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29日14:23 來源:河南日報
別院疊翠、青磚黛瓦的民宿院落,美食飄香的小吃街,傳承千年的中原農耕文化和開封民俗……走在開封市鼓樓區余店民俗文化村青石板路上,屬于這里的獨特歷史余溫和鄉村韻味令人沉醉不已。
7月27日,“決勝2020·鄉村振興看河南”采風團來到開封余店,收入眼簾的盡是一排排錯落有致的農村別院,精致而又美麗。
非常“1+6”,村莊很幸運
余店村是開封鼓樓區的一個自然村,東臨開尉景觀大道,西至金明大道,有300多戶居民。“以前的余店村與周邊其它自然村沒有太大的差別,就是很平常的豫東地區的村莊。”打造該民俗村的相關負責人粱千一介紹。
村莊改變從2018年開始,余店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打造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余店民俗文化村旅游度假區。
正是在這年,開封市統籌城鄉協調融合發展,啟動實施鄉村振興“1+6”示范帶建設。“1”是堅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總要求,“6”是推進6個方面的示范探索,即規劃引領示范、產業融合示范、環境整治示范、文化振興示范、鄉村治理示范、改革創新示范。共涉及開封市鼓樓區、祥符區的1個鎮、1個鄉、1個街道辦事處、14個村和1個居委會。
處于示范帶上的余店,就成了古老城市開封文化振興示范的最先受益者之一。
這里以“汴梁印象·尋找記憶·留住鄉愁”為主題,整合閑置房屋和土地資源,打造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要實現傳統村落的美麗蝶變。
大家都參與,收益共同分
在實施過程中,開封市探索“政府引導、農民主體、社會協同”三方共同參與的鄉村振興建設模式,旨在實行“政府引導,村集體、農戶、企業共同參與和收益”的運營模式。
共同受益的模式消除了居民疑慮,再加上專業的設計開發公司進駐,強大的資金支持到來,村民們歡心參與,余店舊貌換新顏了。
一個特色民俗村拔地而起。目前,專業運營公司和村民們采取多種運行模式,已經收儲103戶村民閑置院落進行改造,遠期將打造3000間高檔、精品民宿和青年旅舍。
雖然還處在建設中,但現在走進余店民俗文化村,這里的一切已經美好的不得了。流連在古色古香的街亭上,陶醉在淳樸濃郁的民俗風情中,你會忘卻一天的疲憊,情不自禁的拿出相機、手機記錄下最美時光,沉浸在濃濃鄉情中。
隨著項目建設日夜兼程加速推進,村民的參與熱情越來越高漲。據估算,余店的鄉村樂園、食坊街、清明文化節分會場等項目完成后,可為余店及其周邊村鎮提供約3000個就業崗位,年吸引游客100萬人次以上。
粱千一說,鄉村變景區、農房改民宿、農田變花海、村莊變經典、田園變公園的夢想,正在余店變為現實。
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互利村的一些村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村黨支部書記付永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過去種玉米趕上好年景一畝最多也就300元,現在一畝甘薯加工成粉條能掙3000元,又打工又分紅,日子越過越好。
(記者 尹賽楠)“祖祖輩輩灑滿汗水,我們終于種下希望。”蕩氣回腸的詞句里,流露出的,是熱情好客的彝家兒女對于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 “山窩窩”里的火普村如今舊貌換新顏。
北京市豐臺區長辛店鎮辛莊村原黨總支書記石鳳剛,在征地拆遷中獲利5.8億元,被村民稱為“土皇帝”。魏立軍回憶,張士學曾公開稱,派出所是他兒子開的,他就是王法,“言外之意就是說,派出所是他家開的,他不怕村民報警。
(記者 尹賽楠)“祖祖輩輩灑滿汗水,我們終于種下希望。”蕩氣回腸的詞句里,流露出的,是熱情好客的彝家兒女對于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 “山窩窩”里的火普村如今舊貌換新顏。
為扎實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工作,各地出臺政策舉措,豐富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的有效實現形式,使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始終充滿活力。截至目前,全鎮已流轉土地5萬多畝,發展了70多家種養殖基地,帶動近1000戶貧困戶脫貧增收。
“兒子分到鄉里當老師,兒媳婦在會川鎮務工,家里去年買了小車,收入一年比一年好。今年,董建新領辦的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了80戶建檔立卡戶,通過在食用菌大棚務工和入股分紅的形式獲得收入。
位于景德鎮市珠山區東南角的三寶村,曾是為景德鎮古代瓷業生產提供主要瓷土原料的重要礦產地。有評論說:“作為國內外文藝青年們的網紅打卡圣地,如今的三寶村,已成為景德鎮極具魅力和活力的文化符號之一。
走進烏蘭察布市涼城縣鴻茅鎮西廂村,映入眼簾的便是300千伏的光伏發電站,成行連片的太陽能光伏板發出暗藍色光彩,在光伏板下,七八個工人正忙著擰螺絲扶鐵架,調整其角度。西廂村黨支部書記尚志剛說:“西廂村黨支部通過黨建引領,謀求產業發展,以黨支部+企業+農戶的模式壯大村集體經濟,引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在遼寧省錦州市義縣張家堡鎮官場溝村一家農業企業里,一名工人將收獲的花生裝入分揀機(11月4日攝)。” 遼寧省錦州市義縣張家堡鎮土營子村果農在果園里將采摘的蘋果裝箱(11月4日攝,無人機照片)。
焦作市中站區十二會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 連紅利:這條路是今年帶領全村老百姓,拿著鐮刀鋤頭,一點一點修出來的。焦作市中站區十二會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 連紅利:俺這四個人,干啥的都有,之前我是跑大車的,回來的時候3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