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7日東風著陸場,航天員聶海勝(中)、劉伯明(右)、湯洪波安全順利出艙。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9月17日,在太空“出差”三個月,出色完成各項任務的航天員們成功落地,回到祖國懷抱。
在觀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著陸現場直播時,有網友被驚著了,因為返回艙落地一剎那間,發出火光并出現疑似爆炸的大量“煙霧”。網友一時議論紛紛,擔心是不是落地時出現了狀況,甚至擔心是否發生了爆炸。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實,網友的擔心完全是多慮了!返回艙著陸時既沒有爆炸,也沒有超速,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軟著陸。
視頻中的火光到底是什么?
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解釋說,當返回艙在距地面10千米時,會依次打開引導傘、減速傘、牽頂傘和主降落傘。其中減速傘可把返回艙的速度從200米/秒減至60~70米/秒,主降落傘可把返回艙的速度由70米/秒減至5~6米/秒。
但即便返回艙速度極大降低,也還是無法保障航天員的絕對安全。因此,在距地面1米左右時,返回艙會進行一次緊急“剎車”——反推發動機點火啟動,以反推力進一步減緩降落速度,使其以大約3米/秒的速度軟著陸。
網友在視頻中看到的火光便是返回艙反推發動機啟動時的火焰。
此外,返回艙還有一套通過外殼、減振材料和座椅緩沖機構組成的減振系統,在返回艙與地面接觸的瞬間吸收能量,保證航天員在著陸時受到的沖擊在人體的耐受范圍內。
返回艙進入大氣層就安全了?此時最危險
太空“出差”三人組想要返回地面需要經歷四個階段,分別是制動減速階段、自由滑行階段、再入大氣層階段和回收著陸階段。
當返回艙在距離地面100千米時開始再入大氣層時,有網友認為,此時已進入地球,應該可以“高枕無憂”了。專家表示,恰恰相反,最大的危險就在這個階段。
當返回艙進入大氣層后,速度可以達到7.9千米/秒,與大氣產生劇烈摩擦,返回艙外部溫度高達2000°C左右。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控技術組組長楊海峰表示,返回艙高速摩擦產生氣動熱,周圍產生等離子氣體層,導致電磁波被屏蔽,形成“通信黑障”,使返回艙與地面暫時失去聯系,一旦出問題只能靠航天員和飛船自主進行處置。
返回艙進入“黑障區”失聯后,地面會調整信號頻率,快速鎖定返回艙,確認返回艙狀態和軌跡,最快一次僅用了2.7秒就找到了。
返回艙距離地面10千米時,進入回收著陸階段。返回艙打開降落傘,拋掉防熱底,最后點燃反推發動機,返回艙軟著陸,確保航天員絕對安全。
在返回過程中,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有著密集并復雜的動作流程,沒有任何一個階段可以“高枕無憂”。此次平安落地離不開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經驗和技術,離不開中國航天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密切配合,充分彰顯了中國航天事業的實力。(作者:謝博隆)
參考資料:新華社、央視網、北京日報客戶端、中國科普博覽
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北京明白”小伙再次圈粉,是咱地地道道的河南人
學習正當時丨太空三人組回家啦!總書記說他們是奮斗者攀登者的代表
尉氏縣兩湖辦事處召開持證殘疾人基本狀況調查登記培訓會
歡迎!“太空出差三人組”安全返回,為啥還要隔離14天?
火爆全網的“北京明白”是咱河南小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