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4日12:05 來源:新華社
2020年7月20日,一名推童車的女子經過位于紐約的聯合國總部游客入口處。新華社記者王建剛攝
回憶起今年3月那段時日,腦海里浮現的是一段“被壓縮、被快進”的光影。美國政府突然大規模變相驅逐美國境內的中國記者,我在新華社聯合國分社的駐外工作也被迫“非正常”提前結束。
美方給出的期限太苛刻,短短十來天間,我除了收拾行囊,還忙于聯絡物業、銀行、電力、網絡公司等緊急處理各種事務。在與常駐聯合國的媒體同行話別時,大家都感慨道,聯合國總部位于紐約,但聯合國又不是美國開的,美國對聯合國總部東道國地位的濫用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再次折射出其對國際多邊機制的藐視。
這是2020年8月9日在美國紐約東河邊拍攝的曼哈頓建筑群,其中包括聯合國總部秘書處大樓。新華社記者王迎攝
時針撥回到3月2日,美國政府突然宣布,要求中國駐美媒體裁減中方員工。消息傳來時,我正準備參加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的記者會。中國作為3月安理會輪值主席國,代表團將介紹當月議程。
2020年3月2日,在位于紐約的聯合國總部,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安理會3月輪值主席張軍(中)在吹風會上向記者講話。新華社記者李木子攝
按照美方公布的期限,我知道,自己可能在10天后就將提前結束任期回國。也許是因為這太有戲劇性而顯得有些不真實,我的內心很平靜,在會議室認真地聽會做記錄。
記得當天會議中宣布的一項重要安排,就是舉行維護多邊主義的公開辯論會。回顧我在聯合國跑新聞的兩年,多次見證美國與多邊主義的決裂。
2018年10月16日,在位于紐約的聯合國總部,一名古巴代表在會議上呼喊口號。美國發起的指責古巴違反人權的一場會議當天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遭到數國外交官強烈抗議。新華社記者李木子攝
美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但近些年卻成為了聯合國中的“非主流”。在巴以問題、氣候變化、伊核問題上,美國的立場與大多數國家相左。
“失道寡助”的美國屢屢在聯合國大會上被“打臉”。針對美國搬遷駐以色列使館,聯大通過決議,認定任何宣稱改變耶路撒冷地位的決定和行動“無效”;聯大還連續28年敦促美國終止對古巴數十年的經濟、商業和金融封鎖。
這是2017年12月21日在位于紐約的聯合國總部拍攝的聯合國大會緊急會議現場。聯合國大會當天通過一項決議,認定任何宣稱改變耶路撒冷地位的決定和行動“無效”。新華社記者王迎攝
在多邊主義的“圓桌”上不能“美國優先”,特朗普政府則選擇“一言不合就退群”。近年來,美國退出了氣候變化《巴黎協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以及《移民問題全球契約》的制訂進程。近期,由于應對國內新冠疫情不力,意欲向外甩鍋的美國政府還宣布要退出世衛組織……
2019年9月24日,在位于紐約的聯合國總部,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第74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言。新華社記者李木子攝
一名常駐聯合國的法國記者在得知美國政府的“驅逐令”后,專程到我們辦公室聲援說,美國政府不能這么打壓記者,這難道符合他們標榜的“言論自由”嗎?她還建議,中國媒體駐聯合國的記者或許可以請“聯合國媒體認證和聯絡辦公室”以及“聯合國記者協會”出面交涉,畢竟“你們報道的是聯合國而非美國新聞”。
然而,就美國濫用權力,聯合國方面與美方有過溝通卻也無可奈何。1947年生效的《聯合國和美國關于聯合國總部的協定》規定,美國應當免費并盡快向會員國有關公務人員發放簽證,但美國一再無視其國際責任和義務,反復將簽證問題“武器化”。
此前,美國政府已將多名俄羅斯、伊朗等赴美出席第74屆聯大的外國代表團成員拒之門外;美國政府還對古巴常駐聯合國代表團所有成員活動范圍進行限制,禁止伊朗外長在聯合國與會期間探視生病住院的本國外交官……
2019年9月25日,在位于紐約的聯合國總部,伊朗外長扎里夫(中)準備出席會議。新華社/路透
我后來了解到,新華社也曾與美國國務院據理力爭,從法理上講,中國公民在聯合國工作有別于在美國工作,新華社駐聯合國記者也并不報道美國新聞,美國無權對我們實施“驅逐令”。
然而,美方卻宣稱,“減員令”所涉及中國媒體的記者在美國“境內”工作,就都在美國政令管轄范圍之內。更令人憤怒的是,美方還全然不顧新冠疫情下旅行時所面臨的困難和健康風險,要求“驅逐令”生效時記者必須立即離境。
2020年3月17日,一名戴著口罩和手套的乘客在美國紐約乘坐地鐵。新華社發(郭克攝)
重壓之下,我只能拜托同事幫忙搶購機票,還從朋友那里拿到了幾個市場上已經買不到的N95口罩。為了降低風險,我在行前謝絕了同行和友人的餞行邀約,只通過電話與他們作別。
經過13個小時飛行,又花了12個小時出艙、流調登記、過關、分流隔離,我們筋疲力盡地抵達隔離酒店。因同機乘客中有人確診感染新冠,我們作為密接者被安排優先做核酸檢測,我還因為喉嚨不適在小湯山醫院做全面排查。所幸,檢測結果為陰性。
