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1日12:38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陳晨
淮河是新中國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大河。自1950年10月14日中央作出治理淮河的決定至今,70年過去,淮河發生了哪些變化?下一步治淮的總體思路是什么?10月20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治理淮河70年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水利部總規劃師汪安南、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主任肖幼對相關問題進行了解答。
淮河四大能力顯著提升
今年淮河發生流域性較大洪水,但流域無一人因洪水傷亡,主要堤防未出現重大險情。談及70年治淮的主要成效,魏山忠首先提到的便是淮河洪澇災害防御能力顯著增強——70年來,佛子嶺水庫、蒙洼蓄洪區、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等工程相繼建成,淮河流域基本建成由水庫、河道堤防、行蓄洪區、控制性樞紐、防汛調度指揮系統等組成的防洪除澇減災體系,防洪除澇標準顯著提高,在行蓄洪區充分運用的情況下,可防御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淮河防御洪水已由人海防守戰術,逐步轉變為科學調度水利工程的從容局面。
水資源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有效支撐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歷經70年建設,淮河流域建成6300余座水庫、約40萬座塘壩、約8.2萬處引提水工程、規模以上機電井約144萬眼。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引江濟淮、蘇北引江等工程,與流域內河湖閘壩一起,逐步形成“四縱一橫多點”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和配置體系。淮河流域以不足全國3%的水資源總量,承載了全國約13.6%的人口和11%的耕地,貢獻了全國9%的GDP,生產了全國1/6的糧食。
水環境保障能力明顯提高,流域性水污染惡化趨勢成歷史——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污染源治理、實施污水集中處理、強化水功能區管理、限制污染物排放總量、開展水污染聯防和水資源保護等一系列措施,入河排污量明顯下降,河湖水質顯著改善,淮河干流水質常年維持在Ⅲ類。
水生態保障能力持續提升,流域生態環境進入良性發展軌道——積極開展水土保持、重要河湖保護修復、地下水保護和河湖生態流量(水位)保障等工作。截至2018年年底,淮河流域累計治理山丘區水土流失面積5.3萬平方公里。多次成功實施生態調水,有效保障了南四湖等缺水地區生態環境安全。
“70年治淮總投入9241億元,產生直接經濟效益47609億元,投入產出比為1∶5.2,效益顯著。淮河的系統治理、開發與保護,為流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魏山忠表示。
仍面臨水資源短缺等短板
治淮70年,淮河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也面臨一些薄弱環節。“防洪體系上仍有短板。”汪安南分析指出,今年面對流域性較大洪水,淮河的防洪工程體系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洪水中也暴露出短板問題,如淮河干流洪澤湖以下的入江入海能力不足問題非常突出;淮北大堤等重要堤防仍有險工險段,建設標準不高;行蓄洪區不安全居住的人口仍然較多;上游水庫控制面積較小,攔蓄能力不夠等。”汪安南說。
水資源總體短缺也是淮河流域面臨的突出問題,從水資源總量來看,淮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只有812億立方米,不到全國的3%,與其承載的人口規模、耕地面積、糧食產量和經濟總量相比很不均衡。盡管70年持續建設使得淮河流域供水保障有了堅實基礎,但在用水效率、資源管控、供水能力、調蓄能力等方面還存在短板。
肖幼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淮河流域的水資源保護工作經歷了水質保護、水功能區保護和河湖生態保護的發展歷程,流域性水污染惡化趨勢成為歷史。“盡管總體呈現好轉趨勢,但部分支流、部分河段的水污染問題時有發生,水生態、水環境需要繼續改善。”汪安南表示。
治淮重大工程建設將突出“蓄、泄、調”
