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14日14:55 來源:華商報
華商報訊 買房人劉某通過中介購買張某一套總價185萬元的商品房,簽訂合同辦理網簽之后給其100萬元購房款(含定金)。后因房價上漲張某要求退還劉某定金及房款無果后,向房管部門舉報中介資料造假,隨后網簽被撤。西安市中院認定,簽訂購房合同為雙方自愿所為,要求賣方履約。
售出之后感覺房子賣便宜了
說起賣房,長安區一小區業主張某有些懊悔。她稱,2018年年初,通過中介公司將一套140多平方米、成交價為185萬元的商品房,賣給買房人劉某。2018年1月12日,她和劉某以及中介公司三方簽訂《房屋買賣三方合同》和《西安市二手房買賣合同》。當年2月2日,她與劉某雙方辦理網簽,并簽訂《西安市存量房交易結算資金監管協議》,協議簽訂后,劉某向她支付了100萬元。
張某稱,2018年春節后西安市房價不停上漲,她回家過春節時親戚朋友都覺得房子賣便宜了,再加上她當時不具備賣房資格,于是提出給劉某退還雙倍定金20萬(張某稱定金原本是10萬)及余下房款,但購房人劉某不同意。
舉報賣房資料造假
網簽被撤銷
張某稱,劉某與她多次交涉無果后,將她起訴到長安區法院,要求法院判決其繼續辦理過戶手續及騰房。長安區法院進行了調解,并下發《民事調解書》,要求雙方繼續履行《西安市二手房買賣合同》《西安市存量房交易結算資金監管協議》,買房人劉某在原購房款185萬元價格的基礎上,增加5萬元給張某。
長安區法院同時要求,張某在收到《民事調解書》后繼續辦理完過戶手續及騰房。
據張某描述,為阻止法院執行,她向長安區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實名舉報,在銷售房屋過程中中介偽造劉某銀行流水。2018年7月,長安區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給公安長安分局移交了中介公司涉嫌偽造二手房交易資料案。7月17日,該涉案中介公司員工被公安機關傳喚,并被行政拘留3日。
2018年10月16日,長安區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依法注銷網簽,并撤銷資金監管。同時,取消購房人劉某在西安市5年內的購房資格。緊接著,賣房人張某,拿著這些處罰決定書,以購房人劉某涉嫌欺詐為由,請求西安市中級法院對《西安市二手房買賣合同》《西安市存量房交易結算資金監管協議》予以撤銷,請求法院支持其不予退還定金的請求。
買方稱多次折騰后被限制購房資格
1月13日下午3時許,買房人劉某直呼這一次的買房太冤了。為了買這一套房,不僅將家中以前住房賣了,此次購房支付了100萬元,卻無法正常入住。
劉某告訴華商報記者,2018年初,通過中介公司買了張某的房子,與張某、中介公司三方簽訂了《房屋買賣三方合同》和《西安市二手房買賣合同》。當年2月2日,她與劉某雙方簽訂《西安市存量房交易結算資金監管協議》以及網簽手續,協議簽訂后,她向張某支付了100萬元,剩余的85萬元款項按照三方約定,過戶完畢后交付。因考慮張某還有小孩,所以當時就沒有讓張某及時騰房,沒想到自己的仁慈態度,給后續房屋交割帶來這么大的后患。
劉某表示,家中原住房賣了,自己也因此錯過了最佳的買房時機,當時《房屋買賣三方合同》里面約定得很清楚,100萬元首付款里面有30萬元是定金。張某不繼續履行合同辦理后續交割,無奈之下只能求助于法院。劉某稱,即使在長安區法院調解時,賣房人張某也同意其在原房款上增加5萬元后,雙方繼續履行合同。但法院調解之后,張某又向長安區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舉報中介造假,導致網簽被撤銷,她被限制購房資格。
