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自产拍免费视频,中文精品字幕电影在线播放视频,亚洲自国产拍,欧美 国产日韩 综合在线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鄉村追夢人有股不服輸的勁兒——湖北鄉村小康路上的三個奮斗故事

2020年09月26日13:19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5034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光明日報記者 陳海波 張銳 夏靜

  在奔向小康的路上,發生著許多令人感動和振奮的故事。記者在湖北采訪中遇到許多追夢人和他們的奮斗故事:有的人穿巖打井,為了讓大家喝上一口干凈衛生的水;有的人身殘志堅,做全村脫貧的“領頭羊”;有的人返鄉創業,給傳統手藝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帶領鄉親脫貧增收……這些故事的背后,是鄉村基礎條件的改善,人才的回流,活力的迸發。鄉村里的追夢人,帶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奔向他們向往的生活。

  “不打出地下水決不罷休”

  “青石板上趙家山,十年就有九年干;屋檐雨水貴如油,露水也能洗把臉;莊稼結籽不飽粘,日頭一晃苗打蔫。”站在標準化水廠邊,保康縣馬良鎮趙家山村黨支書趙祥華說起村民祖祖輩輩用水難就感慨不已。

  趙家山村海拔1000多米,屬典型喀斯特地貌山區,由于地表水難以保存,“吃水難”一直困擾村里人。以前吃水可分為五類:靠天下雨接水吃、十里開外背水吃、就地挖窩蓄水吃、深入天坑趕水吃、等到政府送水吃。那時候,村民辦紅白喜事,送水就是人情。

  農村安全飲水是“兩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標之一,保康縣領導班子決心為喀斯特地貌上的老百姓解決飲水難題。2016年10月8日,工程隊進村開始鉆井。鉆到地下180多米的時候,遇上了溶洞,機械鉆頭卡死了,不能再繼續打井。

  有人說,算了吧,喀斯特地貌缺水的宿命是無法改變了。

  “不打出地下水決不罷休。”趙祥華和村支兩委一起,誓要在自己一輩人手中解決千百年來的吃水難。

  在邀請地質專家利用核磁探測技術重新找點后,2017年4月2日,村里開始第二次打井。當打到483米時,股股清泉從地下噴涌而出。“我終于對全村的老百姓有交代了。”趙祥華說。趙家山村因此被稱為湖北喀斯特地貌深井取水第一村。

  如今,保康縣采取集鎮片區供水、建檔立卡村集中供水、喀斯特地貌區打井取水等方式,幫助8.3萬貧困群眾喝上衛生水、享福水。用水桎梏破解之后,當地特色種植業等產業迅速發展壯大,呈現勃勃生機。

  “在農村發展養殖業,不比在外打工差”

  “看著一只只山羊蹦蹦跳跳,悠然吃草,看著小羊一天天長得膘肥體壯,是我最高興的事情。”在孝昌縣鄒崗鎮校堂村的一片草地上,唐根根撫摸著喚作“斷角”的波雜山羊靦腆地說。

  28歲的唐根根,因先天肢體二級殘疾,四肢無力,身高只有1.4米。如今,身為孝昌根根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的他,不單自己飼養山羊擺脫貧困,還向其他貧困戶無償傳授技術、提供懷孕母羊、包銷羊肉,成為帶動周邊貧困戶脫貧奔小康的“頭羊”。

  然而,4年前,他曾十分困頓、消沉。在歷經常人無法體味的艱難困苦之后,2016年唐根根終于大學畢業。可是因為身體原因,外出求職時四處碰壁。

  “你是大學生,學習能力強,腦子活泛,家里養羊,為什么不鉆研養羊呢?”駐村扶貧工作隊員鼓勵他。

  回想過往種種,唐根根拿定主意:為什么一定要去城市發展?為什么不能在家鄉腳踏實地地闖一番事業呢?

