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4日09:42 來源:映象網綜合
8月12日晚9時,西安一市場進口凍白蝦外包裝樣本新冠病毒檢測陽性;
8月12日,安徽蕪湖通報1家餐飲店進口的厄瓜多爾凍蝦外包裝樣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
8月11日深圳市龍崗區對進口冷鏈食品排查檢測,8月12日經省、市疾控中心復核,發現1份從巴西進口的凍雞翅(注冊號:SIF601;批號:7720051522)表面樣品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
8月12日,一天之內,3地檢測出新冠病毒。
西安一市場進口凍白蝦外包裝樣本新冠病毒檢測陽性
8月12日晚9時,陜西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接疾控部門報告,在對農貿市場每周例行采樣檢測中,發現西安方欣冷凍副食品批發市場厄瓜多爾冷凍生南美白蝦(產品批號0063,注冊號7057)外包裝部分樣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陽性。目前,外環境及從業人員檢測、隔離有序進行,具體情況將由西安市發布。
深圳龍崗1份進口凍雞翅表面樣品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
據深圳發布,8月11日深圳市龍崗區對進口冷鏈食品排查檢測,8月12日經省、市疾控中心復核,發現1份從巴西進口的凍雞翅(注冊號:SIF601;批號:7720051522)表面樣品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
深圳市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第一時間組織相關部門對可能接觸相關產品的人員進行全面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陽性樣品密切接觸者已納入健康管理;對全市相關庫存產品全部封存并進行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對已售出產品全部追溯并通報相關機構進行處置;對相關產品外包裝及存放環境全部進行消殺。
深圳市有關部門將繼續開展對相關凍品的追溯檢測排查。指揮部辦公室提醒廣大市民近期謹慎購買進口冷凍肉制品和水產品,同時注意做好個人防護,降低感染新冠病毒風險。
安徽蕪湖1家餐飲店凍蝦外包裝樣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
8月12日,安徽蕪湖通報1家餐飲店進口的厄瓜多爾凍蝦外包裝樣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
據了解,10日,蕪湖市鏡湖區在對冷鏈食品及從業人員常規摸排檢測中發現,有1家餐飲店進口的厄瓜多爾凍蝦外包裝樣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疑似陽性。11日,蕪湖市疾控中心對該份樣本進行復核,結果呈陽性。經核查,涉疫產品在購置后存放于該店冷柜中。
蕪湖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第一時間對全市涉疫產品全部進行封存。對該餐飲店人員、食品、環境以及溯源到的該批產品企業人員和家屬均進行核酸檢測,并對該批發企業流向其他餐飲店的人員、食品、環境進行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對該餐飲店存放環境、店內環境和員工宿舍等全部進行消殺。對陽性樣本密切接觸者已進行集中醫學觀察和健康管理。
7月以來,國內已有9地檢測出新冠病毒
1、7月3日,福建廈門,厄瓜多爾生產的凍南美白蝦兩個外包裝檢測出新冠病毒。
2、7月3日,遼寧大連,厄瓜多爾生產的凍南美白蝦三個外包裝檢測出新冠病毒。
3、7月14日,江西萍鄉,厄瓜多爾進口凍南美白蝦集裝箱內壁和外包裝檢測出新冠病毒。
4、7月14日,重慶沙坪壩區,厄瓜多爾進口凍南美白蝦外包裝檢測出新冠病毒。
