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9日12:20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西寧9月18日電(記者顧玲)皮質吹風袋安靜地躺在長桌上,氈衣、牛軛、矛被安放在一個個展位上u2026u2026金秋時節,走進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廿地鄉切扎村村史館,過去游牧生活所必需的眾多物件已漸漸退出村民日常生活,成為安置點上村史館中的展品。
“以前住在帳篷里,沒有皮質吹風袋可不行。現在這個再也用不上了。”44歲的藏族牧民仁青加說。過去的切扎村距共和縣城24公里,是全縣4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牧民居住偏遠、分散,基礎設施條件差,公共服務難以企及。
“水在兩三公里外,要靠人去背。”仁青加說。依靠脫貧攻堅政策,3年前,仁青加和村里其他100戶牧民一起搬到這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安置點距離共和縣城只有3公里,“縣城近,孩子上學近,家人看病也方便。”仁青加的兒子華旦扎西被送到共和縣第三完全小學上學,而仁青加也接起了來自縣城的縫紉“訂單”。
“一頂藏式帽子500元,一件傳統藏袍能賣到4000元。”手里的動作一刻也不停歇,仁青加正忙著縫制藏袍。2017年從山里搬下來后,仁青加和妻子切忠參加了共和縣就業局為貧困戶免費開辦的技能培訓班,學到了裁縫手藝。
“現在接單、拉原料、送成衣都方便,做一套藏袍能掙200元手工費。”仁青加和縣城里的崗堅巴服飾公司建立了聯系,夫妻倆每月能從這個公司接到10套左右的藏袍制作訂單。
便利的地理位置,讓切扎村對未來發展有了更多規劃。駐村干部李軍介紹,除了靠近縣城,切扎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地處109國道旁,常有貨車司機和前往青海著名景點茶卡鹽湖的游客從此經過。2019年,切扎村整合各級資金858.69萬元,修建集餐飲、住宿、購物于一體的產業扶貧孵化基地。
“產業園大樓馬上就要對外出租,既能就近解決群眾務工問題,又能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李軍說。
切扎村的變遷,是青海易地扶貧搬遷助力脫貧奔小康的縮影。近幾年,青海已累計搬遷5.2萬戶農牧民,20萬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挪出“窮窩”,走上了致富路。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東格爾社區是青海南部地區最大的移民安置點,這里海拔3650米,居住著來自4個鄉鎮、15個行政村的牧民群眾2618人。
記者見到53歲的牧民賽增吉時,她正站在院子里的爐子前炒青稞。草場面積少、質量低,賽增吉一家2017年從30公里外的雄先村搬遷過來。
光伏扶貧收入2300元,牛羊入股到合作社分紅5863元,再加上低保收入及兒子外出務工的收入,賽增吉家的后續脫貧方案表上,去年的收入已達到29624元。80平方米的房子是政府幫忙蓋的,社區干部天天操心著牧民群眾的生活。
“牧民群眾剛搬來時完全沒有城市生活概念,家里連衣柜都沒有,從家里的家具擺設,到生活習慣、衛生習慣都要從頭教起。”社區黨支部書記多吉恒茂告訴記者,為了讓牧民群眾到易地搬遷點后有歸屬感,當地將713戶牧民劃分為15個片區,設立15個黨小組,聚焦黨員作用發揮,提升社區為民服務水平。
夏天雨水多,居委會主任萬將杰布和社區干部夜里在社區巡查,及時發現賽增吉家后院積水嚴重。“那天晚上雨特別大,他們都睡了,我趕快讓他們先從房里搬出來。”萬將杰布說,第二天社區協調調來抽水機,把賽增吉院里的水抽走。
陽光下,一排排黃墻紅瓦的房子整齊有序地排列著,不時能看到牧民群眾悠閑地走過。
多吉恒茂說:“我們社區的名字是u2018東格爾社區u2019。u2018東格爾u2019在藏語里是u2018白海螺u2019的意思,我們希望,群眾來到咱們這個社區后,開始吹響他們幸福生活的號角。”
總有一些年份,注定會在時間的坐標軸上鐫刻下熠熠生輝的印記。近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趙辰昕宣布,“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完成,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全部喬遷新居。
日前,貴州省宣布,全省剩余9個未摘帽的貧困縣全部出列。得知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比岡感到十分振奮:“這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當地實施的脫貧政策的有效性。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中國的減貧仍穩步推進,經濟最落后的山區也實現了脫貧。
日前,貴州省宣布,全省剩余9個未摘帽的貧困縣全部出列。得知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比岡感到十分振奮:“這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當地實施的脫貧政策的有效性。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中國的減貧仍穩步推進,經濟最落后的山區也實現了脫貧。
日新月異的中國,從來不缺振奮人心、提振士氣的好消息。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角吹響,是心頭的關切,也是腳下的實踐。從“愿景”到“實景”的美妙變化,也為時代記錄著一方水土的奮斗場景,就此砥礪著更加長遠的壯美征程。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而奮斗者永不止步。
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聽取脫貧攻堅總結評估匯報,習近平總書記主持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在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土橋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搬遷戶楊喜梅在家中收拾家務。
國新辦3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情況。搬出來只是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第一步,搬遷后續幫扶工作關系到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安置社區治理也是鞏固易地扶貧搬遷脫貧成果的重要后續工作。
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2019年底已有920萬貧困搬遷群眾實現脫貧,今年剩余的40萬貧困搬遷群眾各地已完成相關退出工作,目前正在接受脫貧攻堅成效考核。結果表明,搬遷群眾住房質量安全驗收率達100%,子女就學條件改善率達99%、就醫條件改善率達99.87%,“兩不愁三保障”實現率達100%,搬遷群眾滿意度達100%。
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司司長陳越良會上表示,安置社區治理是鞏固易地扶貧搬遷脫貧成果的重要后續工作,關系到千萬搬遷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組織開展新時代新生活行動,引導專業社會工作等服務,幫助搬遷群眾盡快融入社區新生活。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司長張瑩會上介紹,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與有關部門一道,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拓渠道、強政策、優服務,持續加大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就業幫扶力度,累計幫助358萬搬遷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實現了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至少1人就業。
近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宣布最后9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標志著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到那時,現在針對絕對貧困的脫貧攻堅舉措要逐步調整為針對相對貧困的日常性幫扶措施,并納入鄉村振興戰略架構下統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