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7日14:53 來源:人民日報
近段時間
這件暖心事兒在網上火了
超過30萬網友點贊
一位老人在一家牛肉面館里吃面
一位男士對他說
“以后每天來吃,不要緊!”
老人費力地回復說
“送菜給你!”
男士馬上接著說
“不要菜,不要菜,
什么都不要,你來吃就可以了?!?/p>
老人把一大袋蔬菜放在面館門口
男士見到后連忙婉拒
老人卻背著尼龍袋子扭頭就走
走路時還有點跛腳
拍攝視頻的網友說
給這位走路都不穩的拾荒老人
一碗免費的面
最近幾天
他就總把自己種的蔬菜
送給店里的人吃
網友深受感動
紛紛留言
“真心換真心,禮輕情意重”
面館老板:沒想到他會這么做
記者聯系上發布視頻的網友
他是牛肉面館的老板周帥
今年31歲,來自河南
已在武漢工作11年
這家面館只開了幾個月
“我當時發在網上好玩,
沒想到會受到這么多人關注?!?/p>
周帥告訴記者
事情發生在11月份
一位拾荒老人經常經過他的店門口
腿腳不太利索,說話也很吃力
他看老人那么大年紀
還在撿廢品養活自己
就請他進來吃了面
為老人做點好事
老人吃面時,說要送菜給他
他拒絕了
但沒想到后來
老人直接送了過來
放在門口就走
有小蘿卜、小白菜
接連送了好幾次
周帥說
一碗面對自己來說沒多少錢
也是自己力所能及的
沒想到老人會給他菜
他深受感動
“這是老人的一片心意,
不能浪費了,我把菜都吃了?!?/p>
面館老板善良有愛
拾荒老人知恩圖報
愿每個善良的人
都被世界溫柔以待
為他們點贊
短發,一身牛仔衣,白色運動鞋,井小敏收拾的干凈利落,早上8點趕到學校把電動車放好,到工作間取工具,開始干活。河南鄭州、陜西西安,井小敏和李剛輾轉求醫,這個過程中,雖然有無數熱心人誠摯幫忙,最終還是沒能留住李剛的生命。
位于臨夏和政縣的廈琳鞋業公司由廈門市屬國企廈臨公司和民企古琳達姬公司合作成立,訂單和技術均來自古琳達姬公司,目前已產生經濟效益。對此,廈門市向臨夏派駐800多名幫扶干部,從規劃設計到行政審批,推動新的服務理念在臨夏落地生根。
題:甘青交界處的跨越——保安族、撒拉族的脫貧故事 山兩側,一邊是甘肅積石山,一邊是青海循化,兩個縣居住著人口約2萬和10.1萬的民族——保安族、撒拉族,同屬我國28個少小民族。
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被稱為“拉面之鄉”,30年間,化隆農民依靠一碗面,不僅“拉”出了40多億元的脫貧致富大產業,還帶動當地十萬貧困農牧民走出山門、跳出農門、跨進城門。
數據顯示,當前我國消費市場持續穩步復蘇,1-7月全國商品零售額達2.9萬億元,同比增長0.2%,增速今年以來首次實現正增長。劉亦龍的面館就是陽光餐飲掛牌小店之一,雖然面積不大生意卻挺紅,如今,每天都有一兩千元的營業收入。
數據顯示,當前我國消費市場持續穩步復蘇,1-7月全國商品零售額達2.9萬億元,同比增長0.2%,增速今年以來首次實現正增長。劉亦龍的面館就是陽光餐飲掛牌小店之一,雖然面積不大生意卻挺紅,如今,每天都有一兩千元的營業收入。
如果有人從滇藏線進藏,肯定會經過一個名叫鹽井的地方,它靜臥在瀾滄江畔,茶馬古道便于此過境。31歲的果拉卓瑪在這里開了一家“果拉叢農家樂”,經營著一道當地特色美食——加加面。
馬一灑曾以為自己的人生會同父輩一樣——種地、放牛、打打零工,一輩子被拴在窮山溝里。在脫貧攻堅中,為了壯大全鄉拉面產業,漠泥溝鄉把拉面產業確定為支柱產業,開展拉面技能培訓和“拉面貸”,引導致富能人帶頭在全國各地開辦面館。
全國人大代表、蘭州牛肉拉面行業協會會長馬利民在甘肅代表團駐地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從春節到現在,自己天天在為這碗面著急上火。各方面都出力,面面俱到,形成合力,人大代表牽掛著的這碗“面”,一定能端穩,廣大中小企業一定能穿越風雨,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
還有獨特的市井喧囂 絢爛過煙花。那個熟悉的武漢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