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自产拍免费视频,中文精品字幕电影在线播放视频,亚洲自国产拍,欧美 国产日韩 综合在线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河北邯鄲:藝術扎根,讓古村落再煥生機

2020年09月05日10:08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5034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光明日報記者 董 蓓 耿建擴 陳元秋 張 青

  在河北邯鄲,有兩個美麗的小村莊,它們曾經歷困苦衰落,也都憑借自身獨具特色的文化底蘊涅槃重生,重新走上了文化振興、產業發展、村民宜居之路。

  太行景美曲悠然,戲里唱出獲得感

  “俺本是丫鬟一女流,忽聽姑娘喚丫頭。蓋上了鍋添把火,匆匆忙忙奔繡樓……”在河北省武安市古戲臺上,絲竹悅耳,鑼鼓鏗鏘,兩位戲曲演員身段優美,戲腔悠揚。臺下聚集的游客和村民沉醉其中。

  這是八百里巍巍太行山下的一個小村莊,名喚“樓上”。古老的“平調”“落子”劇種自這里生根,如今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讓這個小山村重煥活力。在樓上村村口,一排色彩鮮明的巨大臉譜高懸在村名石上;平調落子博物館內,全國劇種中絕無僅有的二弦、軋琴和清末時期的古老戲袍向游客們無聲講述著落子戲幾百年的滄桑;平調落子傳習所中,20多個中小學生神情專注,專業老師正在對他們的表演動作進行精雕細琢。

  電線桿上、小橋墩上、小巷里,一張張戲劇臉譜、一個個戲曲人物、一件件戲曲道具與鄉間小道的風景融為一體,連衛生間都是用戲曲卡通圖像冠以“娘子”“官人”字樣。這里的每一處細節都別具匠心,到處都是戲曲的影子,展現出“山居戲鄉”的濃郁氣息。

  樓上村地處太行深山之中,原是一個貧困的小山村。與其他山村不同的是,它有一個已成立幾十年的平調落子劇團,至今仍活躍在十里八鄉。武安市充分挖掘這里的戲曲文化優勢,以平調落子為依托,采用“文化+”“旅游+”模式,在做好基礎設施建設的前提下,建造了平調落子博物館、戲曲物件工坊大師工作室、戲曲文化演藝室等綜合硬件設施,將樓上村打造成為中國平調落子第一鎮。

  文化振興帶來的旅游業發展大大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農產品銷路打開供不應求,農家樂、民宿也如雨后春筍般相繼開業。平調落子博物館對面,就是村民白彥科的鄉村超市。“我原來開的是只有兩間門臉的小賣部,賣一些日用品,也就掙個油鹽錢。現在遠遠不能適應需要,我都升級成5間的超市了。”49歲的白彥科臉上洋溢著幸福,向記者講述著,“原來的農產品不好賣,現在村里的板栗、連翹、金銀花等土特產,都不夠我的超市向游客銷售的。”據村黨支部書記王為科介紹,村民每年人均純收入已達到6000多元。

  文化的振興不僅鼓了村民的“錢袋子”,也改變著鄉村的面貌。以前的樓上村,道路上滿是隨處流淌的污水和隨手丟棄的垃圾,遇到下雨天,路上更是泥濘難行。如今隨著村內基礎設施的不斷修建翻新,鄉村小路干凈整潔,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垃圾不落地,樓上更美麗”更成為村民的行動指南。樓上村也先后被武安市評為“美麗鄉村建設先進村”“十大美麗鄉村”。

  如今的樓上村“上山可觀景,下山可聽戲,吃住有特色,特產有銷路”,鄉村文化的振興讓村民對未來過上更好的日子充滿希望。

  昔日的“空心村”,今日的“藝術搖籃”

  幽深的古巷青苔斑駁,路旁枝干虬曲的桑榆靜立百年,邯鄲市峰峰礦區張家樓村的每一個角落都保持著古村落最樸素的原生狀態。這里盛產優質瓷土,挖瓷土、燒硫黃曾經是張家樓一帶村民致富的產業,當地百姓鑿井挖土,供應著磁州窯的爐火千年不熄。隨著生態環境的整治和傳統陶瓷燒制工藝的衰落,張家樓村村民的經濟收入逐漸下降,許多年輕人開始外出打工,其余村民也陸續遷出到西片新村,獨具韻味的老村逐漸沒落,民宅空置率超過50%,張家樓村漸漸成了一個廢棄多年的山區“空心村”。

  看著帶有磁州窯文化特征的古村落被遺棄,當地文化學者趙立春坐不住了。2015年,在當地鎮政府和村委會支持下,趙立春開始著手進行古村落保護工作,本著“修舊如舊”原則,對老房子進行修繕,把即將坍塌的老宅子清理加固,改造為一個個工作室、創作室、展覽室。“對張家樓老村的保護,不僅要保護老建筑,更要守住這里源遠流長的文化,以文化搭臺推動鄉村振興,讓村民們受益,延續古村生命力。”趙立春說。

