立卡貧困戶符合條件的林地資源,將每一棵樹編上唯一的“身份證號”,拍照后上傳到單株碳匯精準扶貧平臺。平臺面向全社會致力于低碳發(fā)展的個人、單位和團體進行銷售,銷售資金直接進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專門賬戶。
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泉壩鎮(zhèn)大泉村駐村第一書記曾貴波介紹大泉村單株碳匯精準扶貧項目情況。新華社記者吳思攝
大泉村駐村第一書記曾貴波介紹,目前單株碳匯精準扶貧項目已經(jīng)覆蓋了村里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記者在大泉村走訪看到,鄉(xiāng)村公路兩旁,村民房前屋后,到處是編有“身份證號”的樹木,杉樹、松樹、楊樹,它們的直徑大多在十厘米左右。
“我家的杉樹是前幾年退耕還林種的,有的直徑差不多20厘米,筆直朝天長,綠油油一片,全都編了號。”侯春富說。
大泉村易地扶貧搬遷戶楊光清也是“賣碳翁”。即便搬進城市,但他的山林依然為他創(chuàng)造價值。由于過去管理到位,他家的山林長勢喜人,每年通過碳匯交易有1000多元收入。
即使村里還有30多戶村民沒有脫貧,但大泉村黨支部書記馬猛很有信心。他說,除了碳匯交易外,大泉村還在大力發(fā)展西瓜、山羊和肉牛產(chǎn)業(yè)。
目前,貴州省單株碳匯精準扶貧項目已覆蓋全省8個市(州)60個村的113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精細管理、精準對接,貴州力爭在今年內(nèi)推廣到100個村,覆蓋1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貴州利用豐富的林業(yè)資源,開展單株碳匯精準扶貧項目,助力扶貧和生態(tài)建設。近日,貴陽市一家企業(yè)對貴陽市修文縣、息烽縣、清鎮(zhèn)市的5個貧困村、4.83萬株樹木進行線上“定向購碳”,購碳總金額14.28萬元。
6月2日至5日,中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9年年會以及世界環(huán)境日全球主場活動在杭州召開,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今年世界環(huán)境日全球主場活動將實現(xiàn)“零碳”辦會。
網(wǎng)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 網(wǎng)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wǎng)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