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15日08:2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曾有網絡主播做“偽慈善”,直播結束后就收回捐款
網絡捐款,你還信嗎?(網上中國)
點擊、付款、轉發……只需輕輕地動動手指,你就可能為另一個家庭帶來希望。在朋友圈,為患病親友等籌款的網絡求助信息,你一定不會陌生。近年來,“輕松籌”“愛心籌”等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快速發展,為連接網友愛心、助力善款籌集提供了便利。然而,這一新的募捐形式卻屢次被曝信息失真、審核不嚴,引發公眾對網絡募捐誠信問題的討論。
審核標準引來爭議
近日,某相聲演員因網絡募捐事件陷入了輿論漩渦。據悉,年僅33歲的他因突發腦溢血住院,其家人在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水滴籌”發起100萬元籌款項目,熱心網友紛紛幫助捐款、轉發。這本是一件令人同情的事,但有網友指出這位相聲演員在北京有兩套房、一輛車,還有醫保。盡管其妻子回應稱家中兩套房均為父母名下的公租房,自己無權限轉賣,并列舉證據證實其并非騙捐。然而,這一爭議事件把公眾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上。
什么樣的人可以發起大病求助?工資收入、房屋財產、車輛財產等個人或家庭資產怎樣核實?網友提出的這些疑問指向了當下網絡救助平臺的漏洞所在。據了解,目前,“輕松籌”“水滴籌”“愛心籌”等主要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在信息審核上并不能保證100%真實或準確。三大平臺在《個人求助信息發布條款》《用戶協議》和《隱私政策》等相關條款中均有聲明——平臺并不能保證發起人信息的完全真實或完全準確,捐款人應理性分析、判斷后決定是否捐贈、資助。
這一局限既來源于籌款平臺審核機制的不足,也來源于實際操作中的困難。“輕松籌”聯合創始人兼總裁于亮指出,個人身份、銀行賬戶、醫院病情等可以通過人工去核實,但家庭資產只能靠患者及家屬自證。資產可能在個人名下,也可能在家庭名下,想要準確地查詢實屬不易。
至于什么樣的人應該得到救助,更是沒有統一的標準。有些本是赤貧家庭,再遇到家人重病無疑是雪上加霜;而有些僅僅只是家有病人,想要維持此前正常的生活水平而已。在尚未健全的審核機制下,不同家庭狀況的人在同一平臺發出眾籌,難免引發爭議。
“騙捐詐捐”透支網友信任
截至目前,民政部指定的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共有20家,在2018年共有超過84.6億人次網友點擊、關注和參與,募集善款總額超過31.7億元,同比增長26.8%。參與度之高,體現了人們慈善意識的提升。互聯網眾籌,籌的不僅是金錢,更有無數網友的善意和信任。然而,諸多爭議事件的發生,也使這些善意和信任慢慢被透支。
2016年,深圳媒體人羅爾為自己患有白血病的女兒發文《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籌款,刷爆朋友圈,最后卻被曝出羅爾本人名下有3套房產。同年,多名網絡主播被指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某農村做“偽慈善”,直播結束后就收回捐款,甚至還為增加效果往孩子臉上抹泥。此類“騙捐”“詐捐”事件,使網絡募捐誠信度遭到質疑。
此外,還有人發現,部分電商平臺存在制作虛假材料的產業鏈。為騙取醫保社保和捐款,一批制作虛假病歷、票據材料的黑色產業滋生。門診全套病例、住院全套病例甚至病情嚴重程度都可根據個人定制,還配有專業寫手撰寫籌款文案、商家負責推廣,以便獲得更多網友的關注和捐款。這些都是互聯網募捐行業健康發展的阻礙。
“眾籌平臺提高自身審核水平的同時,有關部門應加大源頭治理,嚴厲打擊販賣兜售虛假病歷等行為。”于亮說。
維護網絡慈善公信力
其實,早在2016年,民政部等四部委就聯合印發了《公開募捐平臺服務管理辦法》,其中第十條明確規定,個人為了解決自己或者家庭的困難,通過廣播、電視、報刊以及網絡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發布求助信息時,廣播、電視、報刊以及網絡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應當在顯著位置向公眾進行風險防范提示,告知其信息不屬于慈善公開募捐信息,真實性由信息發布個人負責。
針對此次那位相聲演員網捐事件,民政部回應稱,個人求助不屬于慈善募捐,不在民政部法定監管職責范圍內,但由于影響到慈善領域秩序規范,民政部將引導平臺修訂自律公約,針對群眾關切持續完善自律機制,也將動員其他平臺加入自律。
“水滴籌”創始人沈鵬回應稱,“水滴籌”未來會更嚴謹,更加多維度地進行風險控制,并將聯合其他眾籌平臺對自律公約進行迭代。他表示,用假病歷等虛假資料去騙錢的是極少數,籌款人大多是真實的,不希望大眾被個別負面案例誤導。
隨著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快速發展,進一步規范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勢在必行。此前,民政部公布了《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基本技術規范》《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基本管理規范》兩項推薦性行業標準,對募捐主體、平臺責任作了規定。2018年10月,“愛心籌”“輕松籌”“水滴籌”3家平臺聯合簽署發布《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臺自律倡議書及自律公約》,健全事前審查、提款公示、在線舉報等功能,建立求助人“黑名單”,旨在強化信用約束,提升公開透明,歡迎社會監督。
