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7日10:38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呂慎
10月5日,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山咔咔”(山咔咔:貴州方言,意為大山的角落)電商平臺的直播間里,兩位主播正在為網友推薦、試吃、砍價農特商品,幽默的語言吸引了兩萬多名網友參與,國慶期間6天銷售額超過15萬元。
“我們一天有兩場直播,一場大概持續七八個小時,像遵義酸菜、羊肉粉、麻辣土豆片都是我們的‘拳頭’產品。山盆水竹筍、婁山天麻等匯川特產也很好銷,日均銷售600多單,周末還要多很多。”“山咔咔”電商平臺主播陳粵麗介紹,10月23日公司啟動“雙11狂歡季”,一天就銷售了5萬多元。
可誰能想到“山咔咔”品牌創立起步的地方竟是一個煤棚。更令人敬佩的是,創始人張榮飛竟是右腿殘疾。
張榮飛和“山咔咔”的故事要從2013年說起。
從2007年到2012年,張榮飛一直輾轉廣東、上海、浙江等地打工。“這幾年的經歷讓我萌生了創業的想法,特別是接觸和學習電商相關運營、管理后,讓我更加堅定了從事電商行業的信心和決心。”“山咔咔”品牌創始人、遵義禾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榮飛說。
張榮飛從小生活在遵義市匯川區偏遠的山盆鎮雨臺村,因患小兒麻痹留下了右腿殘疾。但他并未因此自卑,而是從小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讀書,我也可以與常人無異。”
“初中畢業后我讀了職校,還通過自學參加了成人高考。別人都說讀書多沒有用,我卻不那么認為。”張榮飛回憶,拿到畢業文憑他便選擇外出打拼,這時候才明白自己“異于常人”。
“做得比別人多,掙得卻永遠比別人少,感覺不像是獲得勞動報酬,更像是施舍,內心備受打擊。”張榮飛意識到在外工作并不利于自身發展,便萌生回鄉創業的念頭。
2013年年初,張榮飛帶著多年積累的電商運營知識回到家鄉。幾番考察后,他發現在遵義做服裝、電子產品等行業都不占優勢,便將創業方向轉向農特產品。
2013年11月,張榮飛的創業之路在一間20平方米的小屋里起步了。“那其實是我姐姐家的煤棚,經過改造裝修后,我把它作為工作和住宿的地方。”張榮飛說,住宿、運營、儲存貨物、打包貨物都在這間小屋進行。
沒有員工,張榮飛一人包攬了拍照、寫文案、進貨、客服、打包、寄快遞等工作,平均每天要工作10余個小時;沒有創業資金,他便用信用卡購買了一臺低配版臺式電腦和一輛三輪車,加上對房間進行簡單裝修和進貨,一共花了1.5萬元左右,這就是他的啟動資金。
2015年3月,隨著客戶的積累和訂單的增多,張榮飛將店鋪搬到了匯川區海爾冰箱廠配套廠房內。同年5月,他又注冊遵義禾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申請“山咔咔”品牌,開始走團隊化、公司化運營道路。
2018年,張榮飛搭上了匯川區招商引資“快車”,將公司落戶到匯川區高坪工業園區。此時,張榮飛的公司已形成“線上+線下”全渠道經營模式。線上在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唯品會等平臺銷售農特產品,并通過抖音、快手等新媒體進行直播帶貨;線下則在遵義新雪域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專業門店銷售。
“‘山咔咔’電商從平臺上線那天起,就以經營特色、綠色、生態的優質農產品為主導,通過‘線上+線下’模式,產品經常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張榮飛說,在匯川區政府的優惠政策幫助下,他的公司建成了1500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集農產品資源整合、開發、加工、銷售于一體,從原材料收購到初加工,再到產品上線銷售已具備一套相對成熟的系統,發展勢頭強勁。
從小煤棚到大廠房,他僅用了5年時間。這兩年,張榮飛的“山咔咔”品牌又延伸出了3家食品加工廠和“山呷呷”“味覺行者”等子品牌。“‘味覺行者’立足農特產品,打造集美食、旅游為一體的高端品牌,‘山呷呷’則是展示貴州的好山好水好人好物。”張榮飛說,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張榮飛也主動擔起社會責任,僅電商公司就為37名群眾提供了直接就業崗位,其中還有9名殘疾人,間接帶動150余名群眾就業。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面對經濟下行、貨物滯銷等難題,公司迎難而上,轉而采用“直播帶貨”的形式助推貴州和遵義的農產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國。
“去年公司產值是1680萬元,今年的目標是2000萬元,帶動更多涉農企業發展,為群眾增收出把力。”張榮飛對未來充滿信心。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27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