這張攝于2020年3月的照片顯示的是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專門為入境乘客開辟的行李提取大廳。
回想過去幾年間,美國政府不斷升級對中國媒體的打壓,從強迫登記為“外國代理人”,到作為“外國使團”列管;從拒發20多位中國記者赴美簽證,再到變相驅逐中國媒體駐美記者。
在我回國之后,美國仍然變本加厲。今年5月,美方宣布將所有中國駐美記者工作簽證的停留期限縮短為90天,讓中國記者在美國的工作面臨極大不確定性。
回國后這半年,我時常回想起在聯合國的工作和在紐約的生活,我發現這其中存在的奇妙反差:一院之隔,仿若兩個美國。在紐約,我看到的是一個多元包容的美國城市;在聯合國,我看到的美國卻一意孤行,藐視多邊主義,對看不順眼的國家動輒“極限施壓”。
這是2020年7月8日在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前拍攝的“戴”口罩的石獅子。新華社記者王迎攝
我接觸過很多善良可親的“紐約客”,比如,不計酬勞為我安裝沙發的修理工威利斯,認得公寓樓里每張住戶面孔并主動提醒大家收取快遞的前臺值班員威爾莫思,為我減免醫藥費并耐心向我解釋病情的馬丁大夫……
很多美國人也像他們一樣,包容、尊重他人,樂于助人。他們并不敵視中國和中國人,很多人還得益于經濟全球化和中美關系、中美貿易的發展,他們關心的是過上更好的日子和實現自我價值,對一些美方政客鼓吹的“新冷戰”毫不感冒。
這屆美國政府一直鼓吹所謂“美國優先”政策,號稱要讓美國“重新偉大”。然而,當美國一次次背棄多邊主義的時候,一次次從國際責任和義務抽身的時候,一次次大搞意識形態對抗的時候,一次次將國內問題“甩鍋”國外的時候,所謂的“美國優先”之路只會越走越窄,所謂的“偉大”只會變得越來越小。
(本文作者系前新華社駐聯合國分社記者)
策劃:陳贄
監制:周效政
統籌:閆珺巖
在堅不可摧的和平正義力量面前、在真相面前、在光明面前,任何嗜好零和博弈、癡迷窮兵黷武者都是沒有出路的 美國是世界上武器裝備最先進的國家,又是最賣力氣夸大渲染所謂他國軍事與安全威脅的國家,實乃咄咄怪事。
8月25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耶路撒冷通過視頻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講話。作為美國頭號外交官,蓬佩奧個人政治形象的失格,也是過去三年多時間里美國外交形象垮塌的縮影。過去三年多時間里,在“美國優先”和單邊主義思想的指導下,美國外交早已淪為“制裁外交”“霸凌外交”。
伊朗外交部10月18日發表聲明,宣布聯合國對伊朗的武器禁運即日起無條件自動終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蘇曉暉接受環球資訊廣播專訪時表示,這意味著聯合國成員對美國單邊主義的明顯否定,美國已經陷入孤立。
9月24日下午,國防部舉行例行記者會,國防部新聞局副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譚克非大校答記者問。希望美方與中方相向而行,加強溝通了解,管控風險分歧,在合作問題上展現善意、言行一致,共同努力推動兩國兩軍關系穩定發展。
格林尼治時間9月20日零時,是美國政府宣稱“恢復聯合國對伊朗制裁”的“正日子”。” 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家研究院院長李紹先指出,美國啟動“快速恢復制裁”機制的企圖不會得逞,但此舉充分暴露了美國蠻橫霸凌的作派。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19日在一份聲明中稱,根據聯合國安理會第2231號決議中的“快速恢復制裁”機制,2015年伊朗核協議達成前聯合國對伊朗實施的制裁已于美國東部時間19日晚8時起恢復生效。
說到底,“美國優先”就是私利優先,是與維持公平正義的國際規則相抵觸甚至相對抗的政策取向。企圖用種種逆動推翻現有規則體系的美國一些政客終不能得逞,任何將自身利益凌駕于國際社會共同利益之上的行徑終將失敗。
“邁克·蓬佩奧是史上最糟糕的國務卿”——《華盛頓郵報》近日發文,通過分析蓬佩奧上任以來的外交表現得出這樣的結論。蓬佩奧之流在國際事務中大搞單邊主義,推行強權政治,肆意“退群毀約”,正在成為當代國際秩序的最大破壞者。
8月27日,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8月26日,伊朗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發表聯合聲明,表示雙方就機構對伊保障監督問題達成共識,伊朗自愿向機構提供兩處地點準入。趙立堅強調,事實一再證明,單邊霸凌只會加劇對抗,只有平等對話才可能彌合分歧。
美方2018年5月已退出伊核問題全面協議,隨后重啟并新增一系列對伊制裁措施,早已喪失要求啟動“快速恢復制裁”機制的資格。國際社會公認,美方退出伊核問題全面協議并對伊朗極限施壓,是當前伊核局勢緊張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