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7日14:51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抽盲盒可謂是年輕人的快樂源泉之一,在其成為年輕人的潮流后,某些限量款盲盒甚至還被炒出了高價。那么,為什么人們明明知道如愿的可能性很小卻還是義無反顧“買買買”呢?本文將為你解惑。
對于盲盒愛好者們來說,購買的理由各不相同:有人的關注點在“開盲盒”,享受拆封時面對未知事物的好奇與刺激感;而也有消費者更熱衷于收集,對于自己鐘情的盲盒,不集齊所有款式誓不罷休。盲盒營銷的機制,顯然是利用消費者的獵奇心理和賭徒心理,及其帶來的愉悅感而進行的。由于盲盒有“成套”的特殊性,消費者為了湊齊一個系列,以單次購買一個計,至少要消費12次,再加上隱藏在正常款里面的特別款,又進一步增加了消費者多次嘗試的消費欲望,所以一旦“入坑”,便很難自拔。
其實,這種“賭徒心理”來源于隨機獎勵對于人的吸引作用。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曾創造出一個操作性條件反射室來研究小鼠的行為:他將一只老鼠放在箱子里,讓老鼠拉動箱子里的杠桿,有時候提供給老鼠一些食物作為獎勵,并研究怎樣的條件能讓老鼠更頻繁地拉動杠桿。結果發現,在隨機概率掉落食物的條件下,小白鼠學會了不停拉動杠桿,甚至當不再掉落食物時,小白鼠的行為消失速度也會非常慢。
由此,我們不難解釋為什么人們在明知道“隱藏款”被抽到的概率很低時,還會依然有強烈的購買欲望了。最后,希望大家理智消費,將購買盲盒當作愛好,切勿被商家的宣傳操縱了心理。
本文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304)醫院八一大樓門診部主任、心身醫學門診主任、資深心理咨詢與治療師彭國球進行科學性把關。
“曝光——道歉——整改——照舊”,這是不少消費者對部分企業不法行為的調侃描述,也包含了許多無奈情緒。隨著更多的80后、90后扮演起父母的角色,有理由相信這個“心鎖”鏈條會在更多的小家庭中被切斷。
近日,以網紅盲盒而被大眾熟知的玩具公司泡泡瑪特赴港上市,盲盒經濟的賺錢能力隨著招股書的披露展現出來:2017-2019這三年收入翻近10倍,凈利潤暴漲近300倍。值得注意的是,在泡泡瑪特加速狂奔的同時,盲盒所帶來的新奇感在部分愛好者之間逐漸消退,不少盲盒玩家開始“退坑”。
作為炒幣、炒鞋之后的又一現象級產品,充滿未知性的盲盒以單價低、購買渠道廣、上新快、易成癮等特點,抓住了當下許多年輕人的消費心理。而由其衍生的“線上抽盒機”“潮玩圈”,也正以極大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入坑”。
迷戀盲盒的年輕人一只拉布布(labubu)迷你系列二代大隱藏“豆豆眼”,讓大熊(化名)從最初的狂熱陷入一種求而不得的無力感。這是一
盲盒,顧名思義,就是人們在購買的時候并不知道里面裝的具體是哪一款商品,只有等拆開的時候才能知道。某二手購物平臺官方數據顯示,過去一年,該平臺上有30萬名盲盒玩家進行交易,最受追捧的盲盒價格狂漲近40倍。
“你不拆開永遠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樣式。”靠著這種充滿神秘感的包裝營銷方式,盲盒在2019年火了起來,尤其受年輕人的喜愛。
頂著一頭蓬松的雞蛋卷發,身穿一條水藍色、布滿蕾絲、蝴蝶結的華麗蓬蓬裙的小芋,一邊雀躍地將一條條Lolita裙子拿在身前比劃,一邊用似乎只有她們才懂的語言開心地討論著。
最近,一種放在盲盒里的玩偶開始流行起來,在受到人們追捧的同時也備受爭議。有媒體報道稱,一對來自北京的夫婦4個月花了20萬元在盲盒潮玩上;還有一位60歲的玩家一年花費70多萬元購買盲盒。有些受到追捧的盲盒價格甚至在短暫的時間內上漲了數十倍。
面對不斷崛起的盲盒經濟,在提醒年輕人節制消費、避免成癮的同時,也有賴于監管部門進一步規范其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