5、7月16日,云南,凍南美白蝦包裝箱外表面樣本檢測出新冠病毒。
6、7月23日,遼寧大連,凱洋海鮮的冷庫食品、加工車間、宿舍、食堂等食品和環境的多份樣本檢測出新冠病毒。
7、8月11日,山東煙臺,進口冷凍海鮮產品外包裝樣本檢測出新冠病毒。
8、8月12日,安徽蕪湖,1家餐飲店進口的厄瓜多爾凍蝦外包裝樣本檢測出新冠病毒。
9、8月12日,深圳龍崗1份進口凍雞翅表面樣品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
10、8月12日,西安一市場進口凍白蝦外包裝樣本新冠病毒檢測陽性。
此外,據央視報道,此前一批巴西SIF1661廠生產的外包裝中檢測到新冠病毒疑似陽性的冷凍雞翼,已銷售到廣西北流、東興等地。
北流市、東興市立即啟動應急機制,連夜開展冷凍雞翼銷售流向核查、庫存查封,并對巴西進口冷凍雞翼產品、從業人員和外環境進行監測。目前,經核酸檢測,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出現這一情況主要與國外疫情嚴重,冷凍海鮮加工過程較容易污染有關。”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梁宗告訴記者,冷凍海鮮產品通常均儲存在低溫的環境,而環境的溫度越低,病毒保存的時間越長,所以容易在冷凍海鮮產品中或者其包裝上發現新冠病毒。
世衛回應深圳進口凍雞翅檢出新冠
關于近日深圳在一份巴西進口凍雞翅表面樣品中檢測出新冠病毒一事,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負責人范凱爾克霍弗周四回應稱,目前沒有人因食用某種食品而感染新冠病毒的案例,即使病毒若確實存在于食物中,也可通過烹飪而殺死病毒。
選購冷凍食品應注意以下幾點
為避免潛在風險,專家建議,在選購進口冷凍食品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購買冷凍食品時,盡量避免手直接觸碰;
2、購買海鮮產品回家后,可用75%酒精消毒;
3、儲存此類產品時,最好采用獨立封閉包裝;
4、切割時,也要注意生熟分開;
5、食物需充分煮熟后再食用。
多地通報治愈數月后“復陽”病例
1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布通報
8月10日,上海市中山醫院發現一例吉林來滬就醫的新冠肺炎“復陽”病例
經調查,該病例曾于今年4月在外地被診斷為境外輸入性確診病例,經隔離治療后出院
吉林方面公布的信息更為具體,該患者為境外輸入新冠肺炎病例,治愈數月后“復陽”,非新發病例
4月27日,該患者從俄羅斯經西安入境,核酸檢測陽性,診斷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在西安市就地住院治療
6月16日,核酸檢測陰性治愈出院后,點對點轉運回到琿春市,對其采取單獨隔離管控措施
7月9日,經4次核酸檢測陰性后,解除隔離管控
8月2日,因其患有其他疾病需要去上海診治,在琿春市核酸檢測陰性后,前往上海
12日,湖北省荊州市發布通報
8月9日,荊州市開發區聯合街道一名68歲女退休職工因病住院時,經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為陽性
該女性為2月8日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數月后“復陽”,非新發病例,目前該患者再次隔離治療
所有接觸者均進行核酸檢測為陰性,其居所和活動區域均已徹底消毒,風險完全控制
治愈數月后“復陽”非首次出現
5月30日,安徽合肥市高新區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發布消息
該區某公司員工魏某某(女,24歲)5月26日進行第3個月健康隨訪復查,被醫院查出“復陽”。
魏某某此前多次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關于“復陽”的討論始終沒有停止。這究竟是“假陰性”還是愈后再次感染?“復陽”是新冠病毒獨有的特點嗎?就此,新京報記者梳理了相關病例,并邀請曾在一線抗疫的感染科專家分析釋疑。
追問1
為什么會出現愈后“復陽”?
