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8日21:57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原標題:外媒述評:中國經濟從新冠危機中重生
參考消息網9月17日報道國家統計局15日發布數據顯示,8月份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年內首次轉正。這一經濟數據引發外媒關注。
消費復蘇曙光初露
據西班牙《消息報》網站9月15日報道,在消費和連續第五個月增長的工業活動的推動下,中國從新冠疫情危機中重生。消費的作用非常重要,因為“世界工廠”已經將依靠消費、減少對制造業依賴的經濟模式轉型列為中期發展目標。根據國家統計局15日公布的數據,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0.5%,為年內首次正增長。
報道指出,通信器材類和汽車類商品的銷售增長最為強勁,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25.1%和11.8%。
報道稱,改善最明顯的是工業生產。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6%。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這是連續第五個月實現增長,且增幅為去年12月份以來最高。這個數字大大超過了市場預期。
中國國家統計局表示,這些數據說明,生產需求繼續回升,經濟運行持續穩定恢復。
另據《日本經濟新聞》9月16日報道,中國的消費終于迎來了曙光。8月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除了政府發放補貼刺激汽車消費保持堅挺之外,餐飲收入也開始恢復。
中國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在15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強調:“隨著疫情防控取得成效,居民外出消費活動在增加。”其中,汽車類商品增長近12%,起到了拉動消費的引擎作用。餐飲收入雖然同比下降7%,但與7月相比,降幅進一步收窄。
報道稱,由于娛樂設施恢復營業,大街上人流量也開始增加。8月下旬電影院放映收入已經恢復到去年同期的九成。新冠疫情促進了“非接觸性”消費的普及,網上銷售仍然保持了強勁增長。不過隨著外出活動的增加,“接觸性”消費正在復蘇。
報道認為,疫情后的經濟復蘇正在進入平穩期。挽回因疫情造成損失的那個階段已經結束,中國經濟正在向著著眼國內外新需求這樣的方向發展。
經濟漸回疫前水平
俄羅斯《專家》周刊網站9月15日刊文稱,8月,中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自疫情暴發以來首次同比正增長。這尤其引人關注,因為北京目前正大力拉動對經濟復蘇十分關鍵的國內消費市場。經濟學家在8月的零售數據中看到了亮光:中國經濟復蘇有望加速。
文章稱,北京格外重視零售,宣傳購物節,發放代金券,以促進中國消費者消費。8月的數據帶來了消費開支上升的希望。對比1-2月的數據,8月的統計結果看起來就更令人感到樂觀。
文章稱,中國政府對國內市場的高度關注有充分理由。外部需求一直低迷,因為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仍在抗擊新冠病毒。北京現正加倍努力說服出口商由外部市場轉向龐大的內部市場。
文章稱,雖然零售額增幅暫時不太明顯,但仍將為加快中國經濟復蘇提供很大幫助。
英國凱投國際宏觀經濟咨詢公司的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樂觀地認為,得益于財政支出擴大和消費者信心提升,中國經濟將加快復蘇并于年底前回到危機前的水平。
引領世界經濟復蘇
據西班牙《經濟學家報》網站9月15日報道,中國經濟的表現令人驚訝。一切跡象都表明,盡管這個亞洲巨人曾受到新冠疫情打擊,但它將以經濟正增長的成績結束這一年,并且不會進入技術性衰退。受新冠疫情的影響,中國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遭受重創。但是,隨著這種病毒向全球其他地區擴散以及北京為控制疫情采取嚴厲措施,產生了一種獨特情況:中國將在今年年底之前展現出比疫情之前更強勁的經濟增長勢頭。現在,新冠疫情正在通過促進與疫情有關的中國產品出口增加來“助推”中國經濟。另外,國內需求不斷回升,也將有助于中國經濟填補今年的GDP缺口。
報道稱,所有這些因素促成了一種令人感到驚奇的局面:只有中國能夠實現與一季度經濟下滑力度相仿的那種強勢復蘇,從而彌合疫情給經濟留下的創口。相反,美國和歐元區等地區今年的GDP萎縮幅度將在5%至10%之間,而它們的經濟傷口至少要等到2022年才能彌合。
報道稱,中國可能將在2020年底實現2.5%至3%的正增長。到今年年底,中國經濟甚至將比疫情之前更好,這將有助于進一步縮小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在一些方面的差距。
美國摩根大通銀行的幾位分析師指出,經濟體之間的狀況分化也將成為新冠沖擊全球經濟的遺產之一。中國的復蘇比其他國家和地區早了至少兩三個月。但更重要的是,中國還將成為從這場危機中實現全面復蘇的最突出范例。
全球幾個主要經濟體上周公布的最新制造業數據普遍走強,世界經濟逐漸顯現緩慢回升態勢。新華社記者 方喆攝 另一方面,部分發達經濟體因為國內疫情控制不力,挫傷企業信心,使經濟前景面臨巨大不確定性。
當地時間12月4日,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表示,最新的就業數據表明美國經濟環境嚴峻,國家或面臨“黑暗冬天”,并要求特朗普政府采取“緊急行動”。拜登表示,如果國會和特朗普總統不采取行動,到12月底,將有1200萬美國人失去他們的失業救濟金,這是他們負擔食物和支付賬單的經濟來源。
“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經濟實現正增長,提振了各國經濟復蘇和發展的信心。”賈邁勒認為,無論是抗擊疫情還是經貿合作,中國始終是多邊主義的踐行者和捍衛者,以實際行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國家統計局11月3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52.1%、56.4%和55.7%,高于上月0.7、0.2和0.4個百分點。彭博社的報道說,一系列早期指標顯示,受出口和股市升至2015年以來最高位的支撐,中國的經濟復蘇趨于穩定。
當地時間12月1日,總部位于法國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最新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到明年年底,全球經濟可能恢復到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的水平,預計中國對明年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到三分之一。
我國PMI連續9個月位于臨界點以上,表明經濟呈現持續穩定恢復態勢,質量持續向好。由于國內疫情防控得力,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加快,我國經濟自3月以來持續恢復。展望未來,憑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空間廣、政策工具多等有利因素,中國經濟必將克服暫時的困難,繼續鞏固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2020年11月30日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了中國采購經理指數。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的經濟復蘇就沒有短板,比如數據顯示紡織服裝服飾業,自從開年以來一直位于臨界點以下,行業景氣度仍然偏弱。
(記者杜海濤)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發布,11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2.1%,較上月上升0.7個百分點,創年內高點,且連續5個月運行在51%及以上,經濟復蘇勢頭穩中有進。
11月27日,第十七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在廣西南寧開幕。本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以“共建‘一帶一路’,共興數字經濟”為主題,就是要深化中國與東盟數字經濟合作,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為雙方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調查顯示,由于供需同步改善,加之惠企紓困政策持續落地顯效,中小企業效益狀況略有改善。近一個月來,國務院層面密集開會部署更大力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從中央部委到地方也在加快部署新一輪舉措,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特別護航中小企業發展上合力打出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