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自产拍免费视频,中文精品字幕电影在线播放视频,亚洲自国产拍,欧美 国产日韩 综合在线

新聞中心 > 社會 > 正文

97歲老人讀老年大學30年 妻子去世后與女兒成同學

2018年09月11日08:18  來源:成都商報

5034

 (原標題:迷人的老年大學?97歲老人一讀30年 妻子去世女兒成同學)

 9月4日上午,綿陽市老年大學詩詞楹聯班,97歲的馬老參加了開學第一課,他已經在這里學了30年。坐在他前面的學員,是他已經60歲的女兒馬莉。而5年前,馬老的同學中還有他的老伴兒,兩人攜手同上老年大學25年。

 在綿陽老年大學里,學習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學員不在少數。據學校統計,今年共有學員逾8000人次,其中三分之二以上是“老學員”,這成了老年大學近幾年“一位難求”的重要原因。目前,綿陽老年大學已開始實施學年制教育,減少“留級生”。同時,增加班級、調整教學時間段,并計劃實行微信報名,從而提高教育資源利用率。

 專家指出,終身學習的時代已經到來,但老年人不斷增加,配套的老年大學學位還沒有跟上,這需要家庭、社會、機構甚至市場,各方面的充分參與和協作,滿足老人們的精神價值追求,增添老人們的心靈歸屬感。

 故事1

 學員:馬老97歲 學齡:30年

 一家癡迷

 老伴兒去世后,97歲老人和女兒成同學

 綿陽老年大學創辦于1987年,至今已有31年。時年64歲的趙阿姨,成為第一批學員。剛開始,學校所辦的班并不多,僅有唱歌、二胡等少數課程。在趙阿姨的帶動下,老伴馬老第二年也成了學員。

 馬老的女兒馬莉今年60歲,她介紹,剛開始時,只要是學校開設的課程,父母都會報名學習,后來學校越來越大,課程也越來越多,包括太極、畫畫、詩詞楹聯等等,父母都報名學習,每天過得很充實。

 “父母對老年大學有一種癡迷,最初我看不起,現在也迷上了,每天都會來上課。”4日下午,剛剛上完本學期第一節舞蹈課的馬莉說,這一切的改變,都源于她父母的影響。

 馬莉說,過去,她經常為上老年大學的事跟父母爭吵,特別是父親對于老年大學的癡迷,簡直到了忘我的境界。

 “父親還是班長、會長,長期需要電話聯系同學、組織各種活動等,雖然我們沒有住在一起,但我要給他們交電話費,那時電話費還很貴,我就數落爸爸,但他根本不為所動,要么不回答,要么直接把自己關進書房不讓我進去。”馬莉說,每次讓父親抄水電氣表交水費時,只要父親在做跟老年大學有關的事,他統統拒絕,“我們又免不了爭吵兩句。”

 2012年,接近退休的馬莉跟隨父母來到老年大學,她想看看父母為何如此癡迷。這一去,馬莉從旁聽開始,到完全癡迷其中,對詩詞楹聯、跳舞、器樂等很著迷。

 “2013年母親去世,享年90歲,已在老年大學學習了26年。年邁的父母在學校內攜手學習,成為學校的一道風景。”馬莉說,父親并沒有因此而中斷學習,但因為已經97歲,只能學習詩詞楹聯了,至今已有30年。“我現在報了十幾個班,每天都會來學習,而且在詩詞楹聯課堂,我跟父親還是同學呢!”

 故事 2

 學員:胡世菊 70歲 學齡:10年

 不想離開

 沒有人因為我不識字排擠我,都在鼓勵我

 5日上午,70歲的胡世菊老人在綿陽老年大學教師公示欄前看老師的名字,對于不認識的字,她還會請教旁邊的同學。她已經在這里學習10年了。而10年前,她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

 胡阿姨是土生土長的綿陽人,以前在一家食堂打掃衛生等工作,沒上過學的她根本不識字。退休后,女兒一家到成都生活,雖然多次喊她到成都一起生活,都被她拒絕。在胡阿姨看來,成都人生地不熟,自己又不識字,很難融入進去,因此堅決留在綿陽。

 10年前,胡阿姨經朋友介紹來到了老年大學,先上了一學期的書法班,現在又在學習古箏、二胡等課程。

 “沒有人因為我不識字就排擠我,反而都在鼓勵我。現在我每天早上出門后,一天都待在學校里,和老年同學們一起學習,還可以聽他們擺各種事情,直到晚上才回家休息。”胡阿姨說,現在她基本上把學校當家了,“我準備再學習幾年。”

