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風吹麥浪,農田里顆粒歸倉。收割機的轟鳴里帶著豐收的喜悅,夏收的忙碌里是中國人飯碗的保證。小麥是我國主要口糧之一,農業農村部6月21日最新小麥機收進度顯示,全國已經收獲小麥超3億畝,“三夏”大規模機收基本結束。總體看今年全國小麥比去年增產,豐收已成定局,也為全年糧食穩產打下基礎。倉廩實,天下安。在去年秋汛導致小麥晚播的不利局面下,這個定心丸來得格特別讓人高興。
從五月底開始,我國夏糧主產區陸續進入成熟期,由南向北相繼開鐮收獲,中國人開啟了忙碌而喜悅的夏收。
現在,四川、湖北、河南、安徽、江蘇麥收已經結束,陜西、山東、山西、河北麥收有序推進。 農業農村部6月21日最新小麥機收進度顯示,全國已收獲小麥超3億畝,“三夏”大規模機收基本結束。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 呂修濤
目前全國小麥的收獲已經接近尾聲,產量形勢比較明朗,從各個地方收獲和實打實收情況來看 + 應該說好于預期,好于常年,實現了豐產豐收
讓我們從太空視角,看看“中原糧倉”河南的夏收。麥田里的聯合收割機來回穿梭。收割完的麥田變成了土黃色,收割機身后留下了一排排整齊的麥茬,這是地球給太空展示的豐收畫卷。
在河南新鄉衛輝市,劉建儒正在搶收自己家種的60畝小麥。收下來的小麥經過稱重,去除水分、雜質,當場測算出了實際產量。
剛才經過取樣測量水分、稱重 ,是畝產1270斤。
種糧農民劉建儒的妻子 牛玉蘋
非常稀,長得不像樣。那時候估計能有四五百斤就撐死了。
劉建儒夫婦之所以這么高興,是因為今年的小麥能夠豐收,確實來之不易。
受去年秋季罕見的汛情影響,河北、河南、山西、山東、陜西5省的冬小麥去年普遍晚播,晚播面積達到1.1億畝。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 呂修濤
晚播這個面積之大,而且晚播的時間之長,都是這幾年少有的
劉建儒所在的河南衛輝市是重災區,他家的冬小麥晚播了將近兩個月。今年小麥返青時,劉建儒家的小麥大部分還都在地里捂著,60畝小麥基本全是弱苗。像劉建儒家一樣,在這五個小麥主產省份晚播的一億多畝小麥,絕大部分都是弱苗。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專家 韓一軍
據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的調度表明,(冬小麥晚播造成)冬前小麥的苗情弱苗占到了三分之一,大約有1億畝左右,甚至在一些個別地方出現了冬前一根苗的這么一個現象,實際上對小麥后期的生產、 豐收是形成一個巨大的挑戰
面對多年罕見的冬小麥晚播形勢。2022年2月,農業農村部發布《農業農村部全系統下沉一線包省包片奪夏糧小麥豐收工作方案》,組織專家制定技術方案,大力推廣“四補一促”技術,也就是以種補晚、以密補晚、以好補晚、以肥補晚,加強田間管理、一促到底。同時,通過調整種植結構,擴大非災區面積,能播盡播,確保小麥面積穩定在3.3億畝以上。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 呂修濤
今年中央的政策的扶持力度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中央分兩次拿出300個億來實施實際種糧農民的一次性補貼 ,來降低農民的種糧的成本 , 在前期拿出了50多個億來實行抗澇播種,促弱轉壯。
徹底扭轉不利的局面,確保夏糧穩產豐收,離不開科技的貢獻。從今年年初,來自農業系統各個領域的專家們,就深入到河北、河南、山東等小麥主產省區的麥田中,進行技術指導,組織開展促弱轉壯專項行動,爭取讓弱苗盡快轉化成壯苗。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專家 韓一軍
我們經常說小麥的豐收是取決于三個因素,人努力,天幫忙,政策好,但是根據今年這種罕見的這么一個普遍的嚴重的晚播的情況,人努力和政策好就顯得更加突出
在河南、山東、河北等地,農業科技服務人員分赴田間地頭,根據苗情實際情況,制定了針對不同類型麥田的管護措施,開展小麥追肥、灌溉、鎮壓等促弱轉壯關鍵技術指導,助力麥苗及時轉壯。
