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8日11:22 來源: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西藏那曲:牧業產業走新路 合作組織助脫貧
標準化冷庫、精密的牛奶質量檢驗儀器、高標準巴氏殺菌機……走進西藏那曲市聶榮縣色慶鄉雜瑪多種經營合作社生產車間,一系列現代化的奶制品加工設備正有序運轉,墻面上張貼的標準化生產流程圖格外醒目,讓人對這個牧區深處的鄉村合作社刮目相看。
色慶鄉是聶榮縣最大的鄉鎮,作為一個純牧業鄉,這里擁有著聶榮縣首屈一指的肥沃草場,雖端著“金飯碗”,可曾經的色慶鄉群眾卻過著苦日子。
“以往群眾市場化思維不夠,農畜產品主要用來自給自足,既使有群眾加工出售自家的奶制品,受儲存、銷售等條件制約,市場轉化率也不高,這是色慶鄉群眾貧困的重要原因。”色慶鄉人大主席阿旦分析說。
要打破這種困局,就要引導群眾走牧業產業新路。2017年9月,按照那曲市“一鄉一社、一村一合”的牧業發展思路,色慶鄉成立了合作社。最初通過募捐,合作社籌得牦牛167頭、羊117只、現金11萬余元,之后又利用“一鄉一社”啟動資金中的100萬元購買了166頭待產母牛。成立之初,合作社將母牛寄養到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但通過觀察,發現生產效率不高,收益距離目標也相差甚遠。
總結經驗,色慶鄉黨委政府、合作社理事會得出結論:合作社要得到良性發展,一方面要規范日常運營機制,另一方面要打造特色優質產品。為此,色慶鄉根據28個行政村分布情況,成立了5個片區聯村合作社,7個村級合作社,以產業標準化、產量規模化為目標,將牲畜統一放養,對畜產品原料定點、定時、定人收購,送至片區加工點統一進行加工。
為保障產品質量,合作社還投入110余萬元購置了冷藏運輸車、巴氏殺菌機、酸奶發酵機、包裝機等設備,同時對加工生產流程及銷售環節進行嚴格管控,保證產品質量達標,努力打造海拔4500米以上的純天然牦牛鮮奶、酸奶、酥油、拉拉(一種奶制品)等地方特色品牌,提升了畜產品加工能力、質量和市場競爭力。
經過努力,合作社展柜內的產品種類日漸豐富。一款款包裝新穎的產品讓阿旦頗為自豪:“我們合作社目前是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出售,根據市場反饋,我們還研發了多款新產品,藏式口味布丁酸奶、真空袋裝的酥油等都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產品銷售好了,效益也隨之提高。合作社收入、分紅分別從2018年的81萬元、40萬元提升至2019年的304萬元、260萬元。“合作社發展好了,得讓群眾見到實實在的收益,我們在多方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建立了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輻射帶動了建檔立卡戶426戶,1718人靠牧業產業實現穩定脫貧。”阿旦介紹說。
脫貧戶西熱加措和妻子次仁卓瑪就是受益者,夫妻倆目前都在合作社從事奶制品加工。“合作社為我們夫妻提供食宿,每月每人有1800元的工資,年底還有可觀的分紅。現在我們感覺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勁兒,總想多做一些產品,合作社效益越好,我們分紅收益就會越多。”西熱加措靦腆地說。
阿旦介紹,合作社實行現代化管理考勤制和日常工作優劣計分制,采取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充分調動了大家的工作積極性,同時保障了各項工作有人干、有人管,確保了合作社健康規范發展。
如今合作社各項工作已漸入正軌,將200平方米的產房擴建至750平方米、通過聶榮縣大學生創業團體開發的小程序實現產品互聯網銷售等一系列工作也正在緊鑼密鼓地實施中。
對于未來,阿旦和鄉親們都充滿了憧憬:“下一步,我們要吸納建檔立卡戶外的普通戶參與合作社發展,同時也要引進專業的生產、銷售等人才來促進合作社做大做強,依托資源稟賦讓牧業產業成為群眾致富奔小康的穩定助推器。”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網)
樹木盡頭,兩間配備空調的廠房矗立道旁,通過水泥路與村道相連。秀梅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朱秀梅,向鹿邑縣申請并實施了無公害黃瓜溫室大棚到戶增收試點項目,帶動貧困戶40戶,每年戶均分紅500元。
12月6日,農民在河北新河經濟開發區五里鋪村的溫室大棚里采摘火龍果。近年來,河北省新河縣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采取“合作社+農戶”、農業生態觀光采摘園等模式,引進火龍果、百香果等熱帶果品發展“南果北種”,助力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寧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區因自然條件差,歷史上有“苦瘠甲天下”之稱。五年來,楊嶺村百姓的生活上了一個大臺階,村里拆了土坯房,改造了廁所,實施了污水處理,完善了水、電、網等基礎設施,還新建了標準化的衛生室、幼兒園。
2017年,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郝永紅在幫扶干部的幫助下,申請了5萬元小額貼息貸款,在家里老房子的基礎上,建起3個大棚,發展蘑菇產業。” 圖為左家灣村村民在郝永紅的大棚內務工,制作菌棒,一天有七八十元的收入。
題:“在脫貧攻堅這件事上,我們是敢死拼命的”——甘肅脫貧攻堅進程回顧 在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養殖小區,村民李應川給羊喂水(3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
中山市與大關縣合作共建東西部扶貧協作產業園區、農產品冷鏈加工物流基地和筇竹(扶貧)產業示范園,打造產城融合發展的農產品加工特色園,農產品的附加值得到大大提升。中山對昭通的幫扶,將山區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鮮活實踐。
農業農村部昨天(11月30日)發布,作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一項重要舉措,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首批30個整縣推進試點任務基本完成。近年來,農民合作社在發展壯大的同時,也面臨規范不夠、質量不高、指導服務薄弱等問題。
記者從海南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獲悉,2015年底,海南墾區共有貧困人口3286戶12088人。截至目前,經各農場公司、下屬單位所在地屬地政府核準,海南墾區貧困人口已全部實現脫貧。
目前,特普洛村已經打造了2000畝青花椒種植基地并成立了金陽縣新東方農民專業合作社,涵蓋的105戶村民中有93戶是貧困戶,合作社年均銷售花椒4.3萬余斤,93戶貧困戶年均實現增收180余萬元。
“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膽去做”,走進河南省光山縣槐店鄉司馬光油茶園,這個巨幅標語映入眼簾。近年來,光山縣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依托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途徑,找到了一條符合當地特色發展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