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0日14:37 來源:環球時報
香港《南華早報》7月7日文章,原題:笨拙、浪費的美國應學習中國的疫情應對措施 在美國,食品銀行(接濟窮人、發放食品的慈善組織——編者注)前排著長長的隊伍,其中不乏開著高檔車的。一些美國人忍饑挨餓時,美國農民卻在毀掉莊稼。美國許多餐館關門了,有些是永久性的。
而在中國,一些其他省份的人一度被困在武漢,僅靠方便面和蔬菜度日。中國的農產品(在疫情期間)找到了多種銷售途徑。一些餐館的外賣和包裝加工食品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上述對比可能是中國經濟更具韌性的縮影。比起美國,中國可能更窮,更不發達,但適應能力卻更強。中國人也能承受巨大的艱苦。
中國憑借嚴厲的措施、科技化的監控手段和強大的檢測能力,基本控制住了新冠疫情。而美國還在為各自為政、條件不成熟的重啟掙扎。與美國擁擠的海灘和酒吧相比,中國人即使在重大節假日也會謹慎地保持社交距離。
美國經濟抵御新冠疫情沖擊能力不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首先是美國人的儲蓄率低。即使是一個拿著六位數工資、開著豪車的人,可能生活也非常拮據,因為他背負著高額的家庭債務,包括房貸、車貸、教育貸款和信用卡賬單。
相比之下,中國的家庭儲蓄率是世界上最高的。與其說這是亞洲人節儉的文化習慣,不如說是中國特有的結構性因素在起作用。新冠疫情的到來正值中國私人儲蓄高企的時候。因此,中國政府在確保民眾維持生計方面的壓力較小。
其次,考慮美國的消費驅動型經濟。美國經濟以服務業為主,消費就占了2/3以上。美國的消費已經受到中美貿易戰加征關稅的削弱,自疫情開始后出現下滑,第一季度下降了7.5%。
反觀中國,消費占經濟的比重不到40%。消費不足曾是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弱點,現在卻成為中國經濟在目前困難時期的韌性來源。消費可能取代投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和復蘇的主要動力。中國可以通過鼓勵消費者來克服消費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出臺短期的刺激措施,如發放購物券。鼓勵消費的長期措施包括更健全的社會安全網,比如在醫療保健方面。
中國無處不在的網絡零售可以不受社交疏遠的影響蓬勃發展?,F在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占全球在線銷售額的一半以上。電商、移動支付和數百萬快遞員相結合,使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消費。
制造業占中國GDP的近30%。中國擁有深厚、廣泛和適應性強的獨特供應鏈。工廠迅速響應擴大生產。中國對制成品的大部分需求可通過國內供應來滿足,受國際運輸和貿易中斷的影響很小。
第三,美國的生產體系是最優化的,但不靈活。例如,美國的糧食生產和流通效率是世界上最高的。這種集中和工業化的系統在平時是最優化的,大量的食物被分配到餐館。但當餐館關閉時,沒有簡單的方法將這些食物重新分配給家庭。商店的貨架空空如也,而牛奶卻被倒進下水道。豬肉售價飆升,生豬價格卻在下跌。
相比之下,中國的食品體系機械化程度較低,但適應性更強。除了連鎖超市,還有各種各樣的雜貨店和傳統市場,以及網上訂單。中國小農戶的產量雖然不及美國同行,但他們有時可以將新鮮農產品直接送到終端市場。
新冠疫情暴露了美國社會和經濟中的許多制度性缺陷。它的經濟盡管有很多優勢,但結構不適合抵御大流行病的沖擊。(作者溫斯頓·莫克,喬恒譯)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說了這么一句話,“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就在“十三五”規劃制定后不久,中央舉行了一次重要會議,跟過往討論大戰略不太一樣,這次會議,討論了6件“小事”:
參考消息網10月30日報道境外媒體稱,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會議十九屆五中全會29日落下帷幕。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2020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匈牙利工人黨主席蒂爾默·久洛表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社會各界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決心以及人財物的全面投入,是中國實現脫貧目標的精神和物質保障。
2020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匈牙利工人黨主席蒂爾默·久洛表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社會各界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決心以及人財物的全面投入,是中國實現脫貧目標的精神和物質保障。
2020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匈牙利工人黨主席蒂爾默·久洛表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社會各界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決心以及人財物的全面投入,是中國實現脫貧目標的精神和物質保障。
2020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匈牙利工人黨主席蒂爾默·久洛表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社會各界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決心以及人財物的全面投入,是中國實現脫貧目標的精神和物質保障。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考驗,中國經濟三季度數據可謂非常亮眼。華爾街日報以《其他國家在疫情中掙扎之際,中國經濟第三季度增長4.9%》為題,對中國和美歐經濟現狀作了對比。PRIME通訊社刊文指出,當世界其他地區仍在與新冠肺炎疫情做斗爭時,中國企業已實現復工復產。
——國家郵政局統計數據顯示,10月1日至8日,全國郵政快遞業共攬收快遞包裹18.2億件,同比增長53.42%;投遞快遞包裹18億件,同比增長62.51%。中國的疫情防控和經濟復蘇雙雙走在全球前列,這樣的成績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所彰顯的正是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旺盛的活力。
國家統計局19日公布,初步核算,今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7227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0.7%,中國的經濟增長,由“負”轉“正”。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劉元春:第一,價格因素很重要;第二,城市經營性收入前三季度嚴重負增長。
近日,美媒刊文認為疫情將推動中國GDP增長遠超美國。彭博社16日報道,新冠疫情將對全球經濟增長產生持久的影響,中國將進一步走在全球經濟增長的前列。在爆發金融危機的2008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僅為美國的31%,但到2021年將接近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