由于去年冬天溫度偏高,今年春季,河南衛輝市的麥田病蟲害比往年大大增加。今年2月底,一對一幫扶劉建儒的農技專家許海濱,在麥田里第一次發現了金針蟲。
河南省衛輝市農業科技專員 許海濱
用治地下害蟲的藥,得有技術啊,然后在你澆地48小時之前,然后把它撒到地里面,然后澆水
為了確保夏糧生產,中央又拿出16億專項資金,用于小麥“一噴三防”全覆蓋。“一噴三防”就是在小麥灌漿期噴施葉面肥、生長調節劑和殺蟲殺菌劑,起到防干熱風、防早衰、防病蟲的效果,是一項有效的防災增產措施。
除了中央補貼,各地也力所能及地對種糧農民給予了補助。農民享受到了化肥補助,農藥補助,還有免費實施的“一噴三防”。人努力、政策好、天幫忙,經過多方努力和全周期的精細管理,河南、山東等地的晚播小麥打了“翻身仗”,闖過了抗秋汛、促弱苗、防治病蟲等多個關口,實現了穩產豐收。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 呂修濤
今年中央實施一噴三防全覆蓋的補助政策,應該說在今年的小麥增產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年實現了3.36億畝的冬小麥的全覆蓋,我們專家在多地實驗表明,噴過之后全國平均來看千粒重可以增加0.45克,相當于增產糧食30多億斤。
這里是河南南陽鎮平縣的四萬畝優質小麥標準化示范田,甘立新是當地的種糧大戶,也是這優質小麥示范田的種植戶之一,他今年種了700畝優質小麥。6月2號,天氣晴好,甘立新抓住時機搶收。今年甘立新種的小麥大豐收,每畝地平均產量有1200斤。
河南南陽種糧大戶 甘立新
產量質量都很好,色澤光亮,顆粒飽滿
甘立新的小麥品質很好,經過現場測定,達到了一級麥的標準。
河南南陽種糧大戶 甘立新
得益于六統一,種子統一購進,播種是統一的
甘立新所說的“六統一”,是指統一供種、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統一儲存和統一加工,正是“六統一”中的標準化科學種植模式,讓甘立新今年的小麥不僅獲得了豐收,品質也有了提升。說起來,這套模式在甘立新播種前,從一開始的土壤監測就已經用上了。
河南南陽某食品企業總經理 常旭東
到地里對他們土壤情況進行一個測量,對土地肥力,對土地各種礦物質元素進行一個測量,他缺乏什么樣的元素,就供應什么樣的原料。科學種植,科學施肥。
莊稼種得好,種子是關鍵。甘立新的示范田,種的是種植合作社統一提供的河南省優質小麥種子。
河南南陽種糧大戶 甘立新
這是我們工作交流群,平時我們在這個群里接受專家的指導,每到小麥種植關鍵時期,我們都是按照專家的管理要求采取相應措施進行管理,用藥用法用量,用藥時間這都統一制訂標準。
甘立新說,現在種地,不僅有統一供應的良種,全程的科技指導,而且從播種、施肥、噴藥到收割,全流程實現了機械化,種地更精細更規范,這也促進了小麥品質的提升。小麥優質優價,農民也得到了實惠。
河南南陽種糧大戶 甘立新
每斤小麥加價8分到1毛錢,700畝地,今年增收15萬塊錢以上。
今年,我國推廣了中麥578、鄭麥379、西農511等一批主導品種,選擇200多個縣開展小麥綠色高質高效行動。 據初步統計,今年全國夏糧小麥優質化率達35.8%,比去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 呂修濤
應該說小麥的品種的優質化率在穩步提升,優質品種的覆蓋率也在增加,今年優質小麥的比例進一步增加 。今年的小麥長相清秀,品質非常好,籽粒飽滿,顏色鮮亮。今年一等麥的比例也是近幾年最高的一年,質量非常好,而且不完善粒和病粒率,也是這幾年比較低的一年。
十幾億人口要吃飯,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尤其在國際形勢復雜嚴峻、國內經濟承壓的背景下,穩住糧食安全底線,就穩住了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壓艙石”。當夏收順利完成,金黃的麥浪退去,大片的土地上又搶種了嫩綠的水稻、玉米等秋季作物。截至6月21日,全國夏播糧食作物已完成意向面積的89.9%。分作物看,中稻栽插近九成半、夏玉米播種過九成、夏大豆播種過七成,晚稻育秧已完成意向面積6.7%。每一分耕種的辛勞都蘊藏著對秋收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