  于是他埋頭查找資料,不斷優化喂養、防疫和管理方式,大幅提高了羊羔的成活率。有時候,他一晚上就要給七八十只羊羔喂奶。天道酬勤,他的山羊從40多只發展到600多只。

  “四里八鄉都知道根根這里有羊,他家養羊的技術過硬,還可以包銷。我就是過來學習取經的,跟著他養羊,完全沒有顧慮。”鄒崗鎮方集村村民熊志長告訴記者。

  “在農村發展養殖業,不比在外打工差。”在唐根根看來,今后單純養羊還不夠,要種植養殖一起發展,找到農業與旅游的深度融合點,那樣才能幫助更多的鄉親增收。

  “互聯網+蘄艾,我們要做品牌”

  蘄春縣漕河鎮劉榜村,艾草數畦,奇香四飄。越過艾草,更濃烈的艾香味從一間廠房里飄出來。走近一看,幾位鄉親正在挑枝梗、捶艾葉、篩艾絨,制作艾條。“我們現在做的是古法手工艾條,讓蘄艾回歸傳統。”廠房的主人陳志祥告訴記者。

  艾灸在中國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艾草是蘄春人引以為豪的“四寶”之一。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自成化以來,則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因此,蘄春被稱為“中國艾都”。

  不過,對于這個“寶”,作為蘄春人的陳志祥最近幾年才真正有所認識。這位年輕的80后常在田間與艾草為伴,臉龐被曬得黝黑。這讓大家很難想象到,幾年前他還是深圳的一名資深互聯網從業者。

  2014年,陳志祥離開深圳,返鄉創辦了湖北艾師傅科技有限公司,建設蘄艾手工產業園,用古法做艾灸產品。“一支上品手工蘄艾條,需萬次捶打,千次篩選,這樣做出來的艾條才對得起‘中國艾都’的招牌。”他說。

  陳志祥離開了互聯網行業,但把互聯網思維帶回了家鄉。他搭建蘄艾網絡平臺,送員工去培訓電商知識,開網店、做直播,把蘄艾推向廣闊的互聯網世界。“互聯網+蘄艾,我們要做品牌。”他頗為自信,公司的網絡銷售已占70%。

  他有著更大的夢,不僅想做大蘄艾品牌,擦亮“中國艾都”的招牌,還想帶上鄉親們一起發展。通過租用貧困戶的土地、聘請貧困戶到公司上班、收購貧困戶自家種的艾葉等方式,公司與25戶貧困戶實現精準對接。在他的帶動下,劉榜村形成了以蘄艾種植、生產、加工為主的產業扶貧之路。

  返鄉創業的陳志祥,為當初的選擇而慶幸和自豪。“希望家家有蘄艾,人人都健康。”這是他的夢想。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26日 01版)

文章關鍵詞:貧困戶 鄒崗鎮 故事 追夢人 唐根根 陳志祥 喀斯特地貌 養羊 艾草 艾條 責編:徐寧寧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決勝2020】垣曲縣:舊村新生機 致富好機遇

    2017年,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郝永紅在幫扶干部的幫助下,申請了5萬元小額貼息貸款,在家里老房子的基礎上,建起3個大棚,發展蘑菇產業。”  圖為左家灣村村民在郝永紅的大棚內務工,制作菌棒,一天有七八十元的收入。

  • 「決勝2020河南」上蔡縣:從產業到家庭,脫貧路上不落一人

    (記者 梁木) 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是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目前,上蔡縣全縣建成貧困家庭重度殘疾人托養中心32個,實現26個鄉鎮全覆蓋,入住貧困家庭重度殘疾人606人,解放貧困家庭勞動力投入務工就業800多人,為貧困家庭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370個。

  • 【決勝2020】河南上蔡:發展產業助貧 帶富一方百姓

    “來,嘗嘗我們種植的菊花,純天然無污染,可以直接吃。”  據介紹,這些菊花是狀元紅皇繡菊,花型大,結球狀,可鮮食,亦可蒸、煮、燒、拌,食用、泡茶、釀酒、入藥均可。

  • 下山入社區 搬進幸福里(決戰脫貧攻堅·一線故事)

    易地搬遷,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后續還要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喬建厚介紹說,盧氏縣支持易地搬遷后續產業發展,建成71個扶貧產業基地、8個光伏電站,在安置點周邊興辦60多家企業,帶動1.13萬人就地就近增收。

  • 下山入社區 搬進幸福里(決戰脫貧攻堅·一線故事)

    易地搬遷,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后續還要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喬建厚介紹說,盧氏縣支持易地搬遷后續產業發展,建成71個扶貧產業基地、8個光伏電站,在安置點周邊興辦60多家企業,帶動1.13萬人就地就近增收。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