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9日11:18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雄偉的長城腳下,美麗的媯水河畔,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拉開大幕。
“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走到了盡頭,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昭示著未來。”“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 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立足美麗地球家園,著眼人類命運共同體,科學闡釋五個“追求”,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與路徑,注入了情懷與精神,發起了同筑生態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展之路的倡議。
恩格斯曾這樣寫道,“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為不毛之地。”世界生態文明史告訴我們,無序開發、粗暴掠奪,人類定會遭到大自然的無情報復;合理利用、友好保護,人類必將獲得大自然的慷慨回報。中國的綠色實踐便是“大自然的慷慨回報”最好例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放眼微觀,更能感受變化的實質。有的企業淘汰落后產能,轉型新材料研發,開啟的是“以前按噸賣,如今按克賣”的企業新生;有的城市將生態包袱化為生態資源,成功實現了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轉變。凡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踐行好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不僅不會因生態環保而遲滯,反而更具活力、質量更高。中國綠色發展的成就啟示世界,綠水青山,從來都不是金山銀山的“攔路虎”,而是“敲門磚”。
然而,我們面臨的挑戰是艱巨的。全球工業化進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也產生了難以彌補的生態創傷。唯有以熱愛自然的情懷撬動追求綠色的執著,發揚科學治理的精神,地球家園才能永葆生機活力。堅持幾十年如一日植樹造林,塞罕壩人民將昔日“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變成了“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子承父志、世代相傳,騰格里沙漠南緣的6位老漢硬是在沙海造出了綠洲;綠染大漠,人進沙退,庫布其幾十年治沙,生動地闡釋了什么叫治沙又治窮的“綠富同興”生態經濟學……正是這種只爭朝夕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堅守,實現了這樣的成就:全球從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綠化面積中,約四分之一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全球首位。而成就背后科學治理的制度建構與方式方法,向世界展示了生態文明建設應該如何決策、如何行動。
人類同住地球村,在自然的庇護中同呼吸、共命運。建設美麗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沒有哪個國家是旁觀者。正如習近平主席所強調的,“唯有攜手合作,我們才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海洋污染、生物保護等全球性環境問題,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近年來,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環境事務治理,日益成為建設美麗地球家園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積極維護者、建設者、貢獻者。從引導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協定》《斐濟實施動力》等重要成果文件的達成,到倡議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再到在中非合作中承諾“絕不以犧牲非洲生態環境和長遠利益為代價”……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共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正是全球生態治理的中國方案。
“山巒層林盡染,平原藍綠交融,城鄉鳥語花香。這樣的自然美景,既帶給人們美的享受,也是人類走向未來的依托。”習近平主席的詩意表達,寄托著對未來的期望。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今天,美麗中國的畫卷正在鋪展開來;未來,全世界攜手合作、并肩同行,我們就能讓子孫后代既能享有豐富的物質財富,又能遙望星空、看見青山、聞到花香。
一系列優秀的文化產品噴涌而出,一批規模化、實力強的文化企業逐漸成長,市場結構不斷優化,產業發展迎來了一個個新的增長點。奮進“十四五”,必須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嫦娥五號任務一共持續20多天,總的來說是:一發、一落、一采、一升、一會、一回;其間還涉及探測器的四個組成部分的多次分離組合。此次嫦娥五號探測器的交會對接首先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引力環境。
嫦娥五號任務一共持續20多天,總的來說是:一發、一落、一采、一升、一會、一回;其間還涉及探測器的四個組成部分的多次分離組合。此次嫦娥五號探測器的交會對接首先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引力環境。
一系列優秀的文化產品噴涌而出,一批規模化、實力強的文化企業逐漸成長,市場結構不斷優化,產業發展迎來一個個新增長點。………… 一系列行動更好地提高了文化產業發展給群眾帶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安定公平的市場環境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著陸后全景相機環拍成像。“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后拍攝的圖像很快被播放,最后一幀顯示出探測器的一只腿在多塵的月球表面上投下了陰影。
“十三五”以來,科技部會同中國科學院,組織近百家科研院所、高校、企業近千名科研人員,經過艱苦攻關,成功完成“奮斗者”號的研制工作。11月10日8時12分,“奮斗者”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標志著我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 11月24日4時30分,“嫦娥五號”探測器升空,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報道說,以中國古代月亮女神命名的“嫦娥五號”任務,將收集月球土壤,幫助科學家了解更多關于月球的起源和形成。
當地時間11月23日,總部位于日內瓦的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最新《溫室氣體公報》指出,2019年二氧化碳含量又出現了突飛猛進增長,全球年度平均值突破了百萬分之410的重要門檻。塔拉斯指出,2015年全球二氧化碳濃度突破百萬分之400,僅僅四年之后就突破了百萬分之410,這樣的增長速度在歷史記錄上從未見過。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1月24日22時06分,嫦娥五號探測器3000牛發動機工作約2秒鐘,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修正,繼續飛向月球。截至第一次軌道修正前,嫦娥五號探測器各系統狀態良好,已在軌飛行約17個小時,距離地球約16萬公里。
國家主席習近平22日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利雅得峰會“守護地球”主題邊會上致辭。11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利雅得峰會“守護地球”主題邊會上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