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7日17:2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不久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更新內容時認為,世界經濟面臨自上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衰退。IMF同時表示:“預計2020年,主要經濟體中唯一能夠實現正增長的,只有中國。”這一判斷,引發了海內外對于中國經濟走勢的高度關注。
多位分析人士指出,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憑借著有效應對,為復工復產及經濟社會復蘇打下了堅實基礎。與此同時,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六穩”“六保”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相關政策措施,也在為中國經濟重拾穩中有進積極態勢提供強大支撐。因此,無論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中國經濟“下半場”都值得期待。
重要指標頻現積極信號
中國經濟為何能再次帶給人們信心呢?很多重要數據出現積極變化便是證據。
例如,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823.4億元,由4月份同比下降4.3%轉為增長6.0%;再如,5月份全社會用電量592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6%,而全國發電量正在以更快速度增長,6月上旬,全國全口徑發電量同比增長約9.1%;又如,6月份,制造業PMI為50.9%,供需兩端持續回暖,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4%,連續4個月回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近期中國經濟重要指標頻繁顯現積極信號,充分反映出中國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
“一方面,中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豐富的人才資源以及強大的要素保障條件;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則是影響經濟社會運轉的最主要因素。面對疫情,中國采取了及時果斷的防控措施,科學防控疫情、有序復工復產,同時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領域各環節強化了‘六穩’‘六保’措施,從而為上半年經濟恢復奠定了基礎。”張立群說。
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與國際關系研究所經濟學家謝爾蓋·盧科寧預計,盡管指標不高,但中國今年仍將是主要經濟體中增長最快的國家,而東亞和亞太地區,也將是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
政策穩健預期持續向好
今年以來,一系列有效政策對中國經濟帶來了顯著的積極影響。
在精準扶貧方面,中國銀保監會、國務院扶貧辦等四部門出臺舉措,進一步擴大扶貧小額信貸支持對象,延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還款困難的扶貧小額信貸還款期限;在幫扶外貿企業方面,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的實施意見》,通過十條具體措施幫助外貿企業更好打通國內市場;在財政支持方面,今年中央財政通過新增赤字和特別國債兩個“1萬億元”,支持地方落實幫扶受疫情沖擊最大的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困難民眾的措施,加強公共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用于抗疫相關支出……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認為,房地產投資、基建投資在二季度率先發力,消費從三季度開始也會出現更加明顯的回補,全年有望實現正增長。因此,在擴大內需戰略下,拉動經濟增長將會由消費和投資協同發力。
“在投資端,逆周期政策發力之下基建單月同比已經轉正,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也穩步推進;在消費端,限額以上企業零售已經明顯修復至接近去年同期增速水平,線上零售繼續高速增長。展望下半年,我們預計在寬財政、擴信用的背景下,個人消費、政府投資、企業投資都將持續回升。”星石投資總經理楊玲說。
積極轉型發展質量更高
中國經濟“下半場”值得期待,不僅在于經濟數字,更在于增長動能的轉換與發展質量的提高。
“數字經濟全面提速,智能化、科技型產品較快增長,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網絡問診等快速擴張,無人零售、直播帶貨等新模式不斷涌現,將有力支撐經濟發展。”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在分析經濟新動能時說。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認為,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經濟需要釋放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大數據等生產要素的活力。“我相信這輪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如果能得到有效貫徹和真實落實,對于中國中長期經濟增長的潛力,會是一種極大的促進,中國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也會率先走出衰退,率先抵消疫情沖擊。”
“一系列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發力的針對性政策,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立足國內大循環、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思維。”張立群說。
張立群進一步指出,中國經濟“下半場”的任務,短期來看,在于妥善應對疫情本身沖擊,切實提振有效需求,避免企業陷入“供過于求”的困境,幫助各經濟主體最大程度恢復至正常狀態;長期來看,則需要各方加快完善新時代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入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提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居民消費等需求重點項。張立群表示,只要做好“長短結合、量質齊升”,就一定能為中國經濟“下半場”注入強大動力。(記者 王俊嶺)
國家統計局11月3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52.1%、56.4%和55.7%,高于上月0.7、0.2和0.4個百分點。彭博社的報道說,一系列早期指標顯示,受出口和股市升至2015年以來最高位的支撐,中國的經濟復蘇趨于穩定。
我國PMI連續9個月位于臨界點以上,表明經濟呈現持續穩定恢復態勢,質量持續向好。由于國內疫情防控得力,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加快,我國經濟自3月以來持續恢復。展望未來,憑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空間廣、政策工具多等有利因素,中國經濟必將克服暫時的困難,繼續鞏固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發布,11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2.1%,創下2017年9月以后的新高。這么多人關注中國經濟,這么多人看好中國經濟,因為全球是一個大家庭,世界經濟低迷,現實困難需要大家同舟共濟、攜手應對。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
11月30日,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數據顯示,11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52.1%、56.4%和55.7%,分別高于上月0.7個、0.2個和0.4個百分點,三大指數均位于年內高點,連續9個月高于臨界點。
(記者杜海濤)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發布,11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2.1%,較上月上升0.7個百分點,創年內高點,且連續5個月運行在51%及以上,經濟復蘇勢頭穩中有進。
譚主注意到,三場峰會結束后,中國成為許多外媒報道的關注點。有媒體報道,中國推進疫苗合作應對疫情。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二次會晤上,習近平主席提到這樣一句話,“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行徑愈演愈烈,治理赤字、信任赤字、發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無減。
譚主注意到,三場峰會結束后,中國成為許多外媒報道的關注點。有媒體報道,中國推進疫苗合作應對疫情。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二次會晤上,習近平主席提到這樣一句話:“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行徑愈演愈烈,治理赤字、信任赤字、發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無減。
10月份,我國國民經濟運行延續穩定恢復態勢,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2個百分點,服務業生產指數明顯回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比上月加快1個百分點,1月份至10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比1月份至9月份加快1個百分點。
受去年同期對比基數較高、翹尾因素減少以及豬肉價格由升轉降影響,10月份CPI同比上漲0.5%,這是自2017年3月份以來時隔42個月首次回到“1”以內。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主任郭麗巖同樣認為,10月份CPI同比增幅與上月相比明顯收窄,主要是受翹尾因素影響。
海關總署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我國外貿進出口2.84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4.6%。王涵指出,海外方面,全球產業鏈恢復難被阻斷,運價數據還在恢復,外需韌性或將保持,進出口韌性還會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