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3日21:38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長鏡頭】
光明日報記者 王瑟
眼下正是棉花生長最關鍵的時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81團一連職工范榮站在自家的棉花地里,感慨地說:“幸虧我去年加入了合作社,今年春耕備耕的時候才能這么省心。”
范榮所說的“合作社”,就是一連去年成立的金農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是連隊致富帶頭人王孝治。
實施團場綜合配套改革后,連隊的職工放開了手腳,自己選擇棉花種植品種、采買農資。但職工們意識到單打獨斗已經不適合當下的市場,急迫地想要“抱團”闖市場。在連隊黨支部書記、連管會指導員張華武的推動下,王孝治主動站出來,成立了合作社,帶領大家共奔致富路。
從成立合作社至今,王孝治像旋轉的陀螺一樣忙個不停。鞋底磨穿,嘴皮磨爛,王孝治不厭其煩地尋找合適的農資供應商,還多次叫來供應商和社員面談,讓社員挑選,終于趕在2020年春播前為大家及時采買了農資。
負責合作社財務工作的趙海一邊整理賬務一邊介紹說:“合作社的各項賬務都是公開透明的,特別是農資這一塊,都是原價購進原價賣出,不賺任何差價。”
成立合作社時,連隊有66名職工加入合作社。看到加入合作社的收益后,今年又有40名職工加入合作社。“我們秉持一顆抱團發展的初心,努力辦好合作社。我相信通過大家的努力,一定會獲得豐收的喜悅,共同走上致富路。”王孝治信心滿滿地說。
86團十連同興養殖合作社社長王志榮這幾天一直與幾位社員一起商量擴大合作社養殖規模的事。說起這事,王志榮說:“今年連隊又給我們劃了10個圈舍的地,我們準備自籌資金200萬元建設圈舍。”
86團十連職工、合作社社員馬清寶去年通過養殖掙了20萬元,他對合作社擴大養殖規模充滿信心:“我們跟著王社長一起干很有信心,我相信今年合作社的養殖規模擴大后,社員的收入會更高。”
近年來,86團積極鼓勵養殖能手成立專業養殖合作社,并為合作社提供相應服務。王志榮與連隊10戶養殖戶成立了同興養殖合作社。合作社采取統一管理、集中養殖、統一銷售的辦法,解決管理技術不到位的問題,降低了分散養殖的風險。
合作社剛成立時,由于市場行情不好,大家都沒有掙到錢。王志榮就外出考察周邊牛羊市場,決定從塔城地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引進育肥牛羊飼養。王志榮還把連隊有養殖經驗的職工群眾都吸納到合作社來。如今,合作社現有的10個圈舍存欄育肥牛達580頭、育肥羊620只,年收入可達380萬元。
2020年3月,兵團辦公廳印發了《兵團關于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為各師市統籌抓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推動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也是從3月初開始,兵團全面恢復經濟社會正常秩序,在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努力交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優異答卷。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03日 05版)
樹木盡頭,兩間配備空調的廠房矗立道旁,通過水泥路與村道相連。秀梅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朱秀梅,向鹿邑縣申請并實施了無公害黃瓜溫室大棚到戶增收試點項目,帶動貧困戶40戶,每年戶均分紅500元。
12月6日,農民在河北新河經濟開發區五里鋪村的溫室大棚里采摘火龍果。近年來,河北省新河縣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采取“合作社+農戶”、農業生態觀光采摘園等模式,引進火龍果、百香果等熱帶果品發展“南果北種”,助力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寧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區因自然條件差,歷史上有“苦瘠甲天下”之稱。五年來,楊嶺村百姓的生活上了一個大臺階,村里拆了土坯房,改造了廁所,實施了污水處理,完善了水、電、網等基礎設施,還新建了標準化的衛生室、幼兒園。
2017年,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郝永紅在幫扶干部的幫助下,申請了5萬元小額貼息貸款,在家里老房子的基礎上,建起3個大棚,發展蘑菇產業。” 圖為左家灣村村民在郝永紅的大棚內務工,制作菌棒,一天有七八十元的收入。
題:“在脫貧攻堅這件事上,我們是敢死拼命的”——甘肅脫貧攻堅進程回顧 在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養殖小區,村民李應川給羊喂水(3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
中山市與大關縣合作共建東西部扶貧協作產業園區、農產品冷鏈加工物流基地和筇竹(扶貧)產業示范園,打造產城融合發展的農產品加工特色園,農產品的附加值得到大大提升。中山對昭通的幫扶,將山區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鮮活實踐。
農業農村部昨天(11月30日)發布,作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一項重要舉措,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首批30個整縣推進試點任務基本完成。近年來,農民合作社在發展壯大的同時,也面臨規范不夠、質量不高、指導服務薄弱等問題。
記者從海南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獲悉,2015年底,海南墾區共有貧困人口3286戶12088人。截至目前,經各農場公司、下屬單位所在地屬地政府核準,海南墾區貧困人口已全部實現脫貧。
目前,特普洛村已經打造了2000畝青花椒種植基地并成立了金陽縣新東方農民專業合作社,涵蓋的105戶村民中有93戶是貧困戶,合作社年均銷售花椒4.3萬余斤,93戶貧困戶年均實現增收180余萬元。
“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膽去做”,走進河南省光山縣槐店鄉司馬光油茶園,這個巨幅標語映入眼簾。近年來,光山縣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依托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途徑,找到了一條符合當地特色發展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