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23日12:42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國際論壇筆會】
作者:彼得·榮根(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歐洲經濟研究室副主任胡琨采訪整理,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協助,王鐳統籌,王培堯翻譯)
彼得·榮根(Peter Jungen)德國彼得·榮根控股公司創始總裁,歐洲企業研究所主席,歐洲天使投資聯盟聯合創始主席,德意志銀行顧問委員會董事。
新型冠狀病毒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嚴重影響。世界經濟在此前經歷一段較長的增長期后,將遭遇縮水。對許多歐洲國家來說,這是二戰之后最嚴重的經濟萎縮。如果政府不僅在抗疫方面采取審慎政策,而且還在重啟經濟、放松限制和保持國際貿易方面持謹慎態度,那么世界經濟很有可能長時間萎縮。產業鏈斷裂,并非病毒造成,而是由于政府停擺,因此在短時間內影響重大。
疫情必將對生活方式和行為產生長期影響。政府決定盡量減少人際接觸,為此以各種方式停止交通流動,這直接導致了航空、航運和一般交通運輸業的萎縮。這肯定會影響人際聯系,也肯定會影響經濟行為和生產方式。我們必須確保今后能有更充分的準備來應對此類緊急情況。因此,必須對政府多年前制定的抗疫計劃進行重新評估(例如,提高對金融機構的資本要求),以期其發揮更大的緩沖作用。
針對逐步解除各種人際接觸限制的討論將漸漸開展,討論會圍繞如何權衡截斷病毒傳播的成本與經濟增長和福祉。目前看來,中國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和處理上述權衡問題等方面都卓有成效。中國對國際社會的支持頗得人心,這點毋庸置疑。
就疫情期間的公共衛生系統需求而言,3月和4月初出現了非常短暫的資源短缺。若不受任何限制,全球經濟是能夠靈活應對這一挑戰的。實際上,難度不大。世界舞臺上的主要角色都應該在應急產品供給與需求方面做好緩沖工作。未來全球肯定更需要國際合作,也就是全球化。可以設想,當前世界經濟各個領域的結構性調整將加快速度。汽車行業的重組因受能源價格下跌影響,有可能減緩。應對像新冠肺炎這樣的流行病,最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創新。我們此時恍然大悟,世界經濟是以創新為基礎、以創新為動力的。滿懷創業激情、勇于冒險投資之人,方可收獲創新之果。此次疫情帶給我們最重要的教訓之一,就是要促進創新,以改善全球健康狀況,防止疾病蔓延,并提高生活便利度。因此,疫情甚至可以加速技術變革,加強創新和創業。
從歷史角度看,人類社會曾經處理過不少重大危機。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危機非同尋常,但世界并非對其無計可施。未來幾年機遇頻頻,屆時某些行為方式將發生變化,例如全球經濟數字化和各國經濟數字化都將突飛猛進。或許,疫情能為加快經濟數字化進程吹響號角。我們應該奉行無關稅全球貿易政策,取消世界貿易中的所有關稅應該納入我們的主要目標清單。
不久前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發出警告,指出全球糧食生產將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一些國家已經開始停止谷物出口。但從目前情況來看,世界糧食生產能力足以滿足全球所有人口的需求。糧食安全所面臨的危險,在于政府和貿易集團設下的貿易限制。因此,要盡量避免對國際貿易設限。全球貿易是應對任何糧食短缺問題的最佳手段。
由此可見,習近平主席對全球化和人類共同命運的倡議理應得到支持。新冠肺炎疫情證明,無論我們是否愿意,國際社會都已命運與共。對此,我們必須有所覺悟。同為地球村居民,生長于斯,就必須為其排難解厄。人道主義是各國聯合協作的核心,所有國家的行為都將對他國的未來產生影響。
全球化進程和區域一體化進程可能會倒退。是否倒退,基本上取決于政府和地區集團的政治決策。因此,我們鼓勵德國政府、歐盟、美國和中國以及G20竭力加快全球化進程。畢竟,在發展、福祉、扶貧、長壽以及人口健康狀況改善方面,全球化給世界帶來的益處,比人類經歷的任何事件都要多。倘若全球化進程倒退,并不一定意味著會出現新的全球化版本,這可能是各國政府試圖通過阻礙全球貿易來限制全球化進程而犯的最大錯誤。所以,我認為,疫情對國家治理體系的影響,不會小于對區域體系(如貿易集團)和經濟集團(如歐盟)的影響。
《光明日報》( 2020年06月23日 09版)
黃平:歐洲特別是歐盟一直在經濟、政治、對外關系、世界秩序上主張多邊主義,歐洲總體是不同意保護主義的。黃平:RCEP不是一個意識形態協議,簽署RCEP的一些國家與我們在意識形態上的差異程度乃至尖銳對立甚至超過歐洲很多國家。
歐洲新冠疫情反彈加劇,多國再度實施封鎖措施,令未來經濟前景陷入陰霾。戴姆勒董事長兼梅賽德斯·奔馳負責人康林松向總臺記者表示,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市場出現“V”字形反彈,德國車企從中獲益巨大。
歐洲的研究機構7日發布一項調查報告,預計今年全球經濟萎縮4.4%,主要經濟體中將只有中國經濟實現正增長,增長率有望達到2.3%。報告還顯示,歐盟、美國、日本和加拿大等發達經濟體的專家認為,應對疫情危機,最有效的經濟政策措施是為中小企業提供流動資金支持。
歐洲的研究機構7日發布一項調查報告,預計今年全球經濟萎縮4.4%,主要經濟體中將只有中國經濟實現正增長,增長率有望達到2.3%。報告還顯示,歐盟、美國、日本和加拿大等發達經濟體的專家認為,應對疫情危機,最有效的經濟政策措施是為中小企業提供流動資金支持。
新華社北京9月30日電專訪:讓中歐合作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升華——訪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 丁純舉例說,當前中國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和數字經濟,新一屆歐委會也提出了氣候變化和數字化戰略的施政重點,意圖推動經濟社會綠色轉型和數字化轉型。
歐洲多國政府近期相繼推出新一輪經濟刺激政策,努力穩定勞動力市場,促進經濟復蘇。針對歐元區通脹率持續下跌的狀況,歐洲央行首席經濟學家菲利普·朗恩表示,歐洲央行應考慮盡快采取新的刺激政策,防止歐洲經濟長期陷入低通脹和低物價水平中。
2020年的新冠疫情對于全球經濟衰退來說只是一個導火索。我國近年來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力求提質增效,但面對外部復雜形勢,經濟下行壓力也較為顯著。近期一些評論將這種雙循環定義為單純的“內循環”,甚至理解為“閉關鎖國”,這是對中央政策的重大誤讀。
當地時間14日上午,據奧地利國家電視臺報道,奧地利總統亞歷山大·范德貝倫在維也納會見到訪奧地利的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14日上午,蓬佩奧還同奧地利聯邦財政部長和企業界代表舉行了會談。
瑞典一家咨詢公司日前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瑞典6月零售額同比增長7.6%,成為疫情暴發以來零售業表現最好的月份,電子商務領域表現尤為搶眼。(執筆記者:彭立軍;參與記者:張保平、和苗、林惠芬、陳占杰、于濤、陳俊俠、張琪、孫曉玲、石中玉、陳序、張修智、左為、李曉鵬)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六年間,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貨物貿易額超過6萬億美元,與1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文件,“一帶一路”朋友圈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