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閱三山一灘——大別山篇·火樣的紅
【開欄的話】
大別山、伏牛山、太行山和黃河灘區“三山一灘”地區,是我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集中了河南70%的貧困人口。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時指出,“要聚焦‘三山一灘’特別是大別山革命老區等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實施攻堅,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牢記總書記囑托,省委、省政府錨定“三山一灘”主戰場,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帶領全省上下鉚足干勁、精準發力,啃下一個個硬骨頭。今天起,河南廣電全媒體推出“飛閱三山一灘”系列報道,用飛翔的鏡頭記錄三山一灘舊貌換新顏的勃勃生機,用生動的故事講述當地干部群眾奮力沖刺的昂揚風貌。今天播出第一期:飛閱三山一灘——大別山篇·火樣的紅。
“八月桂花遍地開,鮮紅的旗幟豎起來”,這首從大別山傳唱出去的紅色歌曲,可以說鼓舞著一代又一代革命者和建設者。在我身后的紅旗飄飄主題雕塑,八面紅旗代表著從蘇區走出去的八支紅軍隊伍,28米的高度也象征著蘇區28年紅旗不倒。這綿延數百里的大別山,也孕育了無數的革命傳奇,留下了眾多的紅色遺存。
這里是新縣金蘭山深山中的志仁小道,革命先烈王志仁,是新縣的第一位共產黨員,過去,他為了開展革命活動,就經常行走在這條崎嶇的山路上。現在,大別山干部學院把重走志仁小道作為了一項研學的重要內容。
這段3.5公里的小道只是開發出的很短的一部分,但學員們仍然要走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山頂。
大別山干部學院學員 張紹輝:“來這些地方看一看,給自己的信仰充充電,將來工作起來克服困難的勇氣也會更足。”
革命先烈在無數條“志仁小道”上冒死求索,使中華民族“站起來”了!從此,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為富起來、強起來不懈探索,在新時代持續發揚革命者不畏艱險的奮斗精神,走出一條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從志仁小道一直往南10公里,就是王志仁烈士的故鄉陳店,這里曾誕生了鄂豫皖邊區第一塊革命根據地。被金黃色稻田圍繞著的村子叫山背村,村民張保元正抓緊收割稻谷。
記者 程鵬:“現在收成咋樣?”
新縣陳店鄉山背村村民 張保元:“我今年搞的這個再生稻是大豐收,收入應該是五六十萬斤沒問題。除了成本,(收入)能有二十幾萬吧!”
時間倒退到5年前,張保元可沒這份自信。當時的保元在大連打工掙錢,因為父親的一場大病,保元花光積蓄,賣掉房子,成了貧困戶。
新縣陳店鄉山背村村民 張保元:“我們這邊家家都有烈士,那時候革命烈士都敢沖在前面,我們這兒是紅色的土地,大別山的兒女,別人能干的我也能干!”
帶著不服輸的勁頭,保元打響了自己的“脫貧翻身仗”。看到村民們因外出務工撂荒在家的田地,他盤算起了將它們集中流轉起來種水稻,一開始,村民的防備心理很重,保元打起了感情牌。
新縣陳店鄉山背村村民 張保元:“我第一年給他(村民)旋耕,沒跟他收錢,再給他免費收割。第二年、第三年他就全給我去(流轉)了。我們這山溝沒有大片的田,把這荒蕪的土地都開墾出來,一年開一點,有20多塊(地)。每一個地塊這樣跑,幾乎沒有閑了。”
水稻從種到收,再到加工一條龍,如今流轉了600多畝耕地的張保元,在村里第一批脫了貧,還成了種植大戶。紅色基因的代代傳承,不單單給大別山兒女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更引領他們脫貧摘帽后開啟了新生活!
這里是羅山縣何家沖村,這兒曾是紅二十五軍長征的出發地,如今啊,何家沖村建起了紅色教育基地,成立合作公司,組織鄉親們把閑置房屋改成特色民宿。灣居1號民宿,距離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的那棵銀杏樹只有20米的距離,老板王益以前在湖南、四川打工,看到家鄉的紅色旅游越來越紅火,她回來了。
羅山縣何家沖村村民 王益:“來旅游的人呢也挺多的,每天嘛也有五六桌。我自己來說還是挺滿足,一個月在家里能掙1萬塊錢也不得了。”
記者 程鵬:”(接下來)有什么想法或者規劃?”
羅山縣何家沖村村民 王益:“把這上面(房子)再接一下,把這里(院子)往外面移一點擴大一點,也給自己多添一點收入吧!”
紅色資源引領信陽全域旅游,剛剛過去的國慶節疊加中秋節,8天信陽全市共接待游客492.1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0.29億元。在脫貧攻堅戰中,信陽人民發揚大別山精神,大力發展旅游服務、種植養殖等產業,目前,信陽8個貧困縣已全部脫貧摘帽, 920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序列,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記者 程鵬:“86年前,紅二十五軍就是在這棵大銀杏樹下出發,開始了長征之路。86年后的今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總書記的關懷下,大別山兒女繼續傳承弘揚紅色基因,正心氣十足地奔跑在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
【飛閱報告】
飛閱大別山,紅,是主色,更是本色,以“紅”帶游,“紅”動老區。在大別山精神的感召下,在老區兒女的努力下,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一一涌現,曾經沉睡的財富被喚醒。把老區建設得更好,不僅是對老區人民的深情回報,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向共同富裕的內在需要,更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歷史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