 綿陽老年大學教務科科長鄔娜介紹,在老年大學里,學習了幾年甚至十幾年的不在少數,有的老人報一門課程,有的老人報多門課程,報的課程較多的,一周除了周末都在學校。

 故事 3

 學員:邱運策 70歲 學齡:3年

 終結孤單

 學習畫畫,還會出去采風,感到很充實

 70歲的邱運策老人,以前在一家公司工作,退休后閑來無事,進入老年大學學習。剛開始邱大爺學習繪畫,學了三年后,因為畫作要落款簽名,他覺得自己的字不太好,于是又報名學習書法。

 “退休后,生活圈子、交際圈子就小了很多,而且兒女都有工作,沒得時間相處。這里人多,有人聊天,一起學習畫畫,還會出去采風,學校也要舉行畫展,感到很充實,也會覺得自己還有價值。”邱大爺說。

 王樂平阿姨進入老年大學,更多是在認識朋友。她介紹,因為工作一直在廣元,到綿陽居住后,他們只認識同住一個小區的十幾名原單位同事,對于綿陽這座城市并不了解。

 “在老年大學可以認識太多的同齡老人了,通過同學們的介紹,對綿陽逐漸有了深刻的認識,每天交流的對向,也不再局限于以前的同事。現在朋友很多,剛開始的孤單感早已不存在了。”王樂平告訴記者,現在的她,加入了一個公益團隊任副團長,還是各種公益活動的主持人,“我從葫蘆絲普通班考進了葫蘆絲演藝班,還報名學習聲樂、走秀等,生活不再孤單,而且還能真正學到東西。”

 一位難求

 超8000人次的學員中

 老學員占三分之二以上

 數百老人排隊上不了學

 “請問舞蹈班可以報名嗎?”“已經報滿。”“請問聲樂班還可以報名嗎?”“報滿了。”……4日下午,綿陽老年大學報名處,仍有老人前來咨詢,但得到的答復均是“已經報滿了”。

 綿陽老年大學提供的資料顯示:該校今年開設文學、美術、聲樂、器樂、舞蹈、健身六大系32個專業,158個教學班,學員逾8000人次。“有的學員同時報了幾個班,在這超8000人次的學員中,老學員占了三分之二以上。”綿陽老年大學教務科科長鄔娜介紹,老學員們一放假就開始報名下學期的班級,這就使得新學員在8月底報名時的名額有限了。

 在綿陽老年大學常務副校長趙永龍的手機上,有兩段十秒鐘的視頻,內容就是8月30日報名現場的情況。成都商報記者看到,報名服務大廳里,眾多老人在排隊等候報名。趙永龍介紹,因為班級名額有限,當天至少有好幾百人沒有報到名。

 4日下午,62歲的蘇大媽幾天內已是第三次來老年大學,她想報民族舞蹈班,但至今沒有空余名額。蘇大媽介紹,8月30日報名當天,她早上7點鐘就去排隊,結果報名大廳里早已等候了數百名老人。

 馬莉雖然是老學員,但是她想上學校新開的普通話班。報名當天,她早上4點起床,5點半就乘坐第一趟公交車出發,第一個來到老年大學排隊報名。幸運的是,她如愿以償。

 學校出招>

 實施學年制 減少“留級生”

 趙永龍分析,對老年人而言,到老年大學學習不僅是一個獲得知識、提升自我的有效渠道,更由于年輕人不能天天陪父母,加深了老人對精神空巢的恐懼。

 “目前綿陽城區老年人高達20多萬,綿陽市老年大學只能容納6000多人,而老學員又占據了很大一部分,留給新生的名額就不多了。”趙永龍說,隨著老人越來越多,近兩年老年大學出現了“一位難求”的現象。

 趙永龍介紹,為了讓更多老年人有機會學習,綿陽老年大學已開始實行學年制,即規定每個專業學習的年限,將其分為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有的專業學習3年,多的學習6年,老人在所在專業學完后就畢業,減少“留級生”,同時也可以解決教學內容重復的問題。

