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26日18:08 來源:《紅旗文稿》2020/14
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要善于從眼前的危機和挑戰中搶抓和創造機遇”。危機中的新機遇體現在很多方面,當前最重要的就是發現并抓住科技創新發展的新機遇,發揮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作用。
催生對科技創新的巨大需求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科技的支撐作用得到充分彰顯,科技工作者跨領域組織科研團隊,在疫苗研發、檢測試劑等方面夜以繼日研發攻關,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同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進行疫情趨勢判斷、疫情精準防控、疫情風險管理、人員物資管控等方面表現突出,為科學防疫防控提供了有效手段。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已經取得重大成果,但防疫防控的任務還沒有結束。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的源頭宿主、傳播途徑、致病機理等重大問題還沒有弄清楚,需要向科學要答案。另一方面,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依然很大,精準防疫防控需要科技助力。與此同時,疫情也暴露出我國在醫療和公共衛生領域存在的短板,比如高端醫療裝備缺乏、醫療基礎設施薄弱、關鍵核心技術不強等,這些都急需加強科技創新。壓力亦是動力。這次重大疫情必將推動科技創新加快發展。
加速新舊動能轉換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而深入地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對網絡化、智能化、數字化的迫切需求帶動了相關新興產業的加速發展。從國家統計局數據來看,2020年第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則增長13.2%,智能手表、3D打印設備同比分別增長125.3%、87.7%。可見,危機中快速成長的新興產業在推動經濟增長中已經表現出巨大潛能和優勢,其蘊含的新動能正在逐漸釋放。
當前,全球經濟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歷史時期,上一輪產業革命提供的動能已近尾聲,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正在積聚力量。互聯網+、分享經濟、3D打印、數字經濟等新理念、新業態快速成長,其中蘊含巨大商機,正在創造巨大需求,將帶動大量新的投資熱點和就業崗位,為經濟發展催生新的動能。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給世界各國發展創造了歷史性機遇,也將帶來更加激烈的全球科技競爭。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世界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世界經濟復蘇發展需要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動能助力。由此,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發展步伐必將加快。國際競爭歷來是時間和速度的賽跑,科技創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應用極有可能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使產業和經濟競爭的賽場發生轉換,這對我國經濟發展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的基礎上。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發展趨勢,它的快速成長將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拉動經濟發展的乘數效應。
促進傳統產業與科技創新加速融合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是促進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我國傳統產業存在協同性不強、產業鏈附加值低、部分產業粗放發展模式等問題,與高質量發展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使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不得不加速前行。疫情對傳統產業影響較大,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受到很大沖擊,復工復產之路比較艱難,而對科技含量較高的產業影響相對較小,比如一些智能化的工廠能夠快速實現復工復產,較快地恢復了產能和生產效率;一些完成了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服務業逆勢發展,通過線上咨詢、線上教育、線上娛樂、遠程辦公等,實現了與消費者的直接對接。這對還未轉型升級的傳統產業帶來了重要的示范效應,提升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與此同時,面對疫情下全球產業鏈的重構,以及產業中越來越激烈的優勝劣汰,也增強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緊迫感和危機感。由此來看,危機將倒逼傳統產業的主動變革,有望加快科技創新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從而提高傳統產業的整體韌性和現代化水平,為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及中國經濟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提供契機。
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推動科技創新發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重要載體。新基建之“新”在于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信息基礎設施;二是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而成的融合基礎設施;三是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創新基礎設施。從內容來看,新基建涵蓋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內容。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成為黨中央的一個重要戰略部署。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陜西考察時都指出,要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加快5G網絡、物聯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被明確列為擴大有效投資的重點之一。短期來看,新基建蘊含著巨大的投資規模,有利于對沖經濟下行壓力,拉動經濟增長、穩定就業。長期來看,這一戰略部署的有效實施也將帶動巨大的消費需求,改善民生福利,助力形成新的增長引擎,為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發揮基礎性作用。
總的來說,危機中科技創新的“新機”已經出現。我們要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及時確立發展戰略,牢牢把握科技創新發展的新機遇,大力提高科技創新的支撐能力,從而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的科技支撐,為圓滿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新的動力。
(作者: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據統計,近3年來,西安高新區累計培育科技小巨人企業1100余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5000余家;推廣“西光模式”,累計培育硬科技企業305家。近年來,西安高新區先后發布《西安高新區硬科技產業規劃》《西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關于支持重大創新和成果產業化政策》等,全力支持硬科技產業化發展。
屆中國智慧城市博覽會3日至5日在北京展覽館舉行,本次展會以“人民的城市——融合生長·合作共享”為主題,集中展示智慧城市建設成果、智慧城市示范應用、科技創新成果等內容,為全球城市和科技進步貢獻前沿智慧和解決方案。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把創新放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要位置做出部署。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日前在北京發布了《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0》。寧夏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排名第18位,比上年上升4位,其中,科技活動產出指數比上年上升7位,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數比上年上升3位。
11月27日00時41分,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并網成功,意味著中國打破了國外核電技術壟斷,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標注中國科技創新新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在做客新華網《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知識云課》時表示 ,從“十四五”開始,我國將進入新的階段,科技創新將成為第一動力。節目通過邀請各領域的權威專家,緊扣五中全會精神要義,結合各自研究領域,以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富有個性的表達,給網民帶來耳目一新的知識盛宴。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四個面向”對于匯聚科技創新資源要素,形成重大科學研究成果,形成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實現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2018年12月8日2時2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 2018年12月8日凌晨2時,四川西昌。彈道設計通俗地講,就是為運載火箭設計飛行軌跡,包括確定火箭起飛的地點、發射方位、飛行姿態,確定飛行的高度、速度、運載能力等等。
拍攝3000張百萬像素的照片 只需要一秒鐘 攜帶一個機房的平臺計算能力
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快速改變著世界,成為激發產業創新活力的驅動力量。11月14日,“2020北京網絡媒體紅色故土行”活動媒體團來到了綠水環繞、風景宜人的鄭州市鄭東新區龍子湖智慧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