但同時也要看到,對于一個網絡平臺來說,在對存款、房產、車輛等個人或家庭信息的審核中,客觀上確實有一定的難度。要讓網絡慈善事業健康發展、讓網絡平臺承擔起責任,也要給予他們必要的幫助,建立起一個互聯互通的信息核對網絡。讓公眾愛心不被過度消費,從而維護網絡慈善的公信力。(何欣禹)
10月17日,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版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該法自2021年兒童節施行。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專門增設網絡保護章節,增加了對網絡游戲、直播、音視頻以及智能硬件等互聯網軟硬件產品的具體法律要求。
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13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進行第三次審議。修訂草案三審稿針對社會各界提出的意見建議,就加強父母等監護人的監護職責、加強對未成年人個人信息的保護等作出進一步規定。
2016年10月9日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網絡強國戰略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優化完善《網絡安全法》有關網絡攻擊的相關規定,構建一套足以及時、可靠、有效應對網絡攻擊的制度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4·19講話”中指出,“網絡空間是億萬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還建立了關鍵信息 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制度,確立了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重要數據跨境傳輸的原則。如法律中提出制定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辦法、公布網絡關鍵設備和網絡安全專用產品目錄、制定各級網絡安全事件應急預案、建立網絡安全監測預警和信息通報制度等。
十六條 開展網絡安全認證、檢測、風險評估等活動,向社會發布系統漏洞、計算機病毒、網絡攻擊、網絡侵入等網絡安全信息,應當遵守國家有關規定。負責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工作的部門應當制定本行業、本領域的網絡安全事件應急預案,并定期組織演練。
近年來,我國網絡支付技術和網絡娛樂服務業發展迅猛,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現象廣受關注,也出現了未成年人為網絡游戲或網絡直播平臺支付較大金額用于充值、“打賞”而形成的糾紛。
今天(17日)我們來關注民法典草案的侵權責任編。此次民法典草案侵權責任編中規定了“自甘風險”規則,填補了法律空白。 另一種不能減責或免責的情形為,“禁止飼養的烈性犬等危險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為了營造良好網絡生態,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構建天朗氣清的網絡空間,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于2019年12月15日發布《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以下稱:《治理規定》),自2020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4.不得通過人工方式或者技術手段實施流量造假、流量劫持以及虛假注冊賬號、非法交易賬號、操縱用戶賬號等行為,破壞網絡生態秩序。
● 《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把中國特色治網之道的政治優勢轉化為制度優勢,并將以制度優勢實現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構建的治理優勢 據悉,2018年8月,這名女醫生在酒店泳池與一名男孩發生糾紛后,遭對方家人“人肉搜索”,5天后因不堪壓力自殺身亡。
從11月1日起,又將有一批和咱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新規定開始正式實施。11月1日起,修改后的商標法將正式施行,明確將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額,由修改前的三倍以下,提高到五倍以下,并將法定賠償額上限從三百萬元,提高到五百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