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8日11:05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知識·軍旅·人生】
光明日報記者 劉小兵 光明日報通訊員 羅金沐
八一建軍節前夕,國防大學聯合作戰學院教授胡曉峰榮立三等功?!拔抑皇潜逖邪l團隊的一枚棋子。榮譽屬于團隊,屬于集體?!焙鷷苑逭f,一名軍隊科研工作者的本職,就是對標習主席關于科技強軍的系列指示要求,為培養和造就更多聯合作戰指揮人才貢獻智慧和力量。
近年來,無論是全軍戰略演習、戰略規劃評估,還是智能決策研究、兵棋系統運用,總能看見胡曉峰不知疲倦的身影。
胡曉峰是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軍校大學生,大學二年級時成為錢學森所創立的國防科技大學系統工程專業的首批30名學員之一。1994年,時年37歲的胡曉峰因科研成就突出獲得博士生導師資格。當時,他正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只好中斷讀博進程。1997年調入國防大學至今,胡曉峰一直在京郊紅山腳下的兵棋研發實驗室指揮著“千軍萬馬”。
去年盛夏時節,一場持續5天的戰略戰役對抗演習,在國防大學兵棋大樓導演大廳晝夜展開。導演大廳內,指令聲此起彼伏,陸??仗炻摵献鲬穑φ{動緊張有序……來自該校戰略指揮培訓班的32名指揮員,混合編組擔任對抗各方,在網上調兵遣將激烈對抗,展開無底案實演實推。推演的結果,與幾周后局勢的實際走向高度契合,而支撐演習的就是胡曉峰所在團隊研發的戰略戰役兵棋系統。
“在新軍事變革的今天,從實驗室中學習戰爭,從未來中學習戰爭,已成為時代發展的新潮流。”胡曉峰敏銳意識到,計算機仿真與人工智能的出現,為兵棋研發帶來的新契機與新挑戰。
美軍的作戰行動均以兵棋推演作為支撐。時隔18年后,胡曉峰依然記得那個震撼心靈的戰例——
2002年12月,一場激烈的“戰爭”,在卡塔爾多哈郊外大漠中悄然展開。然而,這并不是一場真槍實彈的較量,而是美軍利用兵棋系統舉行的“內窺03”演習,彩排“打伊倒薩”作戰預案。
多年后,美軍的這場演習被認定是第二次海灣戰爭的“戰前大彩排”。作為世界六大仿真難題之一,戰爭模擬一直是各國競相追逐的領域。在軍事外交中,西方軍事強國一直將兵棋系統列為“不予交流項目”。
2007年,剛過50歲的胡曉峰放棄熟悉的研究領域,轉向充滿不確定性的兵棋世界。在他的帶領下,國防大學兵棋團隊完成了600多類軍事規則模型的設計,研制了30多個戰略戰役演習子系統,以及三款戰役兵棋想定作業系統,構建起我軍兵棋理論和技術應用體系。
2019年,國防大學兵棋團隊突破科研“拐點”,成果出現“井噴”,其中,某重點科研項目順利攻關,開創了我軍戰略規劃精準量化評估的先河。
胡曉峰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父親是一位老革命,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靶r候,我的理想是做一名軍人,目標是做一名少校排長。中學時,我又想做一名科學家。大學時,我才決定做一名教師。”胡曉峰說。
長期的科研攻關、教書育人和伏案寫作,讓胡曉峰患上了頸椎炎等多種病痛。他開始“服老”,卻并不服輸。
由于兵棋系統的高度專業性和保密要求,外界誤以為兵棋就是“網絡戰爭游戲”,而它的英文名稱為“War Game”,更是加深了這種誤解。為了消除這種誤解,在從事兵棋系統的研發、教學工作的同時,胡曉峰幾年前就著手從事軍事科普工作。
從2014年暑假開始,胡曉峰忍受著頸椎的病痛伏案寫作,用了整整4年時間,他寫出55萬字的軍事科普類讀物——《戰爭科學論》。
“退休后,我將繼續國防科普工作,普及科學知識和國防觀念。”胡曉峰在《戰爭科學論》前言中謙遜地寫道:“不是因為我對戰爭研究有多么深的造詣,而是因為我覺得戰爭研究也應該可以采用科學思維方法和工具,而非僅僅采用邏輯思辨式的哲學研究方法。”
2019年,胡曉峰親自配音將《戰爭科學論》錄制成103講的音頻課,上傳到軍事職業在線教育平臺。截至今年7月,《戰爭科學論》音頻課的累計播放量達到3338萬次。
“我們的國防事業不能停留在圍觀點贊,它需要每一個人的了解、熱愛和參與。”胡曉峰說。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08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