感染科專家分析認為,最近的復陽病例原因有三種可能性
今年二三月份,就有出院患者出現“復陽”,也有在武漢“紅區”收治患者的呼吸科專家向記者證實,不乏患者多次核酸檢測結果不一。
有專家分析,這類“復陽”屬于“假陰性”的可能性大,受試劑盒、采樣時間、采樣手法等復雜環節影響,得出的核酸陰性結果未必百分百準確。
中央赴湖北指導組專家組成員童朝暉此前介紹,可能有一些用激素時間較長、量比較大的患者,病毒從人體清除會延遲,當時測是陰性,再測還會陽性。廣東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宋鐵認為,患者可能存在間歇性排毒現象。簡言之,“真陰性”并不能代表患者體內病毒被完全清除。
“最近復陽的病例,根據現有的信息分析,也存在幾種可能性。一,患者體內的病毒沒有完全消失;二,首次感染后產生的抵抗力不持久;三,病毒變異,之前的抵抗力無效,再次感染。”一名曾在武漢“抗疫”六十多天的感染科專家說。
“如果患者體內的病毒并沒有‘清零’,很可能是非常低,低到無法檢出,這要結合出院時肺部炎癥吸收程度等來分析。我們稱之為復發、再燃。”該專家稱,若的確完全治愈了,那么有再次感染的可能性。“要么是首次感染后抵抗力不持久,要么是病毒變異,出現了新的亞型,之前產生的免疫不起作用,類似于每年會有不同的流感病毒流行,曾得過流感的人,也可能很快再得流感。”
但綜合感染來源等因素,上述專家認為,患者復發的可能性大于再次感染。
國家醫院感染控制質控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蔣榮猛則提醒,對于“復陽”的病例,要注意結合核酸擴增時的CT數等謹慎辨別,排除“假陽性”可能。
追問2
“復陽”是新冠肺炎獨有情況嗎?
專家認為,如果的確是體內長期存在病毒,也不是新冠肺炎獨有的
雖然“復陽”多次引發外界探討,但在臨床上已不是個案。
蔣榮猛介紹,隨著出院患者數增加,很多地區都出現患者“復陽”的狀況,一些地區“復陽”率在15%左右。有的患者隔離期間核酸檢測再次陽性,有的則是幾個月后。
“我傾向于認為所謂的‘復陽’是‘長陽’,中間是因為病毒量低或采樣原因,才沒有檢出陽性。如果的確是體內長期存在病毒,也不是新冠肺炎獨有的。舉例來說,有人感染皰疹病毒后長期攜帶,但是不發作,也沒有傳染性;有人在免疫力低下時會復發,表現為帶狀皰疹。現在值得研究的是,一般的急性感染后,病毒會被清除,不會長期攜帶。新冠復陽者究竟屬于什么情況?還沒法下定論。”蔣榮猛表示,總體看,新冠肺炎平均住院日在15天至18天,大部分人短時間內就能治愈轉陰,“復陽”的病例是少數,沒有必要過度緊張。
那么,“復陽”者是否表現出了共性?
“我們結合患者的年齡、基礎疾病、病情輕重、免疫力高低等特征進行過分析,目前還找不到明確的關聯性,人類對新冠的了解,還需要進一步加深。”蔣榮猛表示。
追問3
“復陽”者是否具有傳染性?
總體不認為具有傳染性,也有部分專家認為不能完全排除可能性
“復陽”者會感染給其他人嗎?
記者梳理發現,前述幾例“復陽”病例,官方對相關接觸者進行核酸檢測的結果均為陰性,同時表示尚無證據表明“復陽”病例存在傳播風險。
“總體不認為‘復陽’者具有傳染性,也有部分專家認為不能完全排除可能性。”蔣榮猛介紹。
第一種觀點,基于目前沒有從“復陽”者體內分離出活病毒,只是病毒尸體或殘片,“復陽”者的病情也沒有加重。在美國、韓國等地區,并不對患者進行長期隔離。
第二種觀點則認為,短期內“復陽”,可以說患者體內只是尚未代謝的病毒殘片,長達幾個月后再“復陽”,這個理由很難解釋。理論上只要有活病毒,就有傳染性。不過,患者傳染性在發病前一周最強,幾個月后即便有傳染性也極低。
“不必太擔心‘復陽’的問題,我們目前對新冠的防控仍比較嚴格,患者出院后有隔離期、定期隨訪,‘復陽’是小概率事件。即便解除隔離,很多患者也非常謹慎,與他人接觸甚至在家時都會注意防范措施。普通市民能做的,還是增強意識,戴口罩,少聚集,勤洗手。”蔣榮猛表示。
張文宏:第一波疫情還沒有到低谷
但中國最差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接受媒體采訪對新冠特效藥、第二波疫情等問題談了自己的觀點。
“原來,我們以為,秋季的反彈會成為一個巨大的挑戰。事實上,這個挑戰提前來到了。這次病毒的蔓延沒有遵循以前的經驗。以前從SARS到2009年H1N1的流感流行,以及1918流感流行,都是夏天到來以后病毒蔓延出現一種被抑制的態勢。所以在后續的一個防控的減弱以后,會出現二度蔓延。”張文宏說。
但目前全球情況比我們想象更為嚴重,現在并沒有出現第一波被遏制的現象。第一波沒有到低谷,所以談不上第二波何時來,有可能在今年一年,我們都處在全球大蔓延的狀態之中。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在全球第一波過程當中,有部分國家即使控制得非常好,像歐洲、中東地區(部分國家),但是隨著復工復產的開始,這些國家的疫情現在面臨一個反彈的風險。這種風險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存在,一定也會影響到中國。
第二波疫情現在已經來了嗎?
