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04日17:14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呼和浩特1月4日電(記者任軍川、哈麗娜)在草原上的房屋內建造帶有沖水式馬桶的衛生間,這是牧民楊金華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的廁所革命,將草原牧戶的這一心愿變成現實。
47歲的楊金華是正藍旗桑根達來鎮公司嘎查牧民,過去由于家里沒有衛生間,上廁所是她和其他草原上的婦女最犯愁的事兒之一。“公共旱廁環境差,去一趟得10多分鐘,尤其是冬天廁所四處透風,上一次廁所感覺要凍僵。”楊金華苦笑著說。
內蒙古草原地廣人稀,沒有固定的廁所,隨著草原牧民逐漸實現定居,2013年,內蒙古在牧區推廣簡易廁所,草原上首次出現了用石膏板圍起來的小旱廁;到了2015年,石膏板小旱廁升級為磚砌旱廁,分男廁、女廁,政府免費提供磚和水泥;2016年,牧區廁所革命實現了飛躍,由室外走進室內,越來越多的牧戶安裝上了沖水式廁所,政府給予相應的補貼。
2018年,正藍旗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廁改試點旗縣,在全旗推進農村牧區廁所建設改造工程。正藍旗住建局副局長牛存寶介紹,農牧區廁改以農牧民意愿為主導,對具備水沖式戶廁改造條件的推廣水沖式戶廁;對不具備條件的,如室內空間不夠的住戶可先建設與主體房屋連接的附屬房后,再建水沖式戶廁的模式。另外,對不具備水、電條件,或群眾不愿選擇水沖廁所,可選擇免沖原位降解戶廁,政府為每戶提供3000元建設補貼。
牛存寶介紹,目前,正藍旗已有175戶農牧戶家建設了沖水式戶廁,21戶農牧戶家建設了免沖原位降解戶廁,改造完成1座公廁。
與楊金華一樣,那日圖蘇木巴彥塔拉嘎查的李玉軍也對政府推進的廁所革命贊不絕口。2002年,李玉軍一家搬到巴彥塔拉嘎查生活,他的房屋只有60平方米,分內屋、外屋和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廚房。由于房屋面積小,沒有多余空間,施工隊為李玉軍家建設了使用面積22平方米的附屬房,其中7平方米改造成衛生間,其余空間李玉軍可自由利用。
李玉軍說:“廁所革命不僅解決了家里人上廁所難問題,還幫我改善了居住條件,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
目前,內蒙古已將農村牧區改廁與危房改造項目相結合,加快農牧區衛生廁所建設進程,到2020年底,農村牧區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5%左右。
”走進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化德縣朝陽鎮民樂村,鄉間瀝青路兩旁,一棟棟蔬菜大棚整齊排列,綠油油的蔬菜向人們展示著蓬勃的生命力。到年底,計劃實現所有貧困旗縣通高速公路或一級公路,全面建成“外通內聯、通村暢鄉、班車到村、安全便捷”的農村牧區交通運輸網絡。
近年來,遼寧省遼陽市遼陽縣劉二堡鎮前杜村通過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帶動鄉村人居環境改善。新華社記者 楊青攝 近日,2019年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監測報告出爐,浙江省以96.39分的成績名列第一。
記者日前從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等部門獲悉,內蒙古堅持目標導向,瞄準各類貧困群體精準推進產業扶貧,切實提高脫貧成效和質量。烏蘭察布市是內蒙古貧困程度最深的盟市,原有的8個國家級貧困旗縣、2個自治區級貧困旗縣現已全部摘帽,還有2460名未脫貧人口。
烏蘭牧騎,活躍在內蒙古農村牧區間的流動文藝小分隊,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為廣大農牧民送去歡樂。新年前夕,烏蘭牧騎隊員來到在呼倫貝爾冬季那達慕,和牧區群眾一起唱起《我的祖國》,祝福祖國更加美麗更加繁榮。
目前,自治區交通運輸廳完成農村公路建設里程12462余公里,已超額完成今年農村公路建設任務,全疆絕大部分行政村已通了柏油路,許多村內巷道也完成了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