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1日11:05 來源:求是網
習近平總書記對脫貧攻堅強調最多的就是“精準”二字。
湖南牢記總書記囑托,緊盯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的問題,始終堅持精準這個科學方法,始終把好脫貧質量這個根本要求,始終抓好改革創新這個關鍵舉措,始終依靠群眾主體這個內生動力,始終做實黨建引領這個強基之策,以十八洞村為樣板,認真落實“五個一批”、“六個精準”要求。
2020年5月1日傍晚,群山環繞的十八洞村,風景如畫。山村風景、苗寨風情和與貧困斗爭的動人故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們來探尋這鄉村傳奇。湖南省委宣傳部供圖 陳敏捷/攝
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
“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
弱鳥如何先飛?黃土如何成金?前提是要有脫貧志氣和信心。
實踐中,湖南注重提高貧困群眾自身發展能力和信心,引導貧困群眾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防止政策“養懶漢”。特別是,堅持治貧先治愚,切實抓好教育扶貧,不讓貧困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湘西瀘溪縣探索了教育扶貧的好路子,去年以來,湖南在全省推廣“瀘溪經驗”,進一步凸顯了“扶貧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的鮮明導向。
2020年5月10日,湖南湘西州古丈縣古陽鎮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新民家園,村民在扶貧生產車間生產布鞋。該安置區共安置了古丈縣六個鎮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99戶1058人。湖南日報記者 童迪/攝
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用好外力、激發內力是必須把握好的一對重要關系。
實踐中,湖南認識到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的長遠之計。
近年來,湖南在持續加大扶貧投入的同時,下大力氣推進產業扶貧,深入實施“一縣一特、一村一品”工程,推動各地產業扶貧百舸爭流。
永順的油茶、瀘溪的椪柑、保靖的黃金茶等都是“一個產業帶動一方脫貧”的典型案例。
2020年4月29日,湖南邵陽市隆回縣虎形山瑤族鄉草原村,譚萬生(右)在查看辣椒苗的生長情況。他是村里的種植大戶,2019年4月牽頭成立了蔬菜種植合作社,通過集中供種、保底收購,吸納了20余戶貧困戶參加。今年,合作社計劃種植辣椒、四季豆300多畝,貧困戶栽種一季蔬菜,戶均可增收近萬元。湖南日報記者 田超/攝
堅持黨員與群眾相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扶貧開發,要給錢給物,更要建個好支部”。
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黨建促扶貧的重大意義。
實踐中,湖南制定出臺關于全面加強基層建設的意見和5個方案,將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納入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治建設考察,派強用好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整頓提升軟弱渙散黨組織,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2020年5月7日,湖南湘西州委組織部派駐十八洞村的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孫中元,在村集體經濟茶葉精品園了解黃金茶種植情況。他和黨支部一班人在引導村民精準脫貧的同時,通過“黨建引領,互助五興”,組織集體和村民互幫互助、報團發展,齊心協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形成了山泉水、鄉村旅游、獼猴桃、茶葉等多重業態。2019年,十八洞村級集體經濟達到126.4萬元。湖南省委宣傳部供圖 石林榮/攝
堅持政府與市場相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既要‘有效的市場’,也要‘有為的政府’”。
在脫貧攻堅中,既要注重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又要注重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重要作用,積極探索、大力推廣資金跟著貧困戶走、貧困戶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的“四跟四走”產業扶貧新模式。
比如,十八洞村為解決土地稀少問題,在村外異地流轉千余畝獼猴桃種植基地,打造“飛地經濟”,并采取股份合作模式組建果業公司,產品直銷粵港澳大灣區。
2020年5月1日下午,湖南省勞動模范、苗繡工藝技師石順蓮(左一)在指導孫女繡苗繡。2014年5月,石順蓮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繡特產農民專業合作社,自己擔任理事長。她把家里的3間瓦房改造成苗繡培訓和生產的工坊,不僅解決了苗家婦女的就業,還將苗繡推向了市場。湖南日報記者 劉建光/攝
堅持集體與個人相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致富的重要保證”,是“振興貧困地區農業的必由之路”。
