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創新創造的活力充分涌流、競相迸發,是我們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創造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的重要原因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指出:“全面從嚴治黨,既要注重規范懲戒、嚴明紀律底線,更要引導人向善向上,發揮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引領作用。‘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勝寸心,安能勝蒼穹’。‘本’在人心,內心凈化、志向高遠便力量無窮。對共產黨人來講,動搖了信仰,背離了黨性,丟掉了宗旨,就可能在‘圍獵’中被人捕獲。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功夫,才能防止歪風邪氣近身附體。”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作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工業經濟深度融合的全新工業生態和新型應用模式,工業互聯網既是數字產業化新的增長點,又是產業數字化新的基礎設施,已成為推動數字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和實體經濟躍升的加速器。
全國最大平價海上風電場建成投運,西藏最大光伏發電保供項目全容量并網,第一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全部開工……國家能源局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風電光伏新增裝機占全國新增裝機的78%,新增風電光伏發電量占全國新增發電量的55%以上,風電光伏已成為我國新增裝機和新增發電量的主體。與此同時,新能源利用水平也在穩步提升。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基礎研究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這深刻闡明了當前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還記得小時候,看到電視里的雜技演員在高空中走鋼絲,我既佩服又好奇。沒想到,2011年我加入了高壓輸電線路檢修隊伍,和同事們一起維護著約5000公里的輸電線路安全。
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以規模擴大、結構升級的內需牽引和催生優質供給,我們一定能推動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給良性互動和高水平動態平衡,增強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增強在國際大循環中的話語權。推動制度型開放是我國適應對外開放新階段的戰略抉擇,也是深化我國與世界合作的必然要求。
最近,到北京站乘車的旅客都有一個共同感受——老站變樣了。介于水湖藍、孔雀綠之間的高聳穹頂復古典雅,古銅色鎏金燈大氣古樸,明城墻遺址與候車室拱形窗遙相呼應,不時有旅客駐足觀賞,感慨“好像走進博物館”“美得就像一幅畫”。
觀察中國的發展,“五年規劃”是一個重要窗口。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以14個五年規劃(計劃)書寫了人類歷史上最為波瀾壯闊的現代化進程。在這個過程中,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堅定不移,同時根據不同階段科學制定發展規劃,正體現了守正與創新相統一的方法論智慧。
下鄉送崗、跨省“搶人”、24小時不打烊云招聘……新春伊始,各地搶抓節后返崗黃金期,幫助勞動者返崗就業,廣泛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活動,拼經濟、保用工、搶人才,招聘用工市場快速回暖。
時間流轉不息,發展腳步不停。1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重回擴張區間,高技術制造業PMI為52.5%,新訂單指數達到55.6%高位;春節期間市場動能旺盛,全國消費相關行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2.2%;各地升級農田水利,動手春耕備耕;貨輪穿梭往來,航班接續起降,交通運輸業加速恢復……冬去春來,我國經濟暖流涌動,發展脈動強勁,整體經濟運行逐步好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能力不強,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仍然是我國這個經濟大個頭的‘阿喀琉斯之踵’。”
互聯網改變了傳統的出版業,也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如今,越來越多讀者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閱讀電子書。據統計,2021年我國人均閱讀3.30本電子書。讀者的閱讀需求,也推動著數字出版產業快速發展。2022年我國數字出版行業實現兩位數增長,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處理好的若干重大關系作出深刻闡釋、提出明確要求。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評論,與讀者共同探討這一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