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30日22:02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河北曲周縣位于黃淮海平原,自古這里就是一片鹽堿地,是出了名的“老堿窩”。46年前,中國農業大學的老師們來到曲周縣,立下誓言“治不好鹽堿地不回家”。幾十年過去了,在老師們的幫助下,昔日的鹽堿地已經變成米糧川。
曲周縣的麥田里,小麥這幾天正在生長的關鍵時期。村民說,由于科學管理,現在年年都是豐收年,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
曲周縣地處黃淮海平原,全縣72萬畝耕地中,28萬畝是鹽堿地,春天旱夏天澇。黃淮海平原的老百姓常常要靠國家救濟,每年要吃國家返銷糧30億公斤。1973年,響應黨和國家號召,中國農業大學6位老師來到曲周縣鹽堿最重的張莊村,立下誓言“一定要把鹽堿地治理成米糧川”。
農大的老師們在村里安營扎寨,向村民們表示,治不好鹽堿不回北京。
在漏風、漏雨、漏土的“三漏房”里,中國農大的老師們吃糙面、樹葉、棉花殼磨成的“三和面”,和老百姓一個鍋里吃飯,一個土炕睡覺。
田間地頭,看群眾下水,老師們也下水,看群眾光膀子,老師們也光膀子,他們和農民們一起在鹽堿灘上摸爬滾打,沒過多久,村子里就出現了很多“四泡老師”。
最終,農大老師們在科學調查的基礎上,提出了“淺井深溝、農林水并舉”的綜合治理措施。他們把張莊村南80畝鹽堿最嚴重的地塊開辟為試驗田,第二年糧食畝產就達到230多公斤,而當時曲周縣糧食平均畝產只有50公斤。就這樣,曲周的土地一年比一年好,農民開始向國家售賣余糧。
到1988年,曲周縣28萬畝鹽堿地得到全面綜合治理。1993年,由中國農大牽頭的“黃淮海平原中低產地區綜合治理的研究與開發”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中國糧的奇跡》第一集聚焦于70年來,中國人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挖掘潛力、釋放活力,提高糧食產量,從而勝利解決了中國人吃飽飯、吃好飯的奮斗歷程。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中國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糧食供給由全面短缺轉變為供求總量基本平衡。
在中國科學院建院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代表黨中央向全院科技工作者和干部職工致以誠摯的問候。習近平總書記曾把科技創新比做“強大引擎”,它可以“讓中國這艘航船,向著世界科技強國不斷前進,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前進”。
46年前,5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為響應國家號召,離開了條件優越的大學校園,冒著嚴寒、風沙,忍著饑餓、干渴,來到了曲周這片寸草不生的鹽堿灘。2009年起,為了進一步推動高產高效技術的大面積應用,共建“萬畝小麥玉米高產高效技術示范基地”,農大師生深入曲周農村,在科技小院推廣技術。
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中國農業大學46年扎根河北曲周服務鄉村振興紀實 在農大曲周實驗站的院子里,常有當地百姓和農大師生來到中國工程院院士辛德惠的墓碑前祭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