“十四五”期間,如何補上淮河流域存在的短板?魏山忠表示,將把洪水風險防控作為底線,把水資源作為剛性約束紅線,謀劃實施一批基礎性、樞紐性、流域性的重大工程及“有溫度的”民生項目,加快流域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強化涉水事務監管。
“下一步,治淮重大工程建設方面要統籌突出‘蓄、泄、調。’”魏山忠透露。
具體而言,要增加“蓄”的能力——繼續在上游加強水土保持,修建水庫,提高攔蓄能力,利用現有水庫擴容挖潛,實施臨淮崗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提升水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進一步調整中游行蓄洪區,研究完善相關政策,解決好行蓄洪水和當地群眾發展需求間的矛盾。
擴大“泄”的能力——加快河道綜合整治,重點實施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提高泄洪能力,擴大淮河入江入海的出路;進一步提高淮北大堤等重要堤防工程建設標準,提高高水位運行時的安全保障能力。
提升“調”的能力——加快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引江濟淮等重大工程建設,完善國家和流域的水資源配置骨干網絡;實施一批水系聯通、供水網絡化工程,提高城鄉供水的保障水平;落實淮河生態經濟帶戰略,啟動實施一批水生態保護和治理的重大項目。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21日 10版)
【學習進行時】習近平總書記18日赴安徽考察調研,了解當地防汛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等情況,看望慰問受災群眾。習近平總書記18日赴安徽考察調研,察看淮河水情,了解當地防汛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等情況,看望慰問受災群眾。
在中國南北分界線上奔流不息,淮河既是重要的地理坐標,也是一部流動的治淮史書。18日,正在安徽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阜陽市阜南縣王家壩閘。跟隨總書記的腳步,讓我們聚焦“千里淮河第一閘”,回顧人水和諧共處的今昔之變,感悟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與遠見。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王家壩閘位于淮河上游和中游交接點,是蒙洼蓄洪區進洪閘。從1954年至2020年,王家壩閘累計13個年份16次開閘蓄洪,為削減淮河洪峰,確保兩淮能源基地、京九和京滬交通大動脈安全立下汗馬功勞。
今年入汛以來,降雨過程多、持續時間長、累計雨量大,局地暴雨洪澇災害較為嚴重,出現了多年罕見的淮河流域洪水。《對話中原》欄目邀請河南省氣象局應急與減災處處長鄭世林,河南省水利廳水旱災害防御處處長馮林松走進演播室進行分析研判。
入汛以來,我國南方先后經歷了11輪強降雨過程。受持續強降雨的影響,長江流域、淮河流域多站點水位超警。據中國天氣網消息,隨著副熱帶高壓的北抬,從28日開始長江流域的強降雨形勢發生重大轉折。更多內容,請看本期《“汛”息關鍵問答》。
今年,淮河發生流域性較大洪水,降雨強度大、洪水發生迅猛,高水位持續時間長。26日,水利部綜合考慮降雨、水位、流量和洪量等因素,判定今年淮河發生了流域性較大洪水,其中正陽關以上發生區域性大洪水。
記者26日從應急管理部獲悉,國家防辦、應急管理部日前會同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再次緊急向安徽調運135萬個編織袋、120萬平方米編織布、13萬平方米土工布等6類中央儲備防汛物資,支持安徽抗洪搶險救援工作。
今年6月以來,受淮河流域主雨帶南北擺動影響,我省降雨過程多、持續時間長、雨區重疊度高、累計雨量大,局地暴雨洪澇災害較為嚴重,淮河流域出現了多年不見的洪水。6月8日以后,淮河流域出現多次強降水過程,信陽地區多座大中型水庫超汛限水位,發生旱澇急轉,信陽大部洪澇災害嚴重,白露河、史灌河超保證水位,王家壩時隔13年開閘泄洪。
河南民間救援隊輾轉三省抗洪救援,搜救轉移群眾80多人,最大的93歲,最小的不到兩個月 目前,第一批前往江西等地的隊員已經返回河南休整,而救援隊的其他隊員,已經趕赴安徽六安等淮河流域,繼續開展救援。
雨帶北抬,淮河流域的降水顯著增加。7月20日上午8時32分,接國家防總命令,位于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的淮河王家壩閘開閘放水,蒙洼蓄洪區已啟用蓄洪。據中央氣象臺消息,監測顯示,7月以來,青海東北部、甘肅中部和隴南降雨較常年同期偏多4至8成,甘肅局地偏多1-2倍,受降雨影響,黃河蘭州以上來水持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