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4日15:05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作為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用僅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全球20%的人口。 成績之外,回到現實生活中,我們卻還在面對觸目驚心的糧食浪費?,F在食物浪費的情況究竟怎樣?哪里是重災區?制止餐飲浪費有哪些好的措施?《新聞1+1》連線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共同關注: “觸目驚心”的餐飲浪費,如何治?
中國糧食浪費的情況,哪里是“重災區”?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李國祥:現在糧食儲備技術水平提高,糧食浪費大幅降低。從田間到餐桌來看,現在損耗較大的還是在田間地頭。在餐飲中,特別是朋友宴請或各種禮節性的宴請,主人不知道客人要吃多少,往往浪費現象比較嚴重。而在新興的業態中,外賣確實要引起關注,但整體來說,桌餐浪費現象比較嚴重,快餐盒飯浪費整體相對要少得多。
中國的糧食浪費,副食比口糧更加嚴重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介紹,關注糧食浪費問題一定要突破對“口糧”的狹隘認識,我們往往一講到糧食會想到大米、米飯、面食,這些是口糧。隨著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在餐飲行業,不管是桌餐還是外賣消費,真正的口糧份量并不是很多,這塊兒遏制的效果根據我個人觀察還是比較好。但是說到副食,肉、菜、蛋、奶、水產品、水果等,這些如果“不對口”,浪費的現象更加嚴重。
餐桌外的食物生產環節,浪費問題同樣需要重視
收割浪費?,F在糧食作物,比如小麥,基本靠機械化收割,很少有勞動力收割的,但勞動力收割,損耗會相對低一點。如果用拖拉機收割,像現在都是小型拖拉機或馬力相對較大的拖拉機,使收割損耗和浪費變得比較嚴重。
儲存損耗。如果農民家里的存糧,倉儲設施不太好,老鼠啃食、霉變,都會造成損耗。
制止餐飲浪費有哪些好的措施?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李國祥:有些地方做得比較好,有些食堂、餐館會在醒目位置提醒顧客,特別是自助餐廳,會提醒消費者少量多次取食。一個人在饑餓時,你感覺到你能吃多少東西,跟你真實能吃完的量,可能是有誤差的,所以這種提醒非常重要。但也有一些餐館,可能出于自身盈利的需要,鼓勵消費者多點餐,有些餐館一份食物分量比較足,沒有設置可半份購買。在杜絕浪費方面有做得好的,有做得不好的,差異非常大。
△《新聞1+1》完整視頻:中國的餐飲浪費,究竟有多“觸目驚心”?
?。ň庉?崔智琳)
相較于實體店鋪,線上渠道的“耗塑量”更加驚人,卻常因“運輸保護”而被選擇性忽視。因便利、質輕、耐磨等特性,塑料曾被視為20世紀最偉大發明之一,但也由于“回收難、降解難、處理難”的弊病,成為難解的環保課題。
夜幕降臨,位于云南昆明的雙橋村和很多城市的城中村一樣,開始忙碌與熱鬧起來,這樣的喧囂會一直持續到第二天凌晨兩三點。一開始,陳育信并未聯想到孩子會被拐跑,以為孩子仍在門口玩,“當時想著他玩的餓了就會回家了。
” 據關經理介紹,這些措施的推出,效果立竿見影,以前餐廳一天大概產生兩桶潲水,現在潲水減半,而打包飯盒的用量則比之前多了一半?!薄 』檠纭M月宴是浪費的“重災區”,好面子、講排場、擔心不夠吃……請客一方總覺得桌上堆滿,臉上才有光。
一些地方蚊子囂張肆虐,多地紛紛拉響登革熱防疫警報。真相:“硝酸甘油是冠心病患者常用的一類藥物,它的主要作用是擴張冠狀動脈,使患者心臟的前負荷減低,這樣就能夠有效緩解心絞痛的癥狀。
這家餐廳的店長告訴記者,節約倡議發布以來,雖然少數顧客存在浪費行為,但是大多數消費者還是很有節約意識的。廣州的交通運輸行業從企業食堂入手,利用信息技術重塑食堂訂餐流程,從源頭制止餐飲浪費行為。
非常時期,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再次點名遏制“舌尖上的浪費”。早在2013年,全國就開展了 “光盤行動”,全社會掀起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餐桌新風,目的就是為了減少“舌尖上的浪費”。
自疫情暴發以來,美國檢測能力不足、檢測周期過長的問題一直飽受詬病。根據美國媒體的一項最新調查,40%的美國民眾要等待超過三天才能收到自己的新冠病毒檢測結果。美國微軟公司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此前也一再批評說,“那些三天以后才能得到結果的檢測完全是浪費。
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擁有先進的醫療技術水平,然而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數和死亡病例數卻是全球最多。美國《新聞周刊》撰文指出,疫情“政治化”讓美國成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震中”。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14日發布的新冠疫情統計數據顯示,美國的累計確診病例數和死亡病例數均全球最多,分別為5298879例和168207例。(新華社記者王迎攝) 美國《新聞周刊》撰文指出,“政治化”疫情以及“政治極化”讓美國成為新冠疫情的“全球震中”。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要想端好中國飯碗,既要在糧食增產增收上做“加法”,更應在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上做“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