而中介公司后來在西安市中級法院發表意見稱,房屋買賣合同是三方真實意思表示,張某和劉某私下委托中介公司工作人員制作虛假銀行交易明細,張某與劉某對該明細單都明確知曉。長安區人民法院調解書也是三方真實意思表示,該房屋現已符合相關過戶政策,原審調解書不存在違法情形。
西安中院:簽訂購房合同為雙方自愿所為
2018年12月24日,西安市中級法院下發民事裁定書,經審查認為,當事人無論在日常民事活動中還是在民事訴訟活動中,均應真實表達自己的內心意思并恪守誠實信用原則。
本案原審中,劉某與張某經原審長安區法院組織調解,雙方自愿達成調解協議,并在庭審筆錄上簽字捺印,并簽收了原審調解書。上述行為均系賣房人張某自愿所為,并未發現原審調解存在違反自愿原則的情形。
另查明,簽訂涉案房屋買賣合同時,張某的房屋不符合西安市二手房交易政策,但現在已符合二手房交易政策。
西安中院認為,張某作為涉案房屋原所有權人,在簽訂涉案二手房買賣合同以及房屋買賣三方合同時,明知其房屋不符合西安市限售政策規定的上市交易條件,仍然與買房人劉某簽訂房屋買賣合同,該合同中并未約定張某應承擔辦理網簽所需費用,但張某卻向中介公司員工支付了“辦網簽的費用”,由此可見,其對于中介公司員工所謂的“操作”方法應當是明知的,并不能認定購房人劉某對張某構成欺詐。
現購房人劉某雖被限制購房資格,但并不意味著原審調解書無法履行。綜上,原審調解并不存在違反自愿原則的情形,調解協議內容亦不違反法律規定。賣房人張某的再審申請不符合民事訴訟法第兩百零一條規定的情形。
1月13日下午,購房人劉某表示,她已經向西安市中級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前兩天晚上突然停水了,我以為是欠費了,問了物業才知道是房東讓停了,說是聯系不到中介了。萌萌告訴記者,在此期間,曾與其簽合同的一位中介從該公司辭職離開,并告知其“有事可找該公司同事劉婷”。
近日,東方今報新聞熱線(0371-65830000)接到鄭州市江同學求助,稱其在金水區租房時遇上“黑中介”,事先商量好的短租房變成了長租房,如果不續租或轉租就無法退還押金。7月10日,江同學向記者提供了一份租房合同,顯示房間的租賃日期自2020年6月21日至2021年3月10日,共計8個月又18天,到期后將房屋按約定條件交付。
交了1萬中介費,拿了65萬解押款,可現在房子又被房東租了出去,別人在使用,這讓董先生和家人感到十分糟心。董先生的家人認為,出現這樣的事情被騙65萬,中介公司負有責任,買賣沒有做成,中介也應該退還1萬元中介費。
盡管上海伊致國際家政公司工作人員拿出了一份雇傭外籍保姆的合同,但他聲明,這個合同是不合法的,因為外籍保姆來中國本來就不合法。由于消費者雇傭的是無合法身份的外籍保姆,本身也存在過失,因此,損害消費者權益,甚至合謀詐騙消費者的事件,也層出不窮。
二手車掛在網上賣,以為中間商不會賺他的差價,在成都工作的朱先生卻遭遇天價中介費。“開了4年的牧馬人,賣26萬,過戶后才發現,中介扣去7.8萬中介費。”朱先生很是后悔,他懷疑,中介提供的三份合同上有貓膩,而自己只看了其中一份:“我看的那份沒寫有中介費(服務費),就都簽了。”
中介以每月1100元按月付給房主租金,而另一邊合同中介卻以每月500元租給租戶,但是需要年付款。警方通過判斷分析,永勝地產公司三名經營人張某、王某以及唐某涉嫌詐騙,為的就是以租房托管業務為名,利用他人的房屋騙取租房人的大額租金。
近日,鄭州市民呂先生反映,自己租的房子到期了,在沒有任何違約的情況下,房屋中介卻不退他的1000元押金,原因是公司賬上沒有錢。押金收據 呂先生說,期間他多次到中介公司協商退押金的事情,對方一直稱公司賬上沒有錢,需要等等,等了一個多月沒有結果。
上海的張先生最近很郁悶:他出售一套房子,在A中介掛牌3個月無人問津,但在B中介掛牌不久就迎來好幾撥看房者。“新華視點”記者近期調查發現,在二手房交易市場,“假談”已成為不少中介機構促成交易的手段,有的機構還專門培訓“假談”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