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自产拍免费视频,中文精品字幕电影在线播放视频,亚洲自国产拍,欧美 国产日韩 综合在线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的艱辛探索(光輝的歷程 深刻的啟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2019年08月22日19:53  來源:人民日報

5034

  ■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是做好經濟工作的前提。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正確認識社會主要矛盾,緊緊圍繞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國運才能昌盛,經濟才能發展,社會主義才能發揮其固有的優越性。

  ■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把“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的作用都發揮好,就能極大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極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極大增強社會發展活力。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篳路藍縷,我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農業國發展成為制造業門類齊全、經濟發展欣欣向榮的世界大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偉大發展成就的背后,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奮斗,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這里從三個方面進行簡要總結。

  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認識

  對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認識,集中體現在如何處理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關系上。1953年,我國開始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黨中央提出,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黨的八大通過的黨章在總綱中指明:“黨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這就進一步明確了社會主義生產目的。上世紀50年代,國家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但是后來,由于在指導思想上出現“左”的錯誤,加上我們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不夠深入,大規模經濟建設未能順利推進下去,對社會主義生產目的也出現了一些錯誤認識。1978年,鄧小平同志在北方考察調研時說,“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能夠允許社會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使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鄧小平同志的講話糾正了很多人對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錯誤認識,全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有了更深刻的領悟。也正是因為正確認識了社會主義生產目的,雖然我們在改革開放之初對如何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沒有歷史經驗,也沒有外部經驗借鑒,但通過對“三個有利于”標準的把握,我們成功建立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認識。2012年,習近平同志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2015年10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強調,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新認識。2016年,習近平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中進一步指出:“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習近平同志的重要講話,更深入更具體地闡明了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經濟建設實踐啟示我們,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是做好經濟工作的前提。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生產目的,著眼于大力改善人民生活,經濟就能發展得比較好。

  不斷深化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

  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是制定黨和國家大政方針、長遠戰略的重要依據。透過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揭示社會主要矛盾,是探索經濟建設規律十分重要的方面。只有正確分析和把握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正確認識社會主要矛盾,才能更好推動經濟發展。

  1956年,黨的八大指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是一個正確的判斷。但在后續的建設實踐中,由于沒有堅持這一正確判斷,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不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進行科學分析。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大大發展社會生產力,并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對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認識和判斷,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夯實了思想認識基礎,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思想認識前提。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認識和把握這一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論斷。同時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作出的這一重大政治論斷,正確反映了我國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為制定黨和國家大政方針、長遠戰略提供了重要依據,指明了經濟建設的努力方向。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經濟建設實踐啟示我們,只有正確認識社會主要矛盾,緊緊圍繞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國運才能昌盛,經濟才能發展,社會主義才能發揮其固有的優越性。

  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缺乏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驗。學習當時蘇聯的發展模式,努力使整個國家從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是現實的選擇。但是,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具有較為嚴重的弊端,這些弊端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不斷暴露出來,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桎梏。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市場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視。從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到黨的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市場的作用一步步得到加強。上世紀90年代初,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明確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通過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經驗教訓的認真總結,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這一重大理論突破,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認識的不斷深化,黨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七大提出“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速建立、不斷完善,社會生產力得到解放和快速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并運行一段時間之后,一些矛盾和問題逐漸暴露,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為一項重大的理論和實踐課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歷史性地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一重大理論觀點的提出,有利于在全黨全社會樹立關于政府和市場關系的正確觀念,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于轉變政府職能,有利于抑制消極腐敗現象。為了切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管服”改革力度不斷加大,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全面實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總量從2012年的54萬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90萬億元,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接近60%,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大幅下降,資源配置效率顯著提升,在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正在創造新的發展奇跡。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經濟建設實踐啟示我們,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一規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互為補充的。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把“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的作用都發揮好,極大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極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極大增強社會發展活力,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大優勢。

  (作者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原會長)

文章關鍵詞:主要矛盾 社會主義生產 社會主義建設規律 過渡時期總路線 看得見的手 社會生產力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什么是社會主義 基礎性作用 放管服 責編:李婭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育新機 開新局 | 你的品質生活 “十四五”安排上了

    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人民群眾對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你我對品質生活的向往,也是“十四五”規劃著力擘畫的方向。

  • 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新特征新要求(人民觀點)

    用全面、辯證、發展的眼光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要看到這是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使然、生產力進步必然,增強解決矛盾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只有大力提高發展質量,才能解決好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以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 把工作抓實抓細抓落地

    眼下,能否把各項工作抓實抓細抓落地,是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的關鍵所在。抓細不是“一把抓”,要突出重點、統籌兼顧,準確分析把握疫情和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緊緊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②)——關于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7)社會主義從來都是在奮勇開拓中前進的,必定隨著形勢和條件的變化而不斷向前發展。這個新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12)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入發展,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重大變化。

  • 唯物史觀視野中的“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

    “八個明確”是“政治宣誓”,明確我們要干什么,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十四個堅持”就是告訴我們怎么干,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頂層設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說明中國共產黨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變量”,而是“常量”。

  • 講臺上“1+1”,思政課顯活力(解碼·思政課怎么上)

    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兩位各具風格、各有所長的老師在思政課上共同合作。針對創新實驗學院2017級本科生,馬克思主義學院鄧謹教授和經管學院劉天軍教授共同主講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與鄉村振興”一課。

  • 論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的基本依據,是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變化的科學認識,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觀點。[5][6][8][1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11,12,12.

  • 辯證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辯證認識和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對于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意義重大。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