 “雖然有這樣的規定,但很多老人學完了這個專業,又去報名另外的專業,就是不想離開老年大學。目前,我們也在增加班級,調整學習時段,比如受歡迎的專業就增加班級,而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調整學習時段。”趙永龍說,這學期最吃香的聲樂和舞蹈專業,各增加了6個和7個班。下學期,學校還準備實行微信報名,大家的機會都是均等的,而且可以避免老人長時間排隊等候。

 專家分析

 滿足老人需求

 需家庭、社會、機構等多方參與

 北京師范大學特聘心理專家劉琳琳認為,老年人因為生理機能逐步衰退、生活圈交際圈有限、子女忙于事業或小家庭等因素,生活相對比較單調,心理感覺孤獨寂寞,不被重視尊重,對生活容易感到悲觀、憂郁。想做一些事情卻不知道如何去做,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這會讓老人價值感降低,情緒焦躁。同時,離開熟悉的生活環境、遠離曾經眷戀的工作崗位與職場環境、回歸家庭照顧孫輩……這些都會讓老人們感覺到無所適從。

 而老年大學的存在,各種興趣班的興起,讓他們很輕松負擔學費,又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學朋友。老年大學對老人們來說,既是一個心靈的歸屬地,又是價值感的重建港,還是言志抒懷的好地方。脫離柴米油鹽的世俗生活,老人們在這里能夠放飛心靈,成長自我,脫離煩惱,甚至圓夢曾經的遺憾。

 不過,劉琳琳表示,老齡化社會中,老年人不斷增加,配套的老年大學學位卻還沒有及時跟上。終身學習的時代已經到來,“一位難求”,恰恰表明老年人的心理需求——需要一個實實在在的學位來給他們安放躁動的老年“又一春”。

 老年人的子女,可能是忙于事業、家庭、子女教育和老人養老的“三明治中年”,也可能是同樣步入老年的年輕老年人,很難分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耐心,給老年人充分的心理滋養和情感關懷。這就需要家庭、社會、機構甚至是市場,各方面的充分參與和多方協作。

 劉琳琳建議,老年大學可以多給老人以施展才華、展現魅力、彰顯價值的機會和舞臺。做好老年大學校友會組織工作,定期開展聯誼會、志愿服務,讓老人們發揮余熱,收獲成就。也可以多和教育機構、年輕的大學生組織進行合作,開辦更多的班次,滿足老人們學習、進步、交友的需求。更可以組織老人學員的“家長會”,邀請老人們的子女來觀摩他們的學習生活,讓子女后輩更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和生活、學習現狀。

 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老師曾德強也建議,除了老年大學需要想辦法增加名額外,基層社區可以充分利用社區的各種活動室等,組織相應的活動,讓老人能交到更多朋友,減少孤獨感,增強歸屬感。同時,一些高校以及相關事業單位,也可以多開辦一些公益的講座,舉行一些公益的活動,讓更多的老人可以參與其中。

文章關鍵詞:老年大學 學習現狀 城區老年人 老人學 學年制 責編:邵恰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網癮老年”需要全社會正視與呵護

    幾年前,看到子女整天抱著手機,一些上了年紀的父母會很不解,有的甚至會加以斥責。總之,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后,老年人“防沉迷”已是全社會都須共同面對的話題,“網癮老年”需要得到全社會正視與呵護。

  • 讓老年生活有滋有味(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走進甘肅金昌市養老康復中心八冶康頤醫養公寓,正趕上一場熱鬧的慰問演出,臺上節目精彩紛呈,臺下老人喜笑顏開。截至今年8月底,南壩鄉共建成公建民住住房80套,已入住48套;金昌市已建設公建民住集中居住點房屋920套。

  • 助力“老有所學” 我國老年大學將有“統編”教材

    記者31日從中國老年大學協會了解到,該協會將于年內推出一批老年大學全國性教材,從而結束我國老年大學沒有“統編”教材、課程設置“各自為戰”的歷史。

  • 收費低廉、課程豐富、靠近社區 老年大學“一座難求”

    中國正處于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截至2018年底,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5億人。退休的老年人如何利用閑暇時間?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少老年人不再單純滿足于“老有所養”,而是追求“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提供書畫、攝影甚至英語培訓的老年大學正在成為很多老年人的“時髦選擇”。

  • 老年大學手機班里擠滿銀發低頭族 冀融入子女“朋友圈”

    看病云掛號、車票網上搶……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生活越來越便利,但很多年邁的老人因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被技術鴻溝隔絕在便利生活之外。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