“‘第二波疫情’目前還是偽命題,得益于比較完整的抗疫策略體系,中國最差的時刻已經過去。”在8月8日的“高瓴HCare全球健康產業峰會”疫情時代全球健康產業前瞻討論中,張文宏表示,所謂的秋冬第二波新冠疫情,是以第一波的結束為標志的,而現在全球范圍內第一波并沒有結束,目前還是偽命題。
談及疫情的下一步走勢,張文宏再出金句,“短期內這個事情也好不了,但是壞也壞不到哪里去,中國最差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張文宏稱,具體來看,全球確診人數每天都在增加,但是根據群體免疫的數學模型,群體免疫不是一兩年內可以完成的,可能要很多年才會完成。
“不管天翻地覆,世界如何改變,秋冬有沒有第二波高峰,中國始終是汪洋大海當中一塊堅實的磐石。”
張文宏認為,從實際防控效果來看,中國的城市基本上目前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疫情防控策略,即在疫苗問世之前,我們能夠依靠擴大檢測、社區管控、精準防控等一系列策略,使中國成為全球相對安全的區域。
警惕,做好防護,才能防患于未然
映象網綜合自工人日報、澎湃新聞、央視新聞、荊州發布、上海市人民政府微信公眾號、健康時報、中國日報、新京報
近日,廣東佛山一名1歲幼童因誤吞了半瓶降壓藥,導致急性腎衰竭,搶救無效死亡。
近日我國多地相繼出現新增新冠肺炎本地確診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全國中風險地區已增至5個還有62人入境檢測呈陽性民航局對多個航班
記者從天津市防控指揮部獲悉,天津11月9日確診的無癥狀感染者張某某(貨車司機),在海河醫院隔離醫學觀察期間出現發熱,最高體
2020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正在全國多地聯動開展。“網信中國”今日聚焦河北、遼寧、重慶、寧夏、兵團等地網安周精彩活動,看各地如何創新求變,以多元內容、多種方式宣傳網絡安全知識。
8月10日,蕪湖市鏡湖區在對冷鏈食品及從業人員常規摸排檢測中發現,有1家餐飲店進口的厄瓜多爾凍蝦外包裝樣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疑似陽性。
7月17日晚,山西呂梁一雕塑園,1名3歲兒童在渡船模型中玩耍時,不幸落水,發生觸電事故。3名大人趕來搶救,也先后觸電。最終該兒童及一名成人搶救無效身亡。
不管警惕幾次,溺水高發期的悄然而至讓悲劇和意外不停上演。
中國警方在線 發布提示,填報志愿時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千萬不要掉進這些大學的陷阱。
7月12日,遼寧沈陽鐵西經濟技術開發區雙樹坨子村附近,5名少年一起下水野浴,2人安全上岸,3人溺水身亡。
據北京市疾控中心通報,6月21日0時至24時,北京新增9例本地確診病例,其中2例在海淀區。通報顯示,兩名患者為一對夫婦,兩人從未到過新發地市場,也沒有與已知的確診患者有過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