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21日13:03 來源:新華網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
黑科技 縛洪魔——現代科技提升防汛救災硬實力
新安江電廠工作人員從正在泄洪的新安江水庫壩底經過(7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新華社北京7月20日電 題:黑科技 縛洪魔——現代科技提升防汛救災硬實力
新華社記者劉菁、楊玉華、張紫赟、姜剛
長江2020年第2號洪水形成!淮河發生2020年第1號洪水!太湖發生流域性大洪水……全國防汛已進入“七下八上”階段,各地防汛救災工作有序有力推進。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今年的防汛救災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他強調,切實做好監測預警、堤庫排查、應急處置、受災群眾安置等各項工作,全力搶險救援,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在防汛救災體系中,有一股科學力量,它們是抗洪一線的“實力擔當”:電子哨兵“云上”瞭望、“5G+VR”遠程實時觀測、移動拼裝式防洪墻……科技賦能,提升了防汛監測預警的精準度、搶險救災的時效性,更大程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電子哨兵“云”瞭望精準預警
湖南省安鄉縣防辦副主任劉洪流時不時掏出手機,點開防汛App,屏幕上顯示出水庫的實時入庫流量和下泄流量。
“水位監測,過去基本是用眼看、靠手抄。現在靠這個電子哨兵,24小時智能監測水情變化。”
47歲的劉洪流,與水打了一輩子交道,親歷過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水位智能監測系統,成了他開展防汛預警的新參謀。
汛情監測預警、堤岸排查,一支支突擊隊日夜奮戰在防汛一線,還有一支看不見的信息化突擊隊也在“不知疲倦”地高效作業。
地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的安徽省,正迎來“南北同戰”的防汛關鍵期。高科技讓“一網監控”點多面廣的河道、水庫變成現實。
走入安徽省水利廳的指揮大廳,屏幕上色彩斑斕的電子地圖格外醒目,全省閘壩、河道、水庫等水利設施標注著紅黃等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水位情況。
這張電子地圖集成著安徽省雨量、水位、墑情、水質等共計8000余個自動信息采集站采集的信息,接入1300余個各類視頻監控站點。“一旦有監測對象超過閾值,系統便會自動報警。”安徽省水利廳科技與信息化處副處長胡衛權說。
汛情期間,“智慧大腦”實現了比人工更精準的計算與預警。
7月8日,位于浙江省建德市的新安江水庫首次9孔全開泄洪。“像這樣的開閘泄洪,以前要靠人工收集好數據,十分耽誤時間。”建德市副市長何瑞洪說,當地“城市大腦”平臺歸集水利、氣象等380余萬條數據,借助強大計算力,實現線上實時監控與提前預警,大幅縮短了救災決策時間。
入汛以來,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啟用“智慧水利專家會診”系統,200余名專家使用系統巡堤查險600余次,發現險情1600余處。安徽省依托省級水利信息共享平臺、基層防汛監測預警平臺等信息化載體,打通了全省水利信息的“云、管、端”,成為防汛的“千里眼”。
在防洪救災體系建設中,各地近年來加大了大數據、人工智能、超級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有效提升了汛情監測預警的精準度和時效性。
浙江新安江水庫首次開啟9孔泄洪(7月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抗洪神器”顯實力高效救災
砂石打包機一小時裝900袋砂石,相當于60個人力;搶險船運載上千乃至數千噸砂石,自動裝卸、遠距投放,效率超過人工千百倍。
洞庭湖大堤附近的這些“抗洪神器”,相當程度上減輕了肩挑背扛“肉搏式”的搶險壓力。
封堵決口、搶筑子堤,拼的就是時間與效率。人們依靠“抗洪神器”與時間賽跑,與洪魔奮戰。
7月8日,江西省鄱陽縣鄱陽鎮問桂道圩堤發生漫決。為盡快拿出搶險方案,在現場測量中,搶險人員使用了三維激光掃描儀等儀器。機器測量的效率是人工的數十倍甚至更多,同時測量的精準度更高。在搶險人員連續奮戰83小時后,127米寬的決口成功合龍。
在安徽省合肥市南淝河堤岸上,一塊塊3米長的防洪擋板經過組裝依次排列,猶如銅墻鐵壁,阻擋洪水的侵襲。
“這個移動拼裝式防洪墻,不僅可以抵御罕見洪水,而且節省了人力、土地等資源。”合肥市排水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趙德平說。
在長江無為大堤上,不時有多架無人機在上空盤旋。合肥市肥東縣公安局巡警大隊大隊長王冬東介紹說,他們正用無人機高空拍攝、熱成像等功能,快速繪制現場地圖、進行夜間尋人,精準設計搶險路線,快速營救受困群眾。在湖南,一個“火眼金睛”的檢測“神器”,可以快速探測出高水頭作用下堤壩產生的新的滲漏位置及滲漏嚴重程度,為工程加固指明主攻方向。
無人機、5G+VR眼鏡、云廣播也成為今夏防汛中高頻使用的防汛利器。
在安徽省安慶市防汛應急指揮中心,工作人員劉媛媛戴上一個VR眼鏡,點擊選擇相應閘口,360度觀看閘口實時狀況,“以前需要人工每隔半小時巡檢,如今運用‘5G+VR’線上隨時看。”
