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6日09:38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0月25日電題:讀懂小細節里的大情懷
辛識平
這樣的一幕幕,總是讓人感到溫暖——習近平總書記深入貧困地區,來到貧困群眾中間,和鄉親們一起拉家常、算收支、想辦法。一家一戶的小日子,總書記總是牽掛在心。這里面,有老百姓對小康生活的企盼,也有人民領袖心系人民的大情懷。
最是細節見真情。從大別山區到秦巴腹地,從土家苗寨到雪域高原,從曾經“苦瘠甲天下”的甘肅定西到“隔山走一天”的四川大涼山……習近平總書記頂風雪、冒酷暑、踏泥濘,翻山越嶺、跋山涉水,走遍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惦記最深的是困難群眾。每次調研,從收入情況到日常花銷,從住房情況到兒童上學,習近平總書記總是問得很細、聊得很深。一個個小細節背后,是千家萬戶的喜憂盼。越是算細賬,越能知冷暖;越是問得實,越見愛民心。總書記曾深情地說:“他們的生活存在困難,我感到揪心。他們生活每好一點,我都感到高興。”憂民之憂,樂民之樂,以百姓心為心,這正是共產黨人造福人民的一片赤子之心。
小細節,折射精準扶貧的大方略。貧有千種、困有百樣,只有拿出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精準辦法,才能吹糠見米、水到渠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情況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從總書記身體力行進村入戶與鄉親們細算脫貧賬,到全國范圍內為貧困人口建檔立卡,各地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算賬”成為精準扶貧最生動的體現。有了這本“賬”,工作才能做“精”,真正實現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小細節,書寫著奮斗圓夢的決心和信心。美好生活都是奮斗出來的,沒有等來的幸福,只有拼出來的精彩。在河北阜平,習近平總書記鼓勵困難群眾“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在湖南十八洞村,他囑咐鄉親們“脫貧致富貴在立志,只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在山西大同,他勉勵剛脫貧的村民“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扶貧先扶志,致富先治心。有了自力更生的精氣神,致富的辦法和干勁自然也就有了。
一天天、一處處,一個個貧困村舊貌換新顏,曾經為生計犯愁的村民如今腰包鼓了、笑聲多了、心氣足了,日子越過越紅火。在廣袤的神州大地,新的希望在人們心中生長……
城鄉之間有差別,這不奇怪,但是,差距過分懸殊,特別是基礎設施如果差距過大,那就值得警醒了。
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工程千頭萬緒,該從哪著手呢?總書記在河南團說的明明白白,夯實鄉村治理這個根基。
鄉村振興戰略,事關千家萬戶,是中國鄉村又一次全新的征程,靠什么不斷激發前進的動力呢?總書記說得好,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
聯播+12月7日,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29.04萬億元,進出口已連續6個月實現正增長。從戰“疫”主戰場武漢到三秦大地陜西,從國家糧食主產區之一松遼平原到澎湃著經濟活力的長三角……習近平總書記今年的考察足跡中,留下許多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殷殷囑托。
12月7日,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研究部署我省脫貧攻堅、雙擁工作、知識產權保護等。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
2017年底,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一夜之間火了起來。新華社發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視頻丨總書記的一周
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長江經濟帶沿線,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等方面在全國的地位凸顯,數字經濟、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產業領跑全國。
“十三五”期間,我國教育各項事業長足發展,在提高質量、促進公平等方面成效顯著,百姓有了更多的獲得感,教育的社會貢獻力不斷提升。今年,涼山州進一步落實教育扶貧“三免一補”政策,貧困戶子女入學在免學雜費的基礎上,每人每天還有3塊錢的午餐補貼。
憲法,國家的根本法,治國安邦的總章程。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弘揚憲法精神,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進行深刻論述。(記者羅沙 視覺劉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