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6日19:40 來源:經濟日報
古樸的老宅錯落有致,干凈的石板路從村頭蜿蜒至村尾,路邊店鋪林立,孩童在小河邊嬉戲,游客在拱橋上談笑……一走進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這個掩映于青山綠水間的傳統古村落,就向記者展現出獨具特色的鄉村美景。
幾年前的龍潭村,卻不是這般熱鬧:大量村民外出務工,原本1400多人的村子只剩下100多位留守老人和兒童。“村里的老房子很多是明清時期的,因為久無人住,都已經塌了,雜草比人還高。”村民陳小蘭如此形容當時龍潭村的樣子。
轉變始于2017年。那年5月,龍潭村啟動文創推進鄉村振興項目。一方面,鼓勵村民參與鄉村提升工程,修建鄉村公共文化空間、藝術空間及其他基礎設施,改善村容村貌;另一方面,推行“認租15年”機制,由村委會牽頭,從村民手中租下閑置老宅,再將其出租給外來的“新村民”。“新村民”需付15年租金,并對古宅進行改造,從而在此長期定居、生活創業。
人來,村活,業興。
“新村民”落腳龍潭村后,在村里開起咖啡館、書屋、音樂吧、美術室、民宿……熱愛鄉村文創的他們,利用互聯網聚集流量,引得不少游客慕名而來。“我們希望‘新村民’是真正對鄉村有情懷,能為鄉村發展作貢獻的人。”駐龍潭村第一書記夏興勇說,“龍潭村的‘新村民’已有32戶。”
2017年12月,來自江西的“新村民”曾偉租下一座面積260平方米的老宅,改造成“隨喜書屋”。村民把隨喜書屋當成村里的公共圖書室,有事沒事就去翻一翻、看一看。隨喜書屋就像開放的會客室,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和游客接踵而至,截至目前,已累計接待5萬人次左右。曾偉還通過新媒體推廣隨喜書屋,拍短視頻、做直播,利用抖音、微信等平臺推介鄉村美景,讓更多的人認識龍潭村。
“新村民”在龍潭村所從事的文創產業涉及影視、傳媒、音樂、美術等領域。文創產業的興旺帶來的是鄉村旅游的人氣倍增。在這一過程中,龍潭村變得更有活力,對村民的回饋也越來越多,形成了良性循環。
“從頭到尾,村民都有收益。”夏興勇說,“建設初期,村里的公共設施、‘新村民’認租的古宅都由村委會雇用村民修建、修繕。”游客越來越多,村民又陸續跟“新村民”學習經營餐館、民宿。如今,村里有80%的餐館是“老村民”開的,一半的民宿是“老村民”辦的。看到家鄉發展得好,很多村民積極回鄉創業,現在村里的原村民數量已回升到400多人。
人氣旺了,傳統農副產品走俏起來,龍潭村的柿子餅、筍干、紅曲黃酒等都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香餑餑”。
四季輪轉,新老村民共享共建,讓龍潭村的生活大變樣。如今,村民的錢袋子鼓了,文化生活更加豐富,閑暇時喝茶聊天,興起時唱歌跳舞,共同展望著龍潭村的美好未來。(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童云斐 薛志偉)
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的恒茂公司紡織車間內,工人們有序地忙碌著。在青龍滿族自治縣青龍鎮龍潭村食用菌產業扶貧基地,占地30畝的10個食用菌暖棚整齊排列,大棚內空氣溫暖濕潤,一盆盆黃色的蟲草剛剛發菌。
耿達鎮龍潭村村民背著衣物,向安全地帶轉移。8月21日,省應急管理廳緊急協調77集團軍某陸航旅兩架運輸直升機前往災區轉移受困群眾,但由于救援現場電線過于密集,兩架運輸直升機難以降落,被迫返航。好消息傳來,8月20日晚開始,龍潭水電站所在的臥龍河上游,降雨逐漸減弱,受此影響,龍潭水電站的水位下降了半米多。
(朱虹)8月20日,四川阿壩州汶川縣境內因受強降雨影響,各鄉鎮不同程度發生山體滑坡、泥石流,部分道路、房屋受浸。(朱虹 攝) 四川汶川耿達鎮龍潭村受災現場。(朱虹 攝) 四川汶川耿達鎮龍潭村受災現場。
“我思戀故鄉的小河,還有河邊那吱吱唱歌的水磨……”一個個村落,承載著中國人綿長的情思鄉愁。李德昌的家鄉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青瓦白墻的村子背靠蒼山,面朝洱海,是一個典型的白族傳統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