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5日22:01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青海依托當地獨特的資源優勢,走綠色發展之路,在旅游、民族手工藝、特色農業等產業上做文章,助力少數民族群眾脫貧致富。
眼下,正是青藏高原一年中氣候最好的時節。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德吉村,大批游客來這里感受高原風情。 德吉村是一個易地扶貧搬遷村,251戶村民來自尖扎縣7個鄉鎮的30個村,都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過去,村民大多居住在深山里,放牧種地,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收入很不穩定。從2016年開始,青海省啟動易地扶貧搬遷,將3萬多戶牧民從深山、高寒等地區搬出來,建設新村。正是受益于此,德吉村有了四通八達的公路、齊全的水電設施,藏族農牧民過上新生活。
靠山鄰水,海拔1900多米,氣候宜人。德吉村看準了綠水青山的自然優勢,村里逐步打造旅游村莊。花海、沙灘,處處是景,農家樂“關門是家、開門是店”,村民們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
加泰一家的年收入從過去不到1萬元增加到現在6萬多元。去年,德吉村接待游客3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約800萬元。如今在青海,像德吉村這樣的旅游村莊有150多個,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2015年以來,青海在涉及“三區三州”的地區實施旅游扶貧項目128個,總投資3.58億元,帶動4萬余人增收。同時,還圍繞各地特色打造脫貧產業:玉樹州開設傳統民族手工編織扶貧車間,藏族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海南州開辦藏繡制品公司,繡娘們每月能掙1000多元;果洛州發展光伏產業,74個貧困村吃上“陽光飯”。近年來,青海每年省級扶貧資金增長超過20%。
(新華全媒頭條·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高原上綻放的光芒——來自青海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的故事 羊群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光伏發電園區內吃草(2019年6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拉薩9月10日電 題:荒灘新村 幸福小康——西藏易地扶貧搬遷村彩渠塘村紀事 這一年,拉薩市人民醫院派出了第一批駐村工作隊,西藏自治區藏醫院在這里建立了風濕病防治研究羊八井基地,為搬遷群眾治療疾病。駐村工作隊還對佝僂病、脊椎畸形等進行篩查治療,為村民健康提供保障。
董靜雪攝 林芝市巴宜區更章鄉久巴村的致富“法寶”,則讓人有些出乎意料——草莓。林芝市朗縣拉多鄉新扎村的村民們,更早嘗到搬遷的甜頭。這生機勃勃的一幕,出現在山南市扎囊縣阿扎鄉藏草萬畝植物種苗繁育基地的熱帶植物館。
【你笑起來真好看】美麗德吉 黃河岸邊的“小三亞”
從林芝市區出發,沿著盤旋曲折的沿江公路,順雅魯藏布江蜿蜒而下,行駛100公里后到達米林縣派鎮吞白村。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張相成/攝 德吉旺姆就是這家農莊的發起人,也是遠近聞名的鄉村能人。
徐錕攝) 德吉旺姆找到村委會,提出開辦生態旅游農莊的想法,得到村里和縣里的大力支持。公尊德姆農家樂全貌(資料圖片) 村民們“搖身一變”成了農家樂工作人員,自己給自己打工讓每位村民都干勁十足。
2019年,在政府援藏資金的幫扶下,姐妹倆通過土地置換在彭倉村建成13個溫室大棚,經過引進果蔬新品種和技術積累,實現大棚種植收入大幅提升。格桑旺姆聯系其他經營果蔬大棚的村民,牽頭成立合作社。
在西藏林芝米林縣羌納鄉林巴村果園里工作的,有卓瑪央金的三個女兒。這個夏天,三個女孩從各自的生活中回到媽媽身旁,一同在果園里勞作。這個給了他們安穩生活的果園,也給了她們一段相聚的夏日時光。
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自來水公司員工夏吾卓瑪一直關注著家鄉貧困群眾生活。黃南州尖扎縣德吉村,是青海易地扶貧搬遷的安置點,農牧戶來自尖扎縣7個鄉鎮30多個貧困村。
看美麗鄉村 慶70華誕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昂拉鄉德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