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自产拍免费视频,中文精品字幕电影在线播放视频,亚洲自国产拍,欧美 国产日韩 综合在线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靠著“無中生有”,“老鄉菇”帶領老鄉奔小康

2020年09月03日13:48  來源:科技日報

5034

◎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陳龍 劉廉君

  “這地兒不用出門,老婆孩子熱炕頭兒,一年還能收入十來萬,這不是挺好嘛。”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農民白月新在自家承包的菌棒大棚外蹲著說這些話時,他的媳婦就坐在對面看著他笑。

  白月新看了媳婦一眼,頓了頓,可能在想下面的話該不該說,但他還是接了下去:“我們還想再多包兩棚,掙了錢了,園區里誰不想多包兩棚啊?”

  身后的大棚里,蘑菇像盛開的小傘,不時就拱出來幾朵,好像總也采不完。不開傘的蘑菇,因為孢子沒“溜走”,市場價高些,能賣到五六塊一斤,開傘的品相好,也能賣到3塊錢一斤,能賣多少錢都是有統一標準的,它們有一個統一的名字——“老鄉菇”。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作為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扶貧工作的第一站,阜平縣用“老鄉菇”這個品牌名字凸顯了“發展扶貧產業、重在群眾受益”的決心。

  “無中生有”照樣要有憑有據

  讓兩口子安心過上小日子的“老鄉菇”產業是近兩年才落戶阜平的。

  中國農科院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調查給阜平“把了脈”,列出了這里的四大優勢:冷涼的氣候條件適合菌類生長;山清水秀無污染,適合生產綠色有機產品;豐富的木料資源保證原料需求;勞動密集型產業有利于帶動貧困戶脫貧。

  在此基礎上,專家們有憑有據的為地方開了一個產業“藥方”——“無中生有”發展食用菌產業。

  無中生有,沒經驗有風險怎么辦?

  阜平縣與保險公司聯辦共保,在全國首創成本損失險,每個菌棒政府補貼60%保費,兜住生產經營風險。

  無中生有,沒組織管理散怎么辦?

  阜平縣成立了高規格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縣長任組長主抓食用菌產業,選配“蘑菇縣長”,堅持縣長親自抓食用菌產業,定期召開食用菌產業調度例會,堅持食用菌產業發展中的重大項目重大決策集體決策一事一議機制。

  無中生有,沒干過有惰性怎么辦?

  阜平縣發動黨員干部帶頭流轉土地、帶頭承包大棚、帶頭學習技術,帶動貧困群眾從“揣著手等”到“甩開手干”。

  回答好這三個問題,“老鄉菇”在阜平開始生根。它的生根,更帶來了資源依賴型產能的轉變。

  關了礦業,堅決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

  在阜平縣現代食用菌核心區里,管理這個園區的阜平縣嘉鑫種植有限公司經理齊建利不好意思地說,他們公司以前是做礦業的。

  面臨企業的整體轉型,齊建利和同事們全都要從頭學。齊建利說:“轉型怕什么,方向是對的就有信心,因為我們是朝著綠色可持續發展轉型的,有利環境,也能產生效益。”

  不是沒遇到坎,但是路是越走越順。“第一年的菌棒是從外面拉來的,運輸時間長,有好多壞的,我們也不了解習性。”齊建利說,公司管理層馬上意識到,菌種是“根子”,還得是自己掌握,找到最優的培養模式,這和“親生的孩子”一個道理。

  這個想法是奔著長遠去的,因為要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就必須有自己的種質。獲知這一需求,阜平縣政府隨即聯系當地農業院校,幫助牽線搭橋。

  據介紹,阜平縣與吉林農業大學教授、國際藥用菌學會理事長李玉院士達成合作協議,在阜平天生橋核心園區創建食用菌產業“李玉院士工作站”。同時阜平縣每年投入300萬元用于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和林果專家工作站建設,聘請了160余名技術專家常年駐點服務,為阜平縣引進新品種2個、新技術6項。

  與此同時,企業建立了自己的菌種中心,也挖來了搞了一輩子食用菌種研究的技術“輔導員”。現在從菌種研發制作到菌棒生產,再到生產管理、收購銷售、深加工……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在阜平縣現代食用菌核心區建立了起來。

  2018年“阜平香菇”通過地理標志認證,“老鄉菇”也成為一個真正叫得響的品牌。

  如今,香菇大棚的周邊搬來了很多身份顯貴的鄰居,比如云木耳、靈芝、桑黃……“研究員們時不時就會來做技術指導,老百姓們緊跟著我們的產業,日子越過越甜。”齊建利說。

  來源:科技日報

文章關鍵詞:阜平縣 老鄉菇 桑黃 圖源 藥用菌 奔小康 食用菌產業 責編:林瑤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好政策托起好日子(脫貧故事)

    2017年,孟路明的妻子患上重病,常年住院買藥,兩個孩子都在上學,孟路明在外打工,一家日子緊巴巴的。去年11月11日,縣人保財險公司派人到孟路明家核實交通事故和住院的詳情,他開始一頭霧水。

  • 秉持初心,書寫決勝全面小康精彩答卷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黨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計讓老百姓都能過上好日子。在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他首次提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十六字”方針……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一景(4月9日攝)。

  • 且看信心如何讓黃土變成金——“環京津貧困帶”整體脫貧記

    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在河北阜平縣臺峪鄉平房村一處香菇大棚內,村民在查看香菇長勢(4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河北阜平縣一處易地扶貧安置點(無人機照片 4月8日攝)。

  • 黨建引領的鄉村蝶變之路

    河北保定阜平縣食用菌產業核心區有二百零三座大棚,不遠處就是南栗園鋪村蓋起的新民居,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增收致富。保定市積極探索在黨的領導下,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不斷完善“5+3+N”的組織體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不斷激發群眾內生動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效。

  • 用特色產業闖出一條脫貧路(新春走基層)

    1月20日,正值隆冬時節,記者走進位于河北保定阜平縣城西太行山深處的顧家臺村。”  富起來的不止顧成虎一家,整個顧家臺村都在奔往小康的路上拼搏奮斗。如今,寬廣平坦的水泥路、干凈的公廁、齊整的路燈、冬暖夏涼的新民居,成了顧家臺村人的“標配”。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