  在趙立春的努力下,許多藝術家陸續來到張家樓,共同成立了張家樓藝術公社,他們在這個擁有千年文化積淀的古村落里,開始了書畫、陶瓷、文藝等藝術創作。詩人張楠說:“正是看中這里的陳舊美、原生態,我才選擇在這里創作。”

  沉寂多年的“空心村”再次熱鬧了起來,變成了藝術的搖籃。2017年,在政府的助力下,藝術家與村民們共同打造了《印象磁州窯》大型實景演出。高峰時,張家樓村近百名村民參演,不僅帶動了村民增收,還推動了當地“夜經濟”發展,助力了老工礦區經濟轉型。張家樓村在2018年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被評為“2019年中國最美鄉村”。

  如今,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也紛紛回到家鄉,在保護村莊原貌的基礎上,開設茶吧、陶吧、農家樂、民宿,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實景演出、苗木鮮花栽培、特色蔬果采摘等文旅產業中。截至目前,張家樓村有常駐藝術家40多名,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實現文旅綜合收益300余萬元,解決百余人就業,村集體年收入突破10萬元。

  藝術公社給張家樓帶來的不僅是這些,村民石洪英身患重病,藝術家們舉辦大型公益演出、義拍自己的作品為其籌集醫藥費;村里的孩子金榜題名,公社點亮全村燈火、張榜祝賀……張家樓村的發展真正踐行著“讓藝術扎根”“讓村民受益”的初衷。

  鄉村振興,文化為魂。文化與發展融合,助力邯鄲踏上美麗鄉村建設新征程。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05日 03版)

文章關鍵詞:古村落 村民 老工礦區 平調 藝術創作 落子 古戲臺 古巷 光明日報 空心村 責編:徐寧寧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保護古村底色 激發旅游成色

    2013年,禾木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景區內新建的民宿等旅游設施隨即如雨后春筍,經營者都想借民俗游的東風,多分一杯羹。保護古村落、整治旅游環境的盾,反而成為激發旅游資源潛力的矛,令禾木村的品牌與名氣越來越響。

  • 山居古村 漸成“網紅”

    腳踏卵石小道,淙淙溪水相伴左右,清冽的山泉繞著一棟棟白墻黑瓦、高低不一的古樸民居,沖刷著青石墻壁,帶動著水車聲聲。”  嶺南鄉老屋改造、民宿建設的成功,讓越來越多的村民認識到鄉土文化的珍貴,眾多農戶開始利用自家閑置老宅發展民宿。

  • 【“中部崛起勢正勁”·江西篇】金溪縣全力打造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金溪模式”

    金溪縣竹橋古村映書館(王健攝)“書”即指金溪的滸灣古鎮是明清時期江南最大的雕版印書中心,被譽為“江南書鄉”。記者在竹橋古村古屋參觀采訪(王健攝)  “屋”即指金溪豐富的古村落、古建筑資源。

  • 金剛碑古村落

    金剛碑古村落

  • 漫步“小橋、流水、人家” 網媒行記者探秘北碚百年古村落

    賞山巒層疊,聽溪流潺潺。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張質 攝  2018年,北碚區正式啟動金剛碑修繕工作,沉寂多年后的金剛碑,終于揭開了她的神秘面紗。

  • 河南淇縣:古村“慢生活” 引來城里客

    近年來,河南省鶴壁市淇縣依托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建成趙莊、涼水泉、石老公等8個鄉村旅游產業扶貧基地,打造靈動趙莊、妙境涼水泉等一批鄉村旅游點。

  • 【決勝2020 河南更出彩】西頂村:云端筑夢 從廁所開始

    在河南省鶴壁市鶴山區的南太行深處,隱藏著一座千年古村落——鶴壁市鶴山區姬家山鄉西頂村,其改造的生態廁所被國家農業農村部進行全國推廣。剛建成投入使用的公廁  “廁所革命”開展以來,西頂村村民“小廁所大民生”意識不斷增強,衛生廁所得到普及,村民居家衛生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

  • 【決勝2020 河南更出彩】西頂村:云端筑夢 從廁所開始

    在河南省鶴壁市鶴山區的南太行深處,隱藏著一座千年古村落——鶴壁市鶴山區姬家山鄉西頂村,其改造的生態廁所被國家農業農村部進行全國推廣。剛建成投入使用的公廁  “廁所革命”開展以來,西頂村村民“小廁所大民生”意識不斷增強,衛生廁所得到普及,村民居家衛生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

  • 【決勝2020 河南更出彩】西頂村:云端筑夢 從廁所開始

    在河南省鶴壁市鶴山區的南太行深處,隱藏著一座千年古村落——鶴壁市鶴山區姬家山鄉西頂村,其改造的生態廁所被國家農業農村部進行全國推廣。剛建成投入使用的公廁  “廁所革命”開展以來,西頂村村民“小廁所大民生”意識不斷增強,衛生廁所得到普及,村民居家衛生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這也太美了吧!感受700年古村落如今的小康生活

    河南省信陽市新縣周河鄉大別山深處的西河灣村是有著7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也曾是省級貧困村。近年來圍繞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西河灣村把田園民宿詩意生活與鄉村振興、全域旅游有機結合。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