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5日15:42 來源:央視網
貴州省清鎮市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位于紅楓湖畔。(何川 攝)
央視網消息(記者 何川)一河跨數區,污染頑疾怎么治?母雞受驚不下蛋,損失怎么算?12月22日,紅楓湖畔,在全國首個生態法庭——貴州省清鎮市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羅光黔向“生態文明@濕地”記者團揭曉答案,并講述這個法庭的成長歷程和意義。
以法為尺 治污打破行政藩籬
清鎮市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成立于2007年11月20日,當時名稱為“清鎮市環境保護法庭”。
“這個法庭的設立,追根溯源是因為貴陽市老百姓的‘水缸’紅楓湖藍藻爆發,水質一度為劣五類,影響幾百萬市民飲水安全。”羅光黔說,湖水污染來自上游河流,而行政區劃對河流污染治理形成了天然藩籬,造成治污成果不理想。經過緊張周密的籌備,這個法庭成立了。
截至目前,環資庭受理了近30件檢察機關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其中,2011年,中華環保聯合會、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與貴陽市烏當區定扒造紙廠水污染責任糾紛案被評選為最高法九起典型案例之一;六枝特區人民檢察院訴鎮寧丁旗鎮人民政府履行行政管理職責一案,于2017年3月被最高法院評選為十大環境行政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環保法庭成立后成果顯著。(何川 攝)
人性執法 巧判生態民事糾紛
2013年,清鎮市環境保護法庭更名為“清鎮市生態保護法庭”,最后又確定為“清鎮市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更名背后的意義是法庭權限的擴大,根據貴州省高院的指定,法庭還要管轄安順地區、貴安新區轄區內涉及環境保護的民事、行政案件。
羅光黔說:“法庭審理的案件中,有個關于母雞的案例,體現了民事案件的復雜性和特殊性。”
“我記得當時貴州正在修高速公路,每天要放炮開山。工地附近有一個養雞場,養雞場的主人起訴建筑公司,說放炮導致他家的母雞不下蛋,還有一些受驚嚇致死,要求賠償。根據村民的算法,他損失的不只是雞蛋,因為母雞不受孕了,按照雞生蛋、蛋又生雞的規律,他損失的還有一大批小雞,因此提出的賠償額度比較高。”羅光黔說,“我們首先是找證據,通過專家解剖死雞,證明施工放炮的確影響了母雞的生育,造成了村民的損失。然后,再找養殖專家陪審,拿出科學數據,證明一只母雞在一段時間內能產多少蛋,大致確定了損失的額度。最后,雙方都對這個賠償額度都心服口服,訴訟得到了圓滿處理。”
據了解,類似的民事案件還有水電站上游截流,下游水產養殖戶起訴魚兒致死糾紛案、貴陽市區公民起訴公共施工噪音影響生活糾紛等等。在這些案件審理中,清鎮市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逐步建立了100多人的專家庫,通過各行各業專家提供的科學理論、精確數據來進行案件的調解和審理。
庭長羅光黔介紹情況。(何川 攝)
砥礪前行 生態法庭不斷創新
生態法庭每向前一步,面對的都是未知領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
“法庭對侵害生態的主體執行補償金后,這錢交給誰用,怎么用是個大難題。”羅黔光說,最開始,生態損害補償金直接交到地方政府的手上。法庭追蹤執行情況時卻發現,這筆錢沒有被用于生態損害補償,而是用作其他民生建設。如何確保專款專用?清鎮市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做了嘗試:一是成立環保基金,二是直接和環保部門合作,專款專用。
隨著國家對環保的日益重視,普通群眾也參與到了環保案件中,成為監督法庭公正、公開的主要力量。
“我們的庭審都有網絡現場直播,群眾可以隨時監督。審理中,我們的專家建議不作為證據使用時,原告、被告如果覺得專家與案情有利益牽連,可以申請讓專家回避,自己找專家來提出建議。如果是作為證據使用,則要充分確保專家的權威性和建議的科學嚴謹性。”
截至2019年11月,清鎮市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已受理各類環境保護類別案件2390件,審結2342件。先后被授予“全國法院先進集體”、2013“貴州省工人先鋒號”。榮立“集體三等功”二次,集體一等功一次。被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為全國首批“環境司法實踐基地”。
羅光黔說,看今后的發展趨勢,環保法庭審判人員的專業化還要有突破,希望我們的大學能培養一批既有環保專業知識,也有法學專業背景的綜合型法官,推動生態法庭不斷創新。
生態環境“三加一”審判機制,為福建的綠水青山厚植密織起司法“防護林”。對于涉及生態環境的民事、行政和非訴糾紛,福建法院注重矛盾的基層化解、就地化解,推動行政調解、行政裁決、人民調解的有機銜接,開展生態環境糾紛多元調解一站式服務,力促案結事了人和。
阿根廷總統阿爾韋托·費爾南德斯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書面專訪時表示,中國是全球服務貿易發展的積極推動者。費爾南德斯說,通過參與服貿會,阿根廷政府希望強調對知識性服務及其衍生品貿易的重視。
40年來,深圳始終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融入到規劃布局、環境營造、產業集聚等方面,持續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在監管方面,深圳在市級層面設立“環保警察”,建立健全“兩法銜接”機制、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嚴懲各類生態環境違法行為。
記者從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獲悉,自2020年9月1日起,河南將對省內黃河流域的環境資源案件實行集中管轄。為方便當事人訴訟,河南省內黃河流域的中級法院、基層法院及人民法庭均將通過網上立案、跨域立案方式接收訴訟材料,集中管轄法院應當及時審查立案,并盡可能采取網上送達等方式辦理訴訟事務。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也引領著中國民法典編纂工作從中國法律傳統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中國古代法律中的“取之以時”“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原則,很好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樸素自然觀和“成己成物”的基本倫理。
最近,一段“老人乘坐地鐵時因無健康碼受到工作人員阻攔”的視頻在網絡熱傳。新聞速遞:湖南大學官網近日更新教師信息顯示,出生于1994年的工學博士李晟曼已經獲聘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調整民事主體人身財產關系的民法典以民事主體意思自治、合同自由為特質,通常并不限制物權形式和合同自由。回顧人類民法典綠色化的百年歷史,中國綠色民法典的誕生必將成為以民事立法回應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問題的新的里程碑。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改革啟動以來,各地各部門共同努力推進,全國共辦理賠償案件945件,涉及賠償金額超過29億元。前不久,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十大典型案例”評選,重慶市兩江新區某企業非法傾倒混凝土泥漿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入選。
作者:蔣金法 京方程(蔣金法,系江西財經大學黨委副書記;蔣金法 京方程均系江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我們要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確保實現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圓滿收官奠定堅實生態環境基礎。
光明智庫:民法典加強人格權立法,使其獨立成編,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侵權責任編對此進行了完善,明確先由實施拋物行為的侵權人承擔責任,并且強調公安等機關應當查清責任人。