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6日21:29 來源:金羊網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講話時強調,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既帶來一系列新機遇,也帶來一系列新挑戰。許多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催生新發展動能,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必須著力抓住三個關鍵。
關鍵之一:以擴大內需促進國內大循環
眾所周知,疫情發生以來,我國不少出口企業紛紛瞄準、開拓國內市場,一大批優質的出口產品轉內銷,進一步豐富了國內市場供給,帶動了消費升級。這是我國強大內需市場對經濟支撐的一個縮影。
其實,我國有14多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國內市場空間廣闊。促進國內大循環,必須打破國內市場上存在的各種顯性與隱性要素流通障礙,通過促進要素在國內自由流動來塑造國內統一大市場。
正因為如此,今年4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要求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擴大要素市場化配置范圍,健全要素市場體系,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只要把這一政策真正落實好,就能對打破國內要素流動障礙、塑造國內統一大市場起到顯著推動作用。
促進國內大循環,有必要確保消費市場持續擴大與消費持續升級。為此,要保證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通過各種政策措施來緩解國內收入與財產分配失衡格局;要保證居民將更多收入投入到消費,必須堅持構建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政策;必須加快戶籍改革與農村土地改革,增加農村居民收入,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與消費熱情。
關鍵之二:以科技創新催生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動能
創新就是生產力,也是企業強大、國家興旺的重要前提。如今,我國已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增強。但要看到,我國還面臨一些重大科技瓶頸,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格局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所以,我們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也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關鍵。
值得一提的是,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只能通過夯實基礎研究,在新的科研體系、新的創新戰略下,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攻克關鍵技術。還要看到,要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必須確保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并促進我國企業通過各種努力實現技術進步、在產業鏈價值鏈上不斷向上攀升。
需要指出的是,過去支持我國經濟發展幾十年的低成本優勢和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在未來不可能再持續,未來需要依賴的是創新驅動型增長模式,必須提高總要素生產率。
因此,我國應該把更多資源用于提高和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對整個教育體系和科研體系進行調整。大學應鼓勵創新精神,鼓勵自主討論,努力培養大量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同時,我國也應加強中專教育和職業培訓。
關鍵之三:以改革開放打造競爭新優勢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不是對過去政策的簡單重復。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通供需梗阻,在提高供給質量上下功夫,不斷增強經濟內生動力。
國內大循環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提高內需比重,另一個是提高關鍵技術和重要產業鏈的可替代性和韌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對外開放后退,更不是關起門來自給自足,而是需要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這里講的高水平對外開放,指的是要適應不同國家、地區、市場的變化,適應開放程度的周期性變化,構建更有韌性和彈性、更具抗沖擊性的開放,并基于規則制度進行開放,推動維護全球化長期發展。(金羊網 文/特約評論員 尹敏)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根據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和中央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宣講提綱精神,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理論教育講師團精心策劃、制作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宣講系列微動漫,共20篇。
量子,微觀世界的神秘存在,它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單位,可以“糾纏”,可以“疊加”,特性怪異而奇特。針對中國量子科技如何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構筑發展新優勢,習近平提出了一系列非常具體的部署。
用全面、辯證、發展的眼光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要看到這是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使然、生產力進步必然,增強解決矛盾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只有大力提高發展質量,才能解決好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以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新發展格局的構建將進一步促進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融合,優化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對此,我們要不斷夯實適應國際新規則的國內基礎,化挑戰為機遇,將自身實力轉化為制度性話語權,不斷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新發展理念是相互貫通、具有內在聯系的整體,提出的要求是全方位、多層面的。我們要堅持系統觀念,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努力提高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上半年,相對一些行業增速的同比回落,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2.9%、4.5%。可以說,正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進一步發力,帶動了新興產業良好的發展勢頭,推動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升了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就是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十四五”時期的目標任務和2035年遠景目標,將極大地激揚中國人民的雄心壯志,在新發展階段豪邁前行!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在做客新華網《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知識云課》時表示 ,從“十四五”開始,我國將進入新的階段,科技創新將成為第一動力。節目通過邀請各領域的權威專家,緊扣五中全會精神要義,結合各自研究領域,以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富有個性的表達,給網民帶來耳目一新的知識盛宴。
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長江,從《詩經》中奔騰而至、自吳歌中踏歌而來,半江碧水、唱晚漁舟——她是詩意居所,亦是母親之河。下好一盤棋,共護一江水,唱響新時代“長江之歌”,這是新時代的使命,亦是新征程的責任。
報道國內外檔案行業重大新聞,國家檔案局高端信息,各級檔案部門工作動態信息、國內外檔案界最新學術動態和技術成果,公布解密檔案,傳播中國檔案文化,展示中國檔案工作者風采。2020年6月2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第四十七號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