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已至 年味甚濃
但此時
一些傳言悄然傳播
給“年味”添堵
真真在此擊破傳言
讓我們一起度過一個歡樂祥和的牛年春節
01
多地解除煙花燃放禁令?不實!
近期,一條題為《多地解禁:重慶昆明溫州福州長沙春節可燃放煙花爆竹》的短視頻在網上傳播。對此,重慶市燃管辦回應,所謂“解禁”系謠言;昆明市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回應表示,“煙花爆竹燃放全面解禁”系網友誤讀;溫州、福州、長沙等地則公布了燃放品種規格和限放區域。也就是說,網傳內容子虛烏有。此外,山西、河北廊坊、河北承德等地均對“春節解禁煙花爆竹”之說予以辟謠。
與此同時,“煙花爆竹消毒說”再次沉渣泛起。網傳某專家稱,鞭炮里面有硫黃(硫磺),噴射出來就是消毒。事實上,煙花或爆竹主要成分為硝石、硫磺和木炭,無論是化學組成,亦或是燃燒后的產物,都沒有遏制疾病傳播的能力。并且,燃放煙花爆竹產生的二氧化硫,不僅對動植物、環境有影響,還對人體有害。
02
春節期間發節日祝福會被盜取個人信息?不會!
近日,一則“在即將到來的農歷新年期間請不要發送早安祝福等圖片”的傳言在網絡流傳。傳言稱,此類內容暗藏釣魚程序,大家轉發后會被竊取個人信息和資料。
實際上,這又是一則“舊謠新傳”。幾乎每逢中秋、國慶、元旦、春節等節假日,該謠言都會換個“馬甲”,在微信群里“活動一番”。網絡安全專家表示,在圖片和視頻里嵌入釣魚程序,技術上并不容易實現。一般情況下,在微信中點擊圖片、動圖和視頻會直接放大或播放,不存在鏈接要求手機用戶輸入個人信息,也不會有“中毒”風險。
03
“春運補貼”“隔離補助”……各類紅包隨便領?慎領!
最近,很多微信群里出現了“春運補貼”“隔離補助”“抗疫補助”等各種各樣的“紅包”鏈接,聲稱“點一下幾百塊就到手”。
這些所謂“紅包”鏈接偽造頁面內容、冒充官方,以熱點事件為幌子,編造虛假“利好消息”,博取關注。其目的多為惡意營銷或是誘導網友轉發廣告,更有甚者通過各種套路騙取個人隱私信息和錢財。
值得注意的是,真的微信紅包拆開后資金會自動進入零錢賬戶,只要是沒有自動進入零錢賬戶的,都是假的。對于需要輸入個人信息和支付密碼的“紅包鏈接”就更要警惕了,很有可能是詐騙。
04
牛年無春,不宜嫁娶?封建迷信!
2021年的“立春”節氣在2月3日,2022年的“立春”節氣在2月4日,而農歷辛丑年(俗稱“牛年”)從2021年2月12日開始到2022年1月31日結束,剛好避開了這兩個“立春日”,從而出現我國傳統歷法中的“無春”現象,這樣的年份也被稱為“無春年”。
“無春年”往往在民間被稱為“寡年”“啞年”“黑年”,關于它的說法也有很多種,其中最為普遍的一種是:“寡年無春,不宜結婚”。對此,林愿等天文科普專家明確表示,“無春年”是正常的歷法演變,與婚喪嫁娶、吉兇福禍毫無關系,公眾不要盲從,更不要相信這些迷信說法。
05
2021年撞“歷”1971年,50年一遇?假的!
日前,一張2021年和1971年的日歷對比圖火了!仔細觀察發現,這兩張日歷上的日期和星期完全相同,全年總長均為365天,1月1日開始于星期五,12月31日也都結束于星期五,沒有絲毫改變。相隔50年的日歷完全相同,果真是“50年一輪回”?
華南師范大學天文協會發起人溫濤介紹,相隔幾年的日歷是否會重復,取決于兩個年份之間相隔的天數是否為7的整數倍。因此,不僅是1971年,1982年、1993年、1999年還有2010年,這幾個年份的日歷和2021年也是完全相同的。
資料來源:新華社、人民網、北京日報、上海網絡辟謠等(
來源: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
【我在河南挺好的】承襲祖業 隨“豫”而安——“外地人”留許過年話溫暖
【新春走基層】大年三十鄭州市政養護不停歇 ?就地過年我們“都挺好”
世衛專家稱華南海鮮市場只是疫情暴發點之一,嚴於信:全球溯源能看得更清楚
聽河南話夸河南,河南蘇寧春節不打烊
周口愛心企業家春節送溫暖 真情慰問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