統籌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和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推動貧困地區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通過盤活集體資源、入股或參股等渠道增加集體收入,實現集體富帶動個體富。
比如,十八洞村與大型企業合作開發山泉水,除每年給村集體保底分紅50萬元,每銷售一瓶還會有一分錢進入扶貧基金。
2020年5月2日,十八洞村千畝獼猴桃基地生機盎然。2014年,十八洞村開始因地制宜發展獼猴桃產業,采取“貧困戶+企業+產業項目”的股份合作模式運作。僅此一項,2019年十八洞村村民人均獲分紅1600元。湖南省委宣傳部供圖 陳敏捷/攝
堅持生產與生態相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生態質量如何,直接影響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的成色。
實踐中,湖南堅持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針對貧困人口中的絕大多數生活在山區、林區、湖區的實際,充分發揮山清水秀的生態資源優勢,著力推進生態產業扶貧、生態補償扶貧,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近年來,湖南在貧困地區大力發展油茶產業,油茶種植面積、產量、產值均居全國第一,正向千億級產業發起沖刺。
2020年5月27日,湖南湘西州保靖縣陽朝鄉溪洲村,連接成片的歷城·保靖現代農業示范園標準化蔬菜大棚。近年來,東西部扶貧協作累計投入資金1735萬元,建成了71個標準化蔬菜大棚。湖南日報記者 郭立亮/攝
堅持文化與文明相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能光看農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么樣”。
湖南以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載體,大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動貧困群眾形成崇文尚德、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厚實飽滿馥郁、鄰里守望的精神世界。
2020年4月26日,湖南張家界市桑植縣龍潭坪鎮易地扶貧搬遷陽光小區,村民們在進行舞龍訓練。2019年7月,該鎮16個村154戶556人搬到該小區,村民自發成立了文娛社團,經常在小區里開展舞龍、打九節鞭、鄉村音樂會等活動。湖南日報記者 唐俊/攝
堅持數量與質量相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扶真貧、真扶貧,要求“實事求是,求真務實,踏踏實實做這個事,不能搞數字游戲”。
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湖南堅持以“兩個確保”目標、“兩不愁三保障”標準為度量衡,實事求是把握脫貧節奏,做到脫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扎實、脫貧結果真實,堅決防止“算賬式”、“指標式”、“突擊式”脫貧。
在中央2018年和2019年省級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中,湖南均得到了“好”的綜合評價。
詳見:《努力書寫精準扶貧時代答卷》
城鄉之間有差別,這不奇怪,但是,差距過分懸殊,特別是基礎設施如果差距過大,那就值得警醒了。
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工程千頭萬緒,該從哪著手呢?總書記在河南團說的明明白白,夯實鄉村治理這個根基。
鄉村振興戰略,事關千家萬戶,是中國鄉村又一次全新的征程,靠什么不斷激發前進的動力呢?總書記說得好,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
聯播+12月7日,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29.04萬億元,進出口已連續6個月實現正增長。從戰“疫”主戰場武漢到三秦大地陜西,從國家糧食主產區之一松遼平原到澎湃著經濟活力的長三角……習近平總書記今年的考察足跡中,留下許多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殷殷囑托。
12月7日,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研究部署我省脫貧攻堅、雙擁工作、知識產權保護等。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
2017年底,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一夜之間火了起來。新華社發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視頻丨總書記的一周
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長江經濟帶沿線,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等方面在全國的地位凸顯,數字經濟、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產業領跑全國。
“十三五”期間,我國教育各項事業長足發展,在提高質量、促進公平等方面成效顯著,百姓有了更多的獲得感,教育的社會貢獻力不斷提升。今年,涼山州進一步落實教育扶貧“三免一補”政策,貧困戶子女入學在免學雜費的基礎上,每人每天還有3塊錢的午餐補貼。
憲法,國家的根本法,治國安邦的總章程。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弘揚憲法精神,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進行深刻論述。(記者羅沙 視覺劉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