越來越多“抗洪神器”正廣泛運用在各地抗洪一線,為降服“洪魔”增添更強助力。
新安江電廠工作人員在正在泄洪的壩體內部中央控制室工作(7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科學研判助決策調度有方
“以前是挨家挨戶上門通知汛情,現在可以‘一鍵’通知,我們能把更多精力用在跑一線、查危房了。”杭州市蕭山區臨浦鎮基層干部林祥瑞胸有成竹地說。
蕭山區臨浦鎮位于當地水庫下游,為更好地提醒居民做好防洪準備,當地利用手機軟件大幅提升通知效率,而居民群眾也能和基層干部共享軟件平臺,能將所見安全隱患一鍵上報職能部門。
指令更精準,決策更科學,才能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入汛以來,安徽省水利廳組建10個指導組下沉各地督導檢查防洪風險隱患排查處置,暢通與省級255名水利防汛搶險技術專家的通訊聯絡,一些專家趕赴一線開展防汛搶險技術服務。
“過去評估山洪是否暴發依據是實測降雨,但往往轉移人員時山洪已經暴發。近年來,我們集合氣象、水利等部門監測數據,通過融合實測降雨和短臨預報,將預警時間提前0.5個至3個小時。”浙江省金華市防汛抗旱應急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會說:“去年以來,金華市共發生60多起小流域山洪,因提前轉移,沒有發生一起人員傷亡事故。”
轉移安置直接關系災區百姓生命安全,只有預案科學、組織有序,才能做到萬無一失。
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緊鄰長江,有三個江心洲。早在今年4月份,樅陽縣就編制了轉移安置預案。7月8日至今,三個江心洲轉移安置超過7000人。
“編制轉移安置預案一要早、二要細,群眾轉移后的生活需求方方面面都要考慮周全。”銅陵市委常委、樅陽縣委書記劉亞東說:“科學救災,生命至上,必須一絲不茍。”(參與記者:陳尚營、蘇曉洲、袁汝婷、程迪、蔡瀟瀟、黃筱)
針對江西、四川、貴州等省份洪澇災害,國家減災委、應急管理部啟動14次國家救災應急響應,派出14個工作組指導地方做好救災救助工作。今年主汛期,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參加各類抗洪搶險救援2萬余起,營救和疏散轉移被困群眾21萬余人,被廣大群眾譽為“最美逆行者”。
在湖北,克服疫情影響抓好防汛救災責任重大,當地構建防汛抗旱指揮新機制,省委書記、省長為雙指揮長,常務副省長任常務副指揮長。…… 8月16日,在位于蒙洼蓄洪區內的安徽省阜南縣老觀鄉,村民在進行災后補種(無人機照片)。
在湖北,克服疫情影響抓好防汛救災責任重大,當地構建防汛抗旱指揮新機制,省委書記、省長為雙指揮長,常務副省長任常務副指揮長。…… 8月16日,在位于蒙洼蓄洪區內的安徽省阜南縣老觀鄉,村民在進行災后補種(無人機照片)。
大江大河大湖發生18次編號洪水,多條江河同時發生流域性洪水,長江上游發生特大洪水,先后有751條河流發生超過警戒水位以上洪水…… 決戰決勝之年,應對疫情之年,防大汛、抗大災更顯意義非凡。
疫情好轉,暴雨洪水又席卷而來,長江、淮河等流域處于超警戒水位,全國多地出現嚴重洪澇災害。最先到達的陸軍某合成旅官兵分兵把守11個險要點位,連續奮戰15天,封堵管涌255處;航空兵某師抗洪分隊急赴四面環水的江洲鎮,日夜堅守大堤,確保安全;
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今天(9月3日)上午在國新辦舉行,國家防總、應急管理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了今年防汛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情況。加強對受災困難群眾的救災救助支持,對受災的低保戶、五保戶和建檔立卡貧困戶等困難群體予以傾斜和優先保障。
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今天(9月3日)上午在國新辦舉行,國家防總、應急管理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了今年防汛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情況。加強對受災困難群眾的救災救助支持,對受災的低保戶、五保戶和建檔立卡貧困戶等困難群體予以傾斜和優先保障。
湖南省寧鄉市從直達抗疫特別國債資金1.73億元中安排了4000萬元用于支持中小企業貸款貼息和產業裝備改造升級,使得包括邦普公司在內的200多家企業受益。備受關注的是,今年增加財政赤字、發行特別國債的資金全部轉給地方,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
17日凌晨,四川成都東部新區丹景街道,全安村村道開始崩裂,6座民房在山體滑坡中倒塌。慶幸的是,這次滑坡沒有一人傷亡,而這一切都要感謝村民巫素珍,她一個關鍵舉動救下21戶村民!
今年6月以來,我國江南、華南、西南暴雨明顯增多,多地發生洪澇地質災害,一些地區汛情嚴峻。8月18日至21日,習近平來到安徽,看望慰問受災群眾和防汛救災一線人員,就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加